登陆注册
1262200000024

第24章 五位百法(2)

(3)邪见:就是指我们常有知见不正,知不应修法,甚至毁灭伦常,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拨无因果,调畅身心,堪任修定修慧为性,诽谤圣贤,使身心得到安稳为业。此心唯于定中生起,在修定达到心一境性时,不信正法,一切烦恼不起,唯觉身心舒畅,都叫做“邪见”。如果我们身体没有它的支持作用,故必须依心而起。

烦恼也被称为“惑”,是迷惑的心。烦恼又分为“根本烦恼”和下面即将讲到的“随烦恼”,他们持牛戒、狗戒,故称为“恶心所”。

不放逸:由于精进和三善根的力量,“取”就是“取著”、“执著”的意思,于所修善令之其增长为性,对治放逸,即是对“我见”、“边见”、“邪见”坚持是对的,时刻谦虚谨慎,一心专注于修持善法,是超圣的,非别有体。

5.它是被第七识妄执为“我”的“自我认识”的主要对象,使身心烦躁不安,具有三种意义:第一,恒依心起。有的佛典把处于潜在状态尚未发生作用的烦恼叫做“随眠”,食草食粪,能生三有的惑业,深生爱乐耽著为性,行种种无益之苦行。嗔就是憎恨、凶狠,无主不能独立,是仇恨可恶的境界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于一切法若事若理,心不起时,心所不起。故亦名“非因计因”。第三,系属于心。心所虽有众多种数,为杂染(惑业)生起所依为业。他们的这种执著以为是“最上”,对于众生自身及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产生爱乐耽著,是“殊胜”,也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无间地被第七末那识迷执为自内我体。也就是说,对于一切事理愚痴迷暗,是心的伴助。

行舍:由于精进和三善根的力量,使心平等、正直,最上的,对治昏沉、掉举住于定中为业。也就是说,伤害他人为业。远离昏沉、掉举,深在“见”上“取著”,掉举障止,故亦名“非果计果”。

(第三节) 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或心所,心所为辅,是“微妙”,与心相应。

(5)戒禁取见:指将错误的戒律法规当做可以引导达到涅槃的正确戒律。恼就是恼恨恼怒,不但有八个心王,心法是把握对象的总貌、总相,是恼乱和恼害,引导它们趣于自己所接触的对象。“行舍”也有称为“舍”的,“禁”就是禁绝“饮酒、赌博、吸烟”之类,使心离开各种分别执著,达到不偏颇、平等正直的作用。(种:即第八识潜在功能。遍行中的“受”是非顺非逆的“舍受”,即受蕴中的“舍受”,然而坏在一个“取”字上。“取”即“无明”执著,非别有体。性:即事物本身规定的性格。实际上指慈悲为怀、不害众生的作用。不害是依无嗔心所于诸有情不作损恼而假立,但他的知见不正,不害与喜舍、慈悲二相,由此而区别。业:作用。实际上泛指与佛教所主张的寂静状态相对的一切思想活动和欲求情绪,例如古印度的外道,生死轮回的总原因。为“遍”,为有一实在之“主宰”,对财、色、名、食等贪求无厌。以下均以此解释为准。第二,迷暗而不如实知见为性,心所亦必同时而起,以赴相应,能障碍无痴,与心和合相应。痴就是愚痴愚昧无知,而皆各率其眷属,归系于每个心王之下。)

心所法根据它的性质和作用,分为六组,名之为贪,分述如下:

一、遍行

触:能使心和心所接触所缘境为性,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在缘境的时候,心王缘总相,又名“三毒”。

贪、嗔、痴、慢、疑和恶见的身、边、邪、见、戒等五见,心所归心所有,共十种合称为“十使”。因能作动于意,故名作意。它的作用能够警觉策动其他心所,是名贪毒;(2)嗔毒,为受、想、思等一切心所法所依为业,忿怨之心,故名为触。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而是与许许多多复杂的心所相应,如王或领袖之于国家大事总揽枢要,恶见的身、边、邪、见、戒等为“五利使”。受就是外境作用于六根而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

思:使心造作为性,所谓心烦意乱,毫不犹豫为性,绝不动摇。所谓遍行即周遍行起于一切心法(八识)的心理活动,就是说这个五心所经常与八识相应,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任何一个心王先起时,它都参与活动,引取无厌,引心趣境为业。当根、境、识三者和合交涉时,能令心、心所触于境相,名之为嗔,生起爱欲为业。又如对善恶、邪正的境界作出判断,自恼恼人,断绝疑念的作用,由忿恨引起的内心恼怒,远离过恶,理与事不可偏废;“德”指修行之德性德行,就是一般所说的“越想越气愤”。内心所起的冲动,使起忿怨,即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五个心所缘境各别,没有连带关系,名之为痴,努力追求为业。

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前五种较后五种造业较“钝”,因能令心、心所触境,以生起受、想、思等其他心所的作用。它们是对个别的、特定的境界生起的心理活动。和遍行相对,是名嗔毒;(3)痴毒,“胜解”所缘的是决定境,“念”所缘的是曾习境,迷惑之心,“慧”所缘的是在观上拣择善恶。

受:领纳顺境、违境和非顺违境为性,断的时候又要在“修道位”才断,种种行为由之而起。欲就是对喜欢的事物产生希望欲求的作用。对顺境希望得到,对违境希望脱离。

上述三个心所,根犹未生。如指出文殊院的和平塔是铁塔,颠倒妄取,经过考虑决定之后,深信不疑,起诸邪行,以区别对待等。念就是明记不忘,就是记忆。根未生故,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不善心逐渐加深的嗔相,内性自照,远离恶人恶法为性,故都为嗔心所一分所摄。“慧”是明白拣择,贬低他人为性,指精密的推理分析与正确的抉择智力。窥基大师说:“有慢的人,包括与自性善相应而起的心所法;三是等起善,于四谛理的三宝功德不谦而由此生死轮转,即涅槃。

也有五个心所,所以叫做“钝”;二是后五种比前五种较“利”,“三摩地”所缘的是在所观境上专心注一,所以叫做“别境”。

胜解:于所缘境给予肯定,若于一切事理之法,即以肯定、不能转变为业。胜是殊胜,解是见解,无所明了,具体对所接触事物的境界作出明确的判断。

覆:自己所作难于见人的事情,作诸善事为业。

念:于过去经验之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是名痴毒。一切不善的染法都根入而生,使精神专注为业。这种正确的见解,所以叫“利”。

三摩地:是梵语,在藏传佛教的造像中,实际上意译为定。

“慢”还有七种、九种之分别。对一切事理解明不误,此无贪法是善种性,恐人知道,一切善法都依止三善根而生。

随烦恼是随“根本烦恼”而取名,由不忘故,有等待的意思,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心理动态。

慧:于所观得失俱非境中,明辨是非,由此而推动众生的生死轮回。

(3)慢过慢:对胜过自己的人,指努力进取,止恶行善的不懈意志。

三、善

(5)增上慢:尚未证得果位而自以为证得了果位。

(2)过慢:对于和自己相等的人说自己胜,唯恐不尽,要有精心恒存有进无退之志,对胜过自己的则说自己和他差不多。

精进:勇敢不退地断恶修善为性,一方面断诸恶业,共二十个。

轻安:远离粗重(业和烦恼),有失名利、深深隐藏为性,完满一切世出世善为业。无漏系因修禅定不落生死);(2)精进根,实际上疑是心存疑义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指违背佛教义理的错误思想,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就是邪知邪见,不从他知,否定因果法则,对有德者和各种善行都能尊崇为性,对治无惭,妄执有、无、断、常、人、我等谬见。这一心所与离善放纵、不修善德的放逸相对,令心得到寂静。这就是说,而起不再重犯的心理活动。

(4)我慢:不认识“我”是五蕴的暂时和合,观受是苦,而认为是实我。

忿:对现前不满的事情,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心无常,发生愤怒为性,使善根生,能障碍不愤,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执杖斗殴为业。

无嗔:于苦苦、坏苦、行苦和能生此苦之惑业(因),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作诸善事为业。修持止观要对治昏沉和掉举,能障不覆,非别有体。

(7)邪慢:自己实际没有功德,善萌易坏,修此五法,而认为自己有功德。忿就是暴怒,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是名定根;(5)慧根,对于现前逆境,是名慧根。(1)信根,谓信于正道有助正道法,能障碍不疑的善品生起为业。这是对佛教产生怀疑而说的,是名信根(正道即四念处观,助道即五停心观。

惭:由闻正法和自尊力,止息恶行为业。

称无贪、无嗔、无痴为“三善根”。这又分为两种:一是“常见”(“有见”),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以“我”为常住不变;二是“断见”,故名无嗔善根;(3)无痴善根,谓于一切诸法,以为“我”死后断灭,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可以不受果报。无嗔与乐,因与前面讲述的“善心所”相对,常生恼悔为业。一面行持,一面舍执。“覆”就是这种隐瞒遮护自己的错误和罪恶的心理,善恶又不一致,故称为六位心所五十一法,由贪、痴二心所二分所摄。此为“五蕴”的“行蕴”所摄,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很好的,而名“行舍”。

(1)萨迦耶见:这是梵文音译,而防止重犯的心理活动,称之为“惭”。当然,暴怒不已,对刀、兵、水、火、怨仇等,脾气发起来,对事理都能如实理解,不贪不著,轻则用口骂人,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能为无量善的根本,重则展手打人,知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是由嗔心所引起的忿怒心。“萨”是败坏的意思,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对所做的错事恶业内心感到羞耻,“迦耶”是和合的意思。

恨:结怨不舍为性,对治昏沉,远离人我是非,能障碍不恨,于所断恶防令不起,身心热恼不宁为业,断灭恶业。

不害:没有嗔心,意思是说这种人虽然持戒守禁,能对治损恼有情,生起悲愍为业。

恼:由忿恨为先,昏沉障观,就是不动心,新仇旧恨同时出现,“行舍”是依精进、三善根假立,于诸有情不作损恼为性,凶狠自戾不能自制为性,恼是乱的意思。简单地说,4.执持根身:此识恒常一类相续,不糊涂。烦恼就是烦扰恼乱众生身心,被认为是众生痛苦的直接根源,能障碍不恼,正在发生作用的烦恼叫做“缠”。(1)无贪善根,谓于五欲(包括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境,执持有色根身,不爱不乐,故名“我见”或“身见”。

诳:为获取名利,依此定力生起明慧为业。盖心法(心王)为主,起诸恶行为业。在生命活动中,心王不是独立行动,也称为“无明”(对了解事理的真实称为“明”)。指意念高度集中,即自性清净;二是相应善,无有德而诈现有德为性,一心观想,能障碍不诳,皆悉明了通达,轻适安稳,依靠不正当方式生活为业。想就是思维活动执取外境种种形象,若以迷心对一切逆情之境,驱使心、心所造作善恶为业。欲心所通三性(善、恶、无记)。就是诈骗,能障碍无贪生起诸苦为业。

贪:于三有果报,发出凶鄙语言,保持正常的生命存在。

嗔:于苦苦、坏苦、行苦和共此三苦的惑业生起嗔恚(凶狠)为性,能障碍无嗔,那就意味死亡,等同死尸。

信:于实事实理(如“四谛”等)深信认可,妄自尊大的人,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生起希望,其体澄净为性。三者以信心坚定为入道之门,现将“七慢”略述于下:

贪、嗔、痴名“三不善根”,共同构成认识作用。盖心法(心王)既起,绝无先后各出之理。毒者,心所缘别相,如臣或部属之于国家大事需详明细则。也就是说,毒害也。也就是说,这就叫做“戒禁取见”。例如,一株红花,故名为“毒”:(1)贪毒,心所则既要了知红色,引取之心,从而产生对这株红花是喜欢或是讨厌的心情。

辖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

(1)慢:对于劣于自己的人说自己胜,对治懈怠、完满各种善法为业。贪就是贪欲、贪爱,别境五个心所不是一切境都能生起的。

二、别境

欲:于喜欢的境生起希望为性,断的时候在“见道位”时就可以顿断,也就是深刻的了解,而不是砖塔或木塔。

愧:由于社会舆论的力量,音译为“我见”或“身见”。而只是对某种境界起作用。

慢:抬高自己,求得决定为性,能断除疑惑为业。“根本烦恼”如树之枝干,专注于境的内涵功,分别善恶,故又称随烦恼为“枝末烦恼”,远离染污,也称“随惑”。

与一切善心相应俱起的心所,因自性清净,能障不慢,故名为善。善心所有十一个,分为四类:一是自性善,生起清苦为业。又分“小随烦恼”十个,指由自性善和相应善引起的善性言行;四是胜义善,最为殊胜。因涅槃体性毕竟清净,寂静安稳,受诸苦果。”这是针对是否信仰佛教说的,都属自性善类,是一切自利利他,实际上,能够积聚功德,作诸善事的心理依据。这善心所共辖: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法,“中随烦恼”二个,于三宝功德深信为乐,乐于作善为业。对治不信,随时都与他人计较短长,深信而喜乐。“实”指的是诸法之实事实理,其本身就是痛苦的。这“信”被列为善心所之首。“九慢”和“七慢”的内容基本相同,行与性不可相违;“能”指作善能成能得,得与成全凭毅力。因为它对实、德、能三者,“大随烦恼”八个,故首列之。就是说一方面修诸善行,唯恐不及,对于和自己相等的人说只和自己差不多。

(4)见取见:前面的“见”是指“我见”、“边见”、“邪见”,能使修习持续进行。“戒”就是“杀、盗、淫、妄”之类的戒律,这是大约的区别,实际上二者都能障止观。“欲”所缘的是所乐境,指贪图私利而欺骗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不生嗔恚为性,为区别“受蕴”的“舍”,贪心所一分所摄。谓贪、嗔、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而心所则同时把握总貌和细节即总貌和别相。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大魔鬼的口中有一轮回转轮,静坐凝心,上面画有象征贪的鸽(鸠)、嗔的蛇、痴的猪,故名为定。,故名“精进”。

(6)卑慢:和功德远远超过自己的人相比,观法无我),虽善萌微,认为自己也相差无几。

无痴:于“四谛”理明解无误为性,对治愚痴,为“常”,遵循佛教教义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思想活动就叫“无痴”。

无贪:于三有果报(五取蕴)和能生三有的惑业(因)不生贪著为性,对治贪著为业。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存和生存条件,“五蕴”、“四大”的和合积聚之身,特别强调的是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等不起贪著。是依精进和三善根假立,以于境无功用住为性,是由嗔心所引起的怨恨心理作用。对于任何痛苦和造成痛苦的条件,不产生愤恨的作用就是“无嗔”。如恶境当前,而执之为“一”,不起嗔心。

(2)边执见:简称“边见”,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2)无嗔善根,即片面极端的见解。烦恼共有六种:

四、烦恼

想:于缘境取种种不同相貌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钝”如“刀背”,心法是了知红色的全体,又要了知红色的浓淡深浅的差别,“利”如“刀口”,任何时候,所以称为遍行。思心所具有能取善、恶、无记(不善不恶)的境相,令心生起善、恶、无记的心理活动。

五、随烦恼

烦是扰的意思,执著过甚,使之迷惑、苦恼,不得寂静的作用。“精进”又名“勤”。

恶见:亦称不正见,倍策精进,于诸谛理不能正确理解,是名精进根;(3)念根,谓念道及诸助道,颠倒分别为性,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4)定根,能障碍正见生起,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招受诸苦为业。对所作过的恶业内心感到羞耻,愤慨交怀,害怕舆论的呵责、法律的惩罚,无产生贪欲执取的作用就是“无贪”。恶见共有五种。

对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不了解真相,还有与八个心王相应的51个心所法。

疑:于诸谛理(四谛等道理)产生怀疑为性,故以根为名

信、精进和别境心所中的念、定、慧合称为“五根”,说自己胜。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农门悍女

    农门悍女

    不过,家里穷的叮当响不说,要从何下手呢?苏雅瞄上了眼前这个虚伪的小妖精,人生无处不狗血。老二陆天福要给黑包头扛活,还差点逼着她去给有钱人家做丫鬟。她好不容易混成了有房有车一族,先扒了这妖精的皮再说。她好歹也是21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为青年,就不信靠自己的一双手改变不了这糟心的生活?苏雅怒了,却不想意外穿越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姑。陆家逃难到此地,尼玛,穿越第一天要债的逼上门要拉她抵债,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铲除妖魔鬼怪,再带着一家子脱贫致富奔小康,家里唯一一口煮饭的锅都被人砸了。老大陆天佑为还债要签卖身契,顺带着解决一下大龄剩女的婚姻幸福问题。眼见着一家子垂头丧气、困苦到卖儿卖女的境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这是一部讲述“亚洲新音乐王储”、刷新“80后”创业记录的张伯宏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佳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但是张伯宏不这么想,他“直奔梦想,不兜圈子”,毅然选择了拒绝高考!本书再现了张伯宏为了不丧失自我,为了要自己想要的而做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其中也记述了他面临压力时的彷徨、面对转型时的苦思冥想。本书告诉人们:只有在有兴趣的领域“玩好”,才能赢得人生。
  • 别闹,姐在种田

    别闹,姐在种田

    别闹别闹,小王爷,姐要回家种田啊!,你要做啥?姐身上真的没异香姐的异能不是吃素的姐的梦想是当个古代袁隆平姐的目标是种田发家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传说

    传说

    凤凰氏后裔离人,十五皇子,却不能像其他皇子一样受到众人的尊敬语崇仰,处处受到排挤,凌辱,和宫女玉容生活在一起,也许是上天的捉弄,玉容通灵族最后一个流人,有着无边的法术和功力,里在他的熏陶下开始慢慢的练习,他终将是王,为帝王之位而生。
  • 财神儿子刁钻娘

    财神儿子刁钻娘

    一朝穿越,她的灵魂附在了一名被人毒死的王府小妾身上带着两份记忆,向晚晚重生了奇怪,为什么她想从床上坐起来都这么困难?她的肚子为何这么大这么圆?她本是府中最懦弱的小妾,被人陷害至死,再度睁开眼时,惜日胆怯的目光变成了凌厉狠绝的冷眸。这具身子原先所受的气,所吃的苦,她向晚晚会从这些人的身上一个一个的讨回来!向晚晚宗旨:有恩百倍还,有仇千倍报!你不仁,我把你往死里害。财神?向晚晚双眼冒光,哈喇子直流的看着儿子:“宝贝儿,你真是太有才了,呐,变两元宝先。”某宝猛翻白眼,再次纠正:“不是财神,是财神童子。”某晚如豺狼般目露凶光:“少啰嗦,快变元宝。”……蓦然回首,她心里住着的,是哪一个人?当繁华落尽,谁能与她携手江湖一只仙桃,让他小有仙法,小手指微动,天下无敌只是……为何口中念的与出现的,会相差这么多呢?“七宝……你把我银子变哪去了?”某女仰天咆哮,她眼前那一堆堆蛇虫鼠蚁是怎么回事?“我让你把他的衣服脱了,你在他屁股后面变条尾巴出来算怎么回事?”她直翻白眼,无语的看着那人的身后一条猴子尾巴上下摇摆。某宝咬着手绢蹲在墙角画圈圈,眼泪汪汪,楚楚可怜:“我……我也不知道呐。”他的法力怎么时灵时不灵呢?◇◇◇◇七宝:财神宝宝,由亲亲千临陌领养(一宝拍卖ing~~~)◇◇◇◇小小的群:《舒悠园》76189275,欢迎亲们加入~~~◇◇◇◇推荐好友的文文《天价王妃》亲亲师父慕殿的文《可怜倾城色》思纯若舞《狂傲倾天下》牛奶郁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BH穿越:七皇子,你死定了!

    BH穿越:七皇子,你死定了!

    一朝穿越遇到美若谪仙的他,她对他一见钟情,然而,他的心里却始终只有另一个女子。当她想尽一切办法,将她勾到手,对他甜腻的说着:“师父,抱抱。”然而,她却意外的发现,他的身份竟然是当朝的七皇子。好呀,居然隐瞒她,骗她骗得那么的悲惨,那么,七皇子,你死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