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31

第31章 中观学派之实践(2)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期的渐修,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指知道一切事物有空理的一面,然不知其同时存在有不空之意义)偏真(即偏空,指小乘所谈之空理)。这还算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者,还是有的。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瑜伽行学派的学者及后期的中观学派学者,说在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亦称为顿悟(中国称之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法师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呢?这可以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两种。藏传佛教传有二宗:一是极无戏论,二是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瑜伽行派的学者说,真见道具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中观学派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龙树之《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大广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大智度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与藏传的“极无戏论”是相合的。然而《大智度论》亦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中圆的根据(此处龙树所依的《般若经》,与玄奘译不同)。天台宗引《大智度论》说:“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智,一念顿了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圆观圆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而是“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为令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大智度论》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二智在菩萨位中,即道智、道种智;佛果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说,总之是圆证的。龙树引述的解释,可有三说:第一,一心,还是有次第的,如一刹那中有先生后灭;依此可解释为先般若智证真,后方便智达有。第二,一念心中得,虽顿得而用不妨前后起,即顿得而渐用。换言之,悟理时,不能说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虽圆满证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侧重此而后侧重彼的不同。例如一时得到多少东西,但可以前后使用,不必在同一时用。此有类似于萨婆多部的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第三,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论宗认为:“发心毕竟二不别”的,从初发心到最后证悟,是相应的,同一的;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萨亦应该是圆观中道的。经中有云:根本智证真如,后得方便智起化用。这是无差别中作差别说,约偏重说,是约顿得渐用说。所以初修观行,缘起性空是要圆观的;悟证时亦必是圆悟的。三论宗否认大乘学者有见偏真的;但证偏真,是小圣的眇目曲见。藏传所的证偏空与圆中二宗,但宗喀巴大师继月称论师的传统,不承认有见道顿证圆中的,与瑜伽行学派学者说的根本智见真如略相同。但以为缘性空的无碍观,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见;观空性是不能离开缘起而别观的,要于缘起而观察性空。同时,性空亦不坏缘起的。这即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是从初修到实证间的加行观。如实悟证时,必须破除众生的妄执实有性,所以必须是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学派的修行者,不必自夸为圆证,或以为自宗能离一切戏论。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这是三论宗、天台宗以及藏传中观学派学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者同依空有无碍的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途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月称论师说不承认见道能顿见圆中,此即主但渐无顿。然藏传的宝铠之《律生疏》,亦分明承认有顿见二机的。但渐无顿,与龙树之《大智度论》(《释往生品》)显然不合。依龙树之意,众生根性有利钝,有发心后久久修行始得无生法忍,有发心即得无生法忍,广化众生的,甚至有发心即得无生忍,现生成佛的。这种思想,见于大乘的《入定不定印经》,龙树只不过引用经义而已。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慧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龙树以为释迦牟尼佛是钝根菩萨,七地得无生法忍;由此可见钝根菩萨,即是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极难的,是极少数的。故月称论师是约一般说,但承认见道的极无戏论,也就是约大乘正常道说的。反之,天台、华严学者,发挥圆观圆证,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亦不能不说圆渐的修习。禅宗的祖师,本是主张一悟百悟而彻底圆满的;但结果亦还安立三关,次第悟入。故见道的圆证空有无碍是可能的,而事实是不易做到的。有很多的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可徒凭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

(第三节)菩萨阶位与断证阶位

“阶位”即行位,是佛教实践者,从最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其间所经历之各阶位;通常以“位”或“心”称之。阶位的称谓,准确应该是“菩萨阶位”,初发心即称菩萨,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在各个阶段所成就不同层次的阶位。然关于具体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更变。关于菩萨阶位,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之说,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以名义之整然,位次无缺,而广为一般所持用,故解说如下:

一、十信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入佛之教法,先必有信,信所以能入:

1.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

2.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然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

3.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

4.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

5.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

6.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知退。

7.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

8.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

9.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

10.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

二、十住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住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

1.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

2.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

3.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

4.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

6.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

7.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增长。

8.童子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住,则相形具足而出胎。

10.灌顶住,菩萨即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

三、十行 是菩萨修行阶位中第三位,为菩萨所修十种之利他行。修此行位的目的为:厌有为;求菩提、满佛德;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求实际,证法如。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三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十行即: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恨,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4.无量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6.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7.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自利利他二行。

9.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四、十回 向回向,乃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著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

5.无量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功德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6.随顺平等善回向,即回向所修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顺真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著,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行具一切德种。

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十回向摄于十三住(十三阶位之意,即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可以十三阶类而别之)中之解行住,五位中之资粮位,六种性中之道种性。

五、十地 地,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诸经论所举十地名称,共有五类:

(一)乾慧等之十地:此说见于《大品般若经》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于三乘,故称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共地;天台宗称之为通教十地。《大品般若经》卷六述及乾慧乃至佛之十地,谓菩萨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又《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于三乘之阶位。智之《法华玄义》卷四下、《摩诃止观》卷六上释其意如下:

(1)乾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乾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

(2)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著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

(3)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

(4)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

(5)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九种烦恼(修惑)一分之位,即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

(6)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

(7)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

(8)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

(9)菩萨地,指从前述之乾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自后述之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

(10)佛地,指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此三乘共位之菩萨,依无漏智断尽疑惑而开悟;如灯心燃烧,不一定于初焰或后焰燃烧,同理十地之断惑亦不固定于任何一地,而系各自皆能至于佛果,故喻谓燋炷之十地。

(二)欢喜等之十地:此说见于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以下、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经》卷上与合部《金光明经》卷三等。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据《十住毗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依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所举者,十地之名称如下:

(1)喜欢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

(2)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

(3)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

(4)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

(5)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

(6)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

(7)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10)法云地,又作法雨地。

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觉观品》有四十二贤圣之说,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当于前述十地,顺次为:

(1)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

(2)须阿伽一波(道流离垢地)。

(3)须那迦(流照明地)。

(4)须陀洹(观明炎地)。

(5)斯陀含(度障难胜地)。

(6)阿那含(薄流现前地)。

(7)阿罗汉(过三有远行地)。

(8)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

(9)阿那诃(慧光妙善地)。

(10)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等。

此外,《梵文大事(Mahāvastu)》对十地亦另有异说。然十地之解释固然不一,今据慧远之《大乘义章》卷十四所释:

(1)喜欢地,又作净心地、圣地、无我地、证地、见地、堪忍地。即初为圣者,遂起大喜欢心之位。

(2)离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舍离起误心、破戒、烦恼垢等之觉位。

(3)明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并修闻、思、修三慧,使真理渐明之觉位。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剑神之法魂修仙

    剑神之法魂修仙

    从没落的江湖武林到百家争鸣的九天各界,司马无痕一心只为寻求剑道之巅峰,不料他拥有着被誉为邪魔之首的先天法魂,在不知不觉中将法魂修练成形,此后便就遭到九天各界所谓正派人士的追杀。司马无痕能否荣膺剑神?拥有先天法魂难道真的会是邪魔之首吗?无限精彩尽在其中。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战神之路系列第二部

    战神之路系列第二部

    为了追求真爱,我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幻魔大陆。在这里,我拥有数种身份,却发现了又一个强大的自己。是什么力量能复制幻魔大陆人、神、魔三界第一强者的身体?会有谁拥有控制三界的能力?为了摆脱命运的安排,无奈之下踏入了挑战自己的战神之路!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鸿蒙炼血道

    鸿蒙炼血道

    炼天地之血,成永生大道,铸不朽传说,看沧海成尘,观宇宙沉浮,造鸿蒙玄奇。
  • 逃不开的桃花

    逃不开的桃花

    前世,她被当成报复爷爷的棋子,一命呜呼,醒来却发现自己奇迹般的成了刚刚离开娘胎的婴儿,呃,错了,是离开爹胎的婴儿,女尊,这么恶俗的穿越就这么没打一声招呼的找上了她,好,没关系,重生代表年轻了几十岁,是她赚到了,身份显赫,她接受,这个以后就没人欺负了,娘亲奸诈,她无视,她不相信自己一个高智商的现代灵魂斗不过一只狐狸,女皇阴险,她无语,人家是最大的头目,自己要谦让,让她救人,她同意,积善以后就可以上天堂,摆平危机,她义无反顾,朋友就是有难之时可以伸出援手,但是,可是,为什么每次都会冒出一个娇滴滴的男子一脸痴情的看着她,她应该,好像,大概什么也没做吧,她深知做人要低调,她也把这种低调风格贯彻到底,坚持低调就是幸福,再一次,老天显然还是没有玩够,低调的结果就是每每让她高调到不行,她头痛,她怒吼,可是没用,桃花不断,而且都是一些不简单的桃花,压的她比古代的童养媳还要委屈,水灵灵的大眼微眨,小嘴可怜兮兮的撇下,呜呜,她要低调,她不要这些桃花啦~~~~~女主凤雪灵,慧王之女,时而天真,时而狡诈,时而聪慧,总之就是花见花开,人见人爱啊,无意中收服众多男主,可是这样的艳福可叫女主大呼头痛;风野浩,间接害死女主的人,可是发现错误后,以死来求得女主原谅;凤雪歌,双生子哥哥,一双魅惑人的紫眸,妖艳而蛊惑;凤雪颜,双生子弟弟,一双寒潭般的绿眸,清冷孤傲,两人均为她痴狂;凤雪情,娇小柔弱,女皇最疼爱的十三皇子,意外落水为她所救,从此一颗心就这样掉在她的身上,为她几乎送命;水若尘,从小就不被女皇注意的皇子,在他即将被侍卫凌辱时,是她救了她,给了他救赎,就只是醒来的第一眼,已注定了一生的纠缠;影,女主的暗卫,从小就只是默默的守在女主身边,替女主挡去一切磨难,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获得女主的青睐;风,本是女皇身边最出色的暗卫,奉命保护女主,可最后却被女主的善良温柔迷惑,至死不弃;浅隐,凤亲国三皇子,出使凤颜的万寿节,在见到女主的第一眼,就注定为她魂牵梦萦;临梦寒,凤临国左相,从小男扮女装入朝为官,只是想证明自己不必女子差,可是在凤颜的万寿节上,那个精灵般的小人的出众才华让自己甘拜下风,继而为她着迷;
  • 夫君女子不好欺

    夫君女子不好欺

    本文女主聪明可爱,她有点调皮,有点小坏,但绝对善良,并非万能。男主狠戾霸道,有点那个。。。我出生名门世家,家教极严,人前是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但自小生性顽劣,爱招惹些小麻烦,是个真正的"麻烦精"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一纸圣旨让我远嫁异国他乡所嫁的夫君传闻生性暴戾,无人肯嫁为了娘亲,嫁便嫁了嫁过去之后,发现所嫁之人居然是曾欺负过自己的人眼里不由得冒不火来,女人怎能让男人欺负?夫君,咱们就走着瞧吧!柳征初次见到苏月影时,她在恶整自己的朋友再见时,她女扮男装逛妓院和自己抢女人.嫁给自己后,新婚之夜却将自已绑起来谈条件人前是端庄的大家闺秀,人后是耍尽小聪明的"坏"女人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她?推荐自己的文:《丑妃无敌》:丑女不丑,帅哥很帅《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重生之张珍珍

    重生之张珍珍

    重生,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姚珍珍脑海中的时候,她第一个感觉就是要为姥姥、妈妈、还有生病的姐姐讨回公道,在再次见到那个男人之前,她要变强,变的很强。面对修改过的重生路,她又要掀起怎么样的波澜?读心术,一个她从来没有想过能够拥有的能力,却让她成为了主宰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