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19

第19章 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1)

(第一节)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系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的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四大译师之一;为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关于他的年岁,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等说,现依显庆四年(659)他上表启自称“行年六十”一语,可定为六十五岁,上推出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他祖上是汉代太丘长陈仲弓后裔,迁河南偃师。高祖陈湛,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山,北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北齐国子博士,礼部侍郎;父陈慧,隋江陵县令。兄弟四人,二兄陈素,早出家,法号长捷。玄奘居四。

玄奘大师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八岁时,玄奘听父亲讲《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起立。父问其故,答道:“曾子闻师命,尚犹避席,我是何人,今奉慈训,焉宜安坐不动?”于是父亲很感欣慰,知其必成大器,便更鼓励他读了很多圣贤书籍,养成广泛研究学问的兴趣。自此,爱古尚贤,非雅正之书不读,非圣贤之风不习。十岁时,家遭不测,依二兄长捷法师,居洛阳净土寺。大业八年(612),隋炀帝下令度僧二十七人,但投考的却有四百多。玄奘年幼,且才初入佛门,未谙经业,然出家之志坚决,彷徨于试场之外。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遇见他,见他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器宇,佳其志向,对其他考官说:“学业易就,品格难求。”于是破格录取入僧籍,成为沙弥,仍随兄居净土寺。从此诵习甚勤,在洛阳慧日寺就慧景法师听《涅槃经》,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一览无余,无复所遗,证知其记忆力特强,而悟性亦高。更显玄奘大师之学,系由大乘法始。才名四溢,时年甫十三岁。

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洛阳沦为战场,寺院绝斋供,僧侣四下逃乱。民亦多饥馑,逃难他乡。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国家政局大变,起而夺取政权的唐室,已经占据长安,奠定政治基础,全国人心也都倾向于这新的王朝。洛阳的高僧大德,都纷纷逃往四川避难。玄奘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今闻唐主驱晋阳之众,已踞有长安,天下依皈,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玄奘与他的二哥,离开了乡梓,由洛阳而长安而四川,开始了他们寻师访道的游学生活。

兄弟俩先到了长安,因中原兵乱,关中及京师的大德们又相率去蜀,成都已经成为当时西南方面佛教的中心。据《玄奘传》谓:“大业余历,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承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乃与兄从之。”他们住于庄严寺,欲依止道基法师。然而“是时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释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师未有讲席,(玄奘)法师深以慨然。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征来者皆一艺之士,是故法将如林,(慧)景、(智)脱、(道)基、(宝)暹为称其首,末乱供料停绝,多游绵蜀,法师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知法众又盛于彼。愿游蜀受业焉。’兄从之”。《玄奘传》亦称:“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西逾剑阁,既达蜀都。”

玄奘、长捷兄弟俩似未在长安流连,遂经子午谷,越秦岭而至汉川。在汉川遇到了空、景二法师,相见悲喜交集。空法师事迹不详,景法师就是玄奘在洛阳时曾随听讲《涅槃经》之慧景。他们在汉川停留了一月有余,玄奘从慧景法师受业之后,兄弟二人旋与空、景二法师一行人等,进向成都。沿途之中,玄奘向景法师问学不停。“虽在行旅,恒执经随问,比至益州,《摄论》、《毗昙》各得一遍。”约于当年冬天抵达成都,从而揭开了玄奘大师在成都五年生活之序幕。

玄奘大师从武德二年至武德五年(619-622),在成都从道基、宝暹、道振就学。其时唐朝初建,天下饥乱,惟蜀中丰静,高僧云集,大建法筵,故四方僧众来投日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在这殊胜的环境和学习熏习之中,玄奘大师敬惜光阴,恒进无怠,三四年间究通诸部。

玄奘大师在成都福成寺(亦名福感寺,在今石笋街,寺已早毁)从道基法师(?-637)听受《毗昙》。《毗昙》即《阿毗昙》,玄奘大师后来译为《阿毗达磨》,意译为对法,是佛陀所说教法进行诠释之论藏的总称,包含甚广,凡北传佛典说一切有部“一身六足”(一身指《阿毗达磨发智论》,六足指《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设施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和《品类足论》)和南传“上座七论”(《法聚论》、《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设施论》、《论事论》)均属之。道基法师是河南东平人,俗姓吕。隋尚书杨素重其佛学之渊博,请于东都讲扬《心论》,大业年中(605-616)召入慧日道场,及登法座,众推为玄宰。慧日道场是隋炀帝所立天下四道场之一,可见道基法师之学问非同一般。据《续高僧传》谓:“大业五年,敕召来止……有隋坠历,寇荡中原;乃鼓锡南郑,张教西岷。于是巴蜀奔飞望烟来萃,莫不廓清游雾,邪正分焉。敦阅大乘,弘扬《摄论》,厘改先辙,辑缵亡遗。道迈往初,名高宇内。以听众难袭业易速,乃又缀《大乘章抄》八卷,并词致肖远风教伦通,故览卷履轼若登龙门焉。”玄奘大师从其受学,受益匪浅。

玄奘大师在入蜀途中,随慧景法师听受《毗昙》、《摄论》一遍。在成都除向道基大师再次受学《毗昙》外,又向宝暹法师受学《摄论》。《摄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论典,与《大乘阿毗达磨经》(此经已轶,未传入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宝暹法师和慧景法师是当时在成都弘扬《摄论》的权威,《续高僧传》云:“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并明《摄论》,誉腾京国。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文疏抽引,亟发英彩。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谈论奇状,态出新异,数术方艺,无学不长。”玄奘大师在两位老师的教授之下,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当可观的,据《道因法师碑》载:“法师乘杯西迈,避地三蜀,居于成都多宝之寺。每设讲筵,必先招迓,常讲《维摩》、《摄论》,听者达千人。时有定暹法师,东海人也。昔在隋朝,英尘久播。学徒来请,暹公傲尔其间,仰之弥峻;每至法师论义,肃然改容。益州郑国公窦璡,行台右仆射酂国公窦轨、长史高士簾,俱申虔仰。”由此可知玄奘大师在成都时,已经奠定了雄厚之唯识基础。

玄奘大师在成都还向道振法师受学《迦延》。迦延指迦旃延,小乘佛教萨婆多部的开创者,著有《阿毗昙八犍度论》(即《发智论》,《迦延》即《阿毗昙八犍度论》的异名,亦即《迦旃延阿毗昙》的简称。知本书者甚少,玄奘大师受学当为僧伽提婆与竺佛念之合译本,后来玄奘大师重译,名为《阿毗达磨发智论》)。道振法师之事迹不详,是治《阿毗昙八犍度论》的权威,《续高僧传》将其治《迦延》与慧景治《摄论》相提并论,说:“僧景《摄论》、道振《迦延》,世号难加,人推精覆,皆师承宗据,隅奥明诠。”

还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大师的二兄长捷法师,他是玄奘佛学的启蒙老师,亦是玄奘大师在成都参学的监护人和辅导员。玄奘在东都净土寺时,随其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到成都住于空慧寺,《慈恩传》谓:“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状魁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凡讲《涅槃经》、《摄大乘论》、《阿毗昙》,兼通书传,尤善老庄。为蜀人所慕,总管酂公特为钦重。”《玄奘大师行状》亦有相同之记载:“兄为总管酂公、行台尚书韦云起等,特所钦重。”当时蜀中诸德既萃,而对玄奘、长捷两兄弟之评估,据《慈恩传》云:“(长捷)至于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游八穷玄理,廓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匡振颓纲包挫殊俗,涉风波而意靡倦,对万乘而节逾高者,固克所不能逮。然昆季二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虽庐山兄弟无得加焉。”把他们兄弟二人与东晋高僧慧远、慧持兄弟相比,真是恰如其分。由此可以看出,玄奘大师在成都的五年,在抱负和学业上,已经超过了长捷法师。对当时佛教所传的经论,不管是大乘与小乘,几乎遍达。所以《玄奘传》中有“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的称赞。《玄奘大师行状》和《慈恩传》有“究通诸部”的“众人咸伏”之记述。

武德五年(622),玄奘大师年满二十,此时已到受具足戒合法之年。二十岁满,亦即二十一岁,为佛制法定受具足戒之年龄,即行受戒。《玄奘大师行状》说:“法师年二十有一,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亦一遍斯得。”《玄奘传》亦说:“武德五年,二十有一。”《慈恩传》亦说:“法师满二十,即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三书的记载皆相同。玄奘大师在成都受具足戒,成为佛教的正式僧人,表现出他学法而又注重律学的知行合一之精神。坐夏安居,也是佛制,每年夏季安居三月不得远行游化。出家人受具足已而称比丘,遇安居期,即应坐夏安居。玄奘大师当是春天受戒,受具足之后时逢坐夏安居期,便在受戒的寺中坐夏安居,研究律学,故有“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的通晓成绩。

“五篇七聚”为戒律之大科,总括了比丘二百五十戒与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五篇即:(1)波罗夷(梵文pānājika),意译为断头,乃戒律中最重之罪,犯者永远摈弃于僧团之外;即比丘戒中之四波罗夷,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2)僧残(梵文samghāvs'esa),为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如人被他人所残,仅存咽喉,得赖众僧为其行忏悔之法以除其罪;即比丘戒中之十三僧残,比丘尼戒中之十七僧残。(3)波逸提(梵文Pàyāttika),意译为堕,谓犯者堕于寒热地狱;即比丘戒中之三十舍及九十单堕,比丘尼戒中之三十舍及一百七十八堕。(4)波罗提提舍尼(梵文pratidésaniya),意译向彼悔,犯者须向其他比丘忏悔;即比丘戒中之四提舍尼,比丘尼戒中之八提舍提。(5)突吉罗(梵文duskrta),意译为恶作,谓身语二业所犯之过。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即比丘与比丘尼戒中之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等。在此五篇上加偷兰遮(梵文sthūlātyaya),称六聚。偷兰遮意译作大障善道,即犯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罪;或更由突吉罗开立恶说羞而成七聚,即身所作之罪为突吉罗,称为恶作;语业所犯之罪为恶说。依《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之一所载,篇、聚之异,乃取均而名篇,据杂而名聚。一般即以“五篇七聚”总称戒品。由此可以得知,玄奘大师不仅对诸部经、论研综既穷,律学也在成都完成了应学之学业。

玄奘大师在成都期间,蜀中知名高僧,都已听讲殆遍,想离开而更入京以求深造;但为兄所阻,不能实行。据康熙年间本《峨眉山志》记载,玄奘在离蜀前登峨眉山礼普贤菩萨,并在九老洞逢一老僧,授佛经一册,并佛偈四句:“付汝般若舟,慈悲度一切。普贤行愿深,广利无边众。”玄奘得偈豁然开悟,坚定了进取求学的信念。终于次年(武德六年,623),乃私与商人约,泛舟三峡,沿江离开四川。旅至荆州宣讲《毗昙》,复至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弱冠方过,足迹已遍全国。复至长安,从僧辩、法常诸大德游,研究经论,大家都知道其根基很大,便叹惜道:“汝可谓释门千里驹,惜余辈年老恐不能见也。”但玄奘大师对诸多经论,深觉未能尽解其理,每从国内诸大德质疑,又都不得要领,因而遂有西行求法导利群生之志愿。玄奘大师离开成都之后五年,于贞观三年(628),终于踏上了西行求法之旅。

贞观元年(627)春天,玄奘便要首途西行,但因唐朝王室建国尚新,未与西域诸国复交,出国必须皇帝特许。他两度上表陈情,说明西行之志,均未获得批准,只好留京遍学梵语梵典,等待机会。此时玄奘的名望,已震撼京都,所以仆射萧敬璃奏请太宗,请他为长安名刹庄严寺住持。但玄奘志不在此,婉拒不就。复呈文请求赴天竺取经,呈文被压,下情不能上达,如石沉大海,玄奘只好随商旅偷渡出国了。贞观二年(628)秋,北方遭逢霜灾,政府准许道俗四出就食,因此他得便冒险西行,去过“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求法生活。他从长安经秦州、兰州而抵凉州,沿途非常顺利,没有阻拦。可是,他到凉州不久,长安的追捕命令立即送到,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一连串的艰苦生活。幸得凉州的慧威法师相助,密遣慧琳、道整二人带路,昼伏夜行,继续西进。

玄奘历经千辛万苦,穿过河西走廊,抵达瓜州,不意被瓜州刺史李昌侦悉,遭到留难。李昌虽然是一个佛教徒,但他身负王法,不敢徇私,要遣送玄奘回长安议处。经玄奘解说苦求,并以“宁可西去而死,决不东回而生”的决心相对,终使李昌深受感动,一变初衷,放他西行。可是,西路茫茫,引路无人,玄奘又面临到此一重大难题,着急焦虑。突然,有一胡人石槃陀,欲请玄奘为其受戒,并愿引路相送,玄奘得此助缘,才得渡过一条宽阔深邃的瓠卢河,过了玉门关,再绕过五峰,出了大唐国境。

玄奘自凉州一路行来,过着昼伏夜行的生活,困难重重,艰苦备尝,可是现在横在眼前的,又是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他只有再度抖擞精神,踏着一望无际的黄沙,奋勇前进。玄奘在这段沙漠的旅程中,过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雨湿蒸,无饮无食,昏去醒来;时而见枯骨折剑,战场遗痕;时而见凶恶人兽,鬼魅形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若隐若现”的惊心动魄的凄凉可怕生活。玄奘对这些可怕的境界,他只有用宗教徒的虔敬之心,为那些无祭的孤魂默默地诵经超度。行行复行行,八百里的沙漠旅程,终于在他坚定不移的毅力下,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抵达伊吾国境。玄奘在伊吾国没有停留,又经过六日旅程,到达了高昌国。

高昌国麹文泰为一虔诚佛教徒,他对玄奘法师的到达,感到无比光荣,欢喜若狂。玄奘法师的才慧德学,更令他敬慕,他要求玄奘法师常住高昌,受其供养,弘扬教法,作全国的精神导师。玄奘停留数月,便欲继续西行,因此,他与麹文泰之间,自然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的争执。麹文泰因挽留玄奘不住,便欲以遣送回国为要挟,阻止其西行;玄奘则以绝食求死抗议。后经人协调,玄奘与麹文泰结为异姓兄弟,答应自印度留学归来,再接受其供养,结束了宾主之间的一场争执。协议既定,麹文泰便为玄奘准备行装,派遣二十五位使者,携带二十四封国书,护送玄奘通过西域诸国。同时,麹文泰并要求突厥叶护可汗,请其转知所属诸国,沿途加以保护照料。玄奘得到他们的护持,再加以大唐国人的身份,才得平安顺利地通过了神秘的西域高原。玄奘就是沿着现在新疆的天山南麓,穿过俄属土耳其斯坦,经过阿富汗,翻越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到达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即现在的克什米尔)。

同类推荐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热门推荐
  •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99%的中国人曾经陷入用药误区!专业药师冀连梅凭借自己在中美两国药房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如滥用抗生素、滥输液等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了权威实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故事,讲知识,全面解析30多种常见疾病和近40种非处方药,为您配备最安全、最有效的家庭小药箱,帮助您走出用药误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 执魔

    执魔

    师父说,上了手的女人,就要一生一世保护好。师父说,修魔很难,一入魔道永不回头。师父说,天圆地方,那圆是圆满,那方是心的棱角,是对命运的忤逆,是对天的不顺从。我的师父叫做宁凡,他不是人,是一只入了魔的蝴蝶。他在找人,没人知道他在找谁,没人知道他还要找多久…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墨子清谈

    墨子清谈

    本书通过介绍话说墨子、人生最大的艺术、修身养性、智慧与谋略、节约生命、追求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内容,评述了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策略。
  • 武炼神途

    武炼神途

    天帝最头疼,又最想招徕的人是谁?天界盗神龙羽!一朝穿越到百川大陆,看他不顺眼和他看不顺眼的人都哭了……交流群:212556242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