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庞贝古城——毁于一旦的庞大都市
古都见证了历史文明,记载了人类辉煌,就算真身被千百年的历史尘埃深深掩埋,只留存于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中,却永不会消失于人类的记忆中,其命运也就不会彻底终结。那些文明的面貌虽然早已不像当年那般光彩照人,但是其中蕴含的非凡生命力和历史价值,依然赢得后人仰视的目光。
庞大,理应是用来形容庞贝古城的第一形容词。公元前8世纪,依托于地中海天然良港的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的庞贝已经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这座古城的兴旺用了几百年,可是毁灭却只是在一夕之间,庞贝古城的种种繁华终究毁于一旦,留给世人无穷无尽的遗憾。
当时的庞贝北距罗马300公里,西接著名的西西里岛,南通希腊与北非。
城内十分繁荣,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弘的大剧院,灵验的巫师堂,新奇的蒸气浴室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吸引了无数地中海周围城邦的富商和贵族。再加上当地有着肥沃的岩浆土,使当时的庞贝出产的葡萄个大汁甜,酿酒绝佳,成了各地贵族争购的上品。那里还有着昼夜不绝的地热温泉,诱人入浴,这也是吸引众多贵族富商纷纷来到庞贝造花园建别墅,并连片开发娱乐场馆的主要原因,这也成为庞贝很快成为烟柳繁华之地的重要契机。此外,庞贝城内还有着黑中透着亮红的火山石,因有止痛、安神、止血的神奇功效,人人争相拥有。
然而,谁能料到庞贝身旁的维苏威火山,突然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吞下了闻名遐迩的庞贝城呢。
据地质学家们考证,海拔1277米的维苏威火山,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然而,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这一论证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因此对这座火山满不在乎。于是,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橘子林,还有其他果园和葡萄园。公元79年10月24日,这座被当地人们深信是死火山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瞬息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的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夹杂着滚烫的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这座城市,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很快,厚约五六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
说起庞贝城的消失,大家都会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79年8月的第一个礼拜天,古罗马一位大酒商之妻在祈祷时突然胸口剧痛,咯血不止,女儿索菲亚急得呜呜直哭。索菲亚的未婚夫卡洛闻讯赶来,他自告奋勇地骑快马去庞贝老家拿取止血石。索菲亚由于一直在盘算着卡洛的归程而彻夜不眠。从第二天早上开始,索菲亚就一直倚门远望,盼着熟悉的马蹄声在她的耳边响起,但令她失望的是,直到第六天未婚夫还是没有出现在她眼前。待到圣诞节之后,她才隐隐听到一则凶讯:10月的一夜,维苏威神山张开火口,喷发出冲天的血红岩浆,方圆几百里顿时成了一片火海!算算灾难发生的时间,正是卡洛赶到庞贝取止血石的那一夜。她的未婚夫一去不返了。于是诞生了著名的民歌——《伤心欲绝的索菲亚》。
庞贝古城一直被游客们称为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它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们前来参观。当你穿梭在古城废墟的大街小巷,进出于半毁的民宅、别墅、贸易市场、商铺、面包房、温泉澡堂、仓库以及剧场、斗兽场、运动场,一定会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现如今,庞贝古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之滨,海拔1277米,是欧洲大陆唯一的活火山。它有一个接近圆形的火山口,火山口由黄色和红褐色的凝固熔岩及火山渣组成,大约有百余米深,是公元79年火山爆发时候形成的,正是这次爆发毁灭了整个庞贝古城。站在火山口边缘,整个火山口一览无余。自1944年以来,维苏威火山很少再喷发了,但是它并没有死去,时不时仍会有喷气现象出现,说明它只是在小憩,处于休眠状态罢了。
2.乌加里特——古墓之中的一代名城
自古人们爱说明珠埋粪土,而被发现于古墓中的皇宫乌加里特也因埋在地下而黯然失色千年,它最终被盗墓贼无意之中发现,喜耶?悲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接受历史跟我们开的这个玩笑,以及最终毫不吝啬的恩赐。
乌加里特位于奥伦河河口之南,是古代腓尼基沿海的城市。即今叙利亚拉塔基亚城北11千米的拉斯沙姆拉遗址。早在公元前60~前50世纪,这里就已经有人居住了,到了大约公元前40~前20世纪,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阿莫里特人和迦南人。
有关乌加里特的文献最早是出现在邻城艾伯拉的记载中。当时,乌加里特处在埃及文化圈中,文化艺术方面深受埃及文明的影响。后来,乌加里特落入喜克索斯支族的统治,他们毁坏了带有埃及风格的纪念建筑。在文化兴盛的公元前16~前13世纪,乌加里特跟埃及和塞浦路斯间不断来往。最后一位青铜器时代的国王阿穆拉匹跟西台国王苏庇路里乌玛二世同一时代,不过统治时限的确切年代仍是未知数。而那之后有关乌加里特的记载便突然中断了,乌加里特神秘地消失在了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
一直到时钟转动到了20世纪,乌加里特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1928年,在阿拉维派的农人耕作时意外掘开一座古墓,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开启了一座皇宫!这座皇宫是如此宏伟,超出人们的想象皇宫中有八座中庭和90个坐落四周的房间,有许多偌大的私宅,包括一座存有外交、法律、行政、学术、文学与宗教文本的私人图书馆,由名为拉帕努的外交官所有。有两座神庙建在此城奠基的山上,据了解,其中一座是献给代表国王的巴尔;另一座是献给代表丰饶和谷麦的神达共。
这次意外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在发掘时,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个储存楔形文字泥板的地点,分别是皇室、神庙以及两座当时世上稀有的私人图书馆,皆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这些古代国际中心的泥板是以苏美尔文、胡立安文、阿卡德文跟乌加里特文撰写的。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究,学者们初步断定,早在公元前1400年乌加里特字母表就已经被创立了。字母表由楔形文字发展出共30个字母,与声音互相对应,并刻在泥版上。到底腓尼基字母跟乌加里特字母谁先发明仍未有定论。不过腓尼基文藉由贸易航线传遍了地中海跟爱琴海。与同时代的字母相比,灵活的表音字母为普及文字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字的出现使乌加里特的文化显得异常繁荣。在乌加里特图书馆发现的文学作品有以叙事诗体创作的神话以及信件和法律文件,乌加里特档案室对圣经研究有重大意义,这些档案首次提供了对以色列人定居迦南之前当地宗教详尽的描述。这些资料跟希伯来圣经文学之间有显著的对应关系。
除此之外,发掘人员还发现,乌加里特的信仰集中在主神伊尔或称艾尔上,并尊称他为“人类之祖”或是“创世者”,他的宫廷称为“伊姆”。其他众神中,天国之王哈达德、女神雅雪拉、代表暴风雨和大灾难等自然混乱现象的海神扬及死神摩特是最重要的。而像谷神达共、提洛希、何隆、掌医疗的雷薛夫、代表技艺跟智慧的科塔·卡西斯、曙光之神沙哈尔及垂暮之神砂林为次要的神祇。
如此之多的历史遗存为研究乌加里特的学者们提供了有关迦南宗教的丰富资料,以及它与以色列宗教之间的关联。乌加里特,这座藏身于古墓之中的一代名城,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揭开。
迦南人的宗教
古代迦南人信奉的宗教属多神教。迦南位于今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迦南人指公元前14世纪在此居住的闪族人。他们与希伯来人的血缘关系很近并互相影响。随着在叙利亚海岸的路尔、萨卡拉和乌加里特等地一系列文献和文物的发现,印证了公元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记述,迦南宗教才为更多的人所知。迦南宗教崇拜自然神,其主神厄勒神像,通常取坐姿,头戴牛角,脚跨天地之间,象征力量,次神巴力为“天空之主”“履踏云层”,年轻力壮,是迦南人崇拜的中心神。
3.赫库兰尼姆——千年不见使人愁
赫库兰尼姆的地下“死城”,与庞贝古城一样,同样享尽世间的繁华,同样瞬间倾覆。考古学者们推测,赫库兰尼姆与庞贝一样毁于火山爆发,从那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至今,赫库兰尼姆也已失踪了数千年……
关于赫库兰尼姆的毁灭,考古学家们做了如下猜测:
公元79年8月24日早晨,那不勒斯海湾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的海滨圣地赫库兰尼姆,整个城市的居民都处在宁静欢快的气氛之中。
蔬菜水果贩奥拉斯·法菲热斯正往水果和蔬菜上洒水,面包师塞克斯塔斯·帕特卡斯正在面包房烤制着面包和糕点,一位雕刻师正在加工一块美玉,一个粗壮的搬运工正在造船厂搬运一箱货物,一个生病的孩子躺在珠宝店后面的一所房子里……
时间很快到了中午时分,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震颤,并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雷声,抬头望去,只见东面四公里远的维苏威火山口冲出一股蘑菇状的烟柱,霎时间遮天蔽日,天昏地暗,这时候,滚烫的岩浆以每小时上百公里的速度迅速地涌来,温度高达百度。居民们惊恐万状,纷纷涌向海滩,沿海滨或乘船逃命。十几个小时过后,维苏威火山终于平静下来了,而这座繁华的赫库兰尼姆城却已经被掩埋在了数十米的黑色岩浆下面。几个世纪过去了,赫库兰尼姆城以及11公里外的庞贝城逐渐被世人所遗忘,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在研读祖先留下的手稿时,才知道维苏威火山附近有两座被埋葬的城市。
意大利皇家图书馆馆长、人文学家唐·马塞罗·凡努提侯爵1738年开始了对赫库兰尼姆城的发掘。他采取井巷式的发掘方法,清理出土了三个穿长袍的罗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圆柱和一匹青铜马的躯干,并在1738年12月11日,找到一方铭文,根据铭文记载,唐·马塞罗·凡努提侯爵了解到有个名叫鲁福斯的人曾出资兴建“海格立斯剧场”。据此,专家们断定,原来这里就是失踪千年的罗马古城赫库兰尼姆。随后直到1927年,意大利政府才决定对赫库兰尼姆城进行分阶段的发掘,赫库兰尼姆城的原貌逐步得以显现出来。
由于赫库兰尼姆城建在由维苏威火山流下的两条溪流之间的高地上,四周高墙环绕,覆盖在赫库兰尼姆城的熔岩混杂有许多巨大的岩石,掩埋得较深,平均深达20~26米,因此,研究者在进行发掘工作时遇到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赫库兰尼姆城尽管被火山熔岩所覆盖,但是事实上,火山熔岩对赫库兰尼姆城起了一种保护作用。火山熔岩虽然使木料碳化,却没有毁掉木头,因此,许多门窗在原来的位置上仍可随意开启;青铜汲水机依旧可以运转;驴的骨架永世套在磨套上;玉雕店里,一张精美的木板床上躺着一个病孩,桌上放着的为病孩做的一只鸡大腿,甚至连墙壁上的涂鸦都保留下来了。
庞贝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之所以进展较为顺利,主要是因为它被松软的火山灰和海泡石所掩埋,而相形之下,赫库兰尼姆城则被厚达十多米的坚固熔岩所覆盖,发掘工作十分困难,迄今人们只挖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想要破解赫库兰尼姆这座古城的千年之迷,还需要现代考古学者的进一步努力。
古卷中到底写了什么?
赫库兰尼姆古卷,是指人们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南部庞贝古城附近的小城赫库兰尼姆的一个庄园中发现的大约八百份已经碳化了的手稿。两个世纪以来,为了揭开这稀世珍品所隐含的秘密,人们一直在努力,直到科技不断创造奇迹的今天,这份努力才算找到了门路。2005年7月9日,世界上最博学的30位古文字专家齐聚一堂,一起介绍了有关他们为抢救赫库兰尼姆古卷而进行的工作。研究表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一部古希腊拉丁文文献集。
4.哈图萨斯城——赫梯帝国死灵魂
1906年,考古学家展开对土耳其要塞都市的发掘,随后它成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考古大发现:早已被历史遗忘的赫梯帝国再次重现在世人面前。遗迹中出土的大量楔形文字的详尽记录,已经足以让我们徜徉在历史间,回到四千多年前的铁器时代……
大约四千年以前,人类在占据了土耳其大部分国土面积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首次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铁器时代。此时,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打造锐利的弓箭、枪矛和机动灵活的两轮战车已经是轻松自如的事情了。披坚执锐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远方,公元前18世纪,强大的西泰特帝国诞生了。西泰特帝国强盛一方,所向披靡。首都哈图萨斯的版图不断扩大,就连著名的巴比伦王国也是被它所灭。
当时以哈图萨斯为中心的城邦联盟是赫梯王国。由于后来外族入侵,赫梯帝国几次迁都,最后穆尔西里三世将首都迁回哈图萨斯,从此直到帝国灭亡以前,哈图萨斯一直是赫梯帝国的首都。考古学家还发现哈图萨斯遗址被农田、山坡草地和小片森林所包围。那么,在古代它的森林面积可能会更大,周围农田为城市提供了小麦、大麦和豆类粮食食品,森林是建筑材料的来源,居民的主要服装材料是羊毛,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就是放牧的牲畜。贵族们可能还可以在森林中以猎鹿为乐。只是河流水量太小,不足以通航,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
哈图萨斯在最繁荣时期的面积达1.8平方千米,由苏皮鲁流马一世修建的内外两道城墙包围,内城有0.8平方千米,有宫殿和庙宇,外城城门在内城南约一千米处,有勇士、狮子和斯芬克斯的浮雕装饰。外城内有四座寺庙,以及用木料和土坯搭建的居民房屋。城北墙外有一座石刻陵墓和有宏大的铭文巨石的石窟神庙,庙墙上有精美的浮雕,城西北有供奉太阳神和风暴神的神庙。
亚述商人于公元前19世纪~前18世纪在这里建立了贸易点和居民区,经考古发现此时有楔形文字的铭文开始引入到哈图萨斯。
大约公元前1700年,哈图萨斯曾被烧毁,根据此处的一个碑文,有人猜测这可能是被安尼塔国王攻陷的,这个碑文说:“我在夜晚用武力攻陷这座城市,在这里撒播了杂草的种子,我以后如果有任何国王想重建哈图萨斯,必将会被天神所击垮。”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随着赫梯帝国的灭亡,哈图萨斯也被毁灭和遗弃,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在这里定居。
1906年,有关赫梯人的文件库在最初的发掘调查中被发现,文件库里面埋藏着数目庞大的历史记录粘土板,共有一万多枚。王国的历史、法律、宫廷的组织机构直至一些账目都被密密麻麻地用楔形文字刻录在上。也可以说,赫梯人的全部历史都记录在这一枚枚的粘土板上了。而且,有关卡迭石战役的重要文书也被发现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著名的“卡迭石文书”。这是战争结束时,西泰特人和埃及人缔结的人类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这也是赫梯帝国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和平条约。现在有一个复制品作为最早的国际和平条约范例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
1986年,这座创造了群雄割据时代珍贵记录的古代要塞都市哈图萨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有人说:“尘封的历史,演绎着无限的繁华。”的确,在这红土与黄沙之下,埋葬着一个帝国,曾经辉煌的帝国,雄霸一方,即使连庞大的埃及也不敢小觑。然而历史更替,再强大的帝国也避免不了衰败的命运。如今的哈图萨斯城没落于尘埃之中,被世人遗忘。
最早的楔形文字
最早的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发明的。相传,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100年之前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楔形文字也是至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这种文字最初只是一种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比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后来,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比如,在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就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算是基本完备了。
5.特洛伊古城——神之圣城
荷马史诗作为历史、文学的不朽之作一直对欧洲文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荷马史诗》当中,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映射出来的远古的希腊文明,而古城特洛伊因为木马屠城的神奇传说广泛为世人了解和接受,令人再也无法忘记它的存在。但,特洛伊城到底在哪里?这座城市真的存在过吗?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特洛伊战争爆发五百多年后,重新从原始社会起步重建古希腊文明的希腊人,曾经在他们认定的特洛伊城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取名为“伊利昂”。公元前480年,同希腊人作战之前,波斯国王曾经到这里为智慧女神雅典娜举行过百牲大祭。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之前,也曾在这里拜祈过女神雅典娜。可是到了公元初年,罗马执政官龙利乌斯·恺撒来这里凭吊他的祖先埃涅阿斯的出生地时,这里己是一片荒地。罗马时代开始,这里又建了一座新城。在兴隆繁华了几百年后,城市又被地震摧毁了。从此,特洛伊这块地方就慢慢被人遗忘了。后来的一些人们甚至都不相信在地球上还有过这个城市。直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考古学鼻祖海因里希·谢里曼发现了这座荒丘下的古城,它才又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据说,公元前16世纪,特洛伊城是古希腊人渡海所建,这座城市在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时相当繁荣。特洛伊是土耳其古城,位于恰纳莱南部,北临达达尼尔海峡,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这里的环境十分优美,山峦青翠,流水潺潺,还有漫山遍野的柑桔树和橄榄树,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是土耳其爱琴海地区典型的农村风光。
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本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9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遗迹,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等。这些建筑尽管已经倒塌败落,但从残存的墙垣、石柱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雄伟气势。
这里有公元前2600年至前2300年的城堡,直径达120多米,城中不仅有王宫,还有其他建筑。在一座王家宝库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及青铜器,陶器主要以红色和棕色为主。此外还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纺轮等。特洛伊城城市的遗址,石垣达5米厚,内有大量造型朴素,绘有几何图形的彩陶和其他生活用具。
此外,考古学家使用科学方法鉴定出的公元前300~前900年间的特洛伊古城遗址,显示出它是被彻底地烧毁了的,这无疑是最令人激动的发现,因为这恰恰证明了《荷马史诗》对历史的准确描述。
虽然特洛伊古城已经彰显于天下了,但是还有很多历史秘密没有被揭破。在这座古城里出土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文献,里面很可能记载着更多能揭示古代文明的秘密信息。令人遗憾的是,特洛伊文字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破译。同时,同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一样,特洛伊人的民族起源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特洛伊文物馆
与特洛伊城遗址距离很近的地方,有一座博物馆,这就是土耳其目前唯一收藏特洛伊文物的博物馆。由于在这里发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已被西方文物盗窃者窃走,所以该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的文物也很少。在这些被盗走的文物中包括普里阿莫斯国王的宝库和海伦的项链。尽管如此,特洛伊遗址仍旧不失其辉煌,彷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仍然是不失为迷人的去处。现在特洛伊已成为土耳其的游览胜地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朝圣。
6.迈锡尼古城——神话之城
位于希腊南岛伯罗奔尼斯东北部的古城迈锡尼,因为神话和宝藏的传说吸引着历代人们前往一探究竟。公元前8世纪希腊著名的盲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中对迈锡尼的记载是:那里有着传奇的故事,雄伟的建筑,甚至是黄金满地……虽然没有人真的见过那些,但能从古老的诗歌中再一睹这座神话之城的风采已经足够美好了。
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的自负国君花费了十年倾尽全力去攻打特洛伊,尽管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但是整个国家却已经元气大伤,迈锡尼文明也从此一蹶不振。几百年之后,迈锡尼自己的城池也被攻破,自此,迈锡尼古城便永久地消失世间了。
迈锡尼古城的发现,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德国商人谢力曼,谢力曼对《荷马史诗》的研究异常执著,根据荷马史诗的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是一个“富于黄金”的都市,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于是谢力曼就深信迈锡尼这地方有大量的宝藏。当谢力曼经商暴富后,他就来到了迈锡尼,认真地去开辟和追随这神秘的地方和他向往的梦。1874年,谢里曼开始开拓迈锡尼古城的遗址,结果两年后,他真的发掘了一个埋藏的旧世界,用荷马的史诗去诠释历史和那神秘的希腊。谢力曼也因此一举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考古学家。
被发掘的迈锡尼城堡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城墙高8米,厚达5米,是由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而成。西北面开有一座宏伟的大门,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虽无头但仍威武雄健的雄狮。这两只狮子雕塑是欧洲最古老的雕塑艺术,而且,以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立于两侧,这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也正因此,迈锡尼城堡的正门被称为“狮子门”。
“狮子门”内左边有一间小屋,估计是为古代看门人而修建的。在“狮子门”内侧,“独眼人”墙以东发现有6座长方形坚穴墓,这些墓葬直径约26.5米,称为圆形墓圈A,被包围在竖立的石板围成的圆圈中。在石圆圈中,谢力曼还发现了6座坟墓。这6座长方形的坚穴墓深度和大小都不同,深0.9~4.5米,长2.7~6.1米,墓顶用圆木和石板铺盖,但是大部分已经坍塌。在这6座墓葬中共葬有19人,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并且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这些尸骨大多被黄金严密地覆着,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部覆着金饰,身旁放着装饰用的金匣,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乌贼、玫瑰、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两个小孩子也包裹在金片之中。
谢力曼发掘迈锡尼后75年,也就是1951年,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第二个墓区,称为圆形墓圈B,这个墓区距离“狮子门”的西侧约百米远,在这个墓圈里发掘出来的珍宝,时代与前者基本相当,完全可与谢力曼发现的相媲美。这些是迈锡尼王室成员的墓穴,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是迈锡尼君主把他们的宝藏收藏在墓穴里面的,所以称它们为“宝库”。
现在,在神秘的迈锡尼古墓被发现的金面具、金盒、金盘、金容器、金制的儿童葬衣、饰物、金丝条和各种刀具,已陈列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里。但迈锡尼古城废墟仍旧保持着那份神秘,充满了神话及神奇的魅力在向游客招手,也吸引着众多考古学者想要不断发现它的宝藏和秘密。
狮子门传说
“迈锡尼的一部分城墙和狮子门一直留存到了今天。传说中这城墙是一位独眼巨人修筑的。迈锡尼的遗址中有一些地下建筑,是由阿特柔斯父子建造的,这里面藏了大量的珍宝。城墙内还有阿特柔斯父子的两座陵墓和三位勇士的陵墓。”——这是公元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桑尼阿斯在自己的游记中对迈锡尼的描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迈锡尼已经出现等级象征,人们对于价值的肯定是有一定的衡量的。
7.巴比伦古城——上帝之城
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交汇处的令人神往的古城,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考古学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在传说中,它却是一座冒犯了上帝的王国,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巴比伦古国冒犯了上帝呢?它的神秘消失难道真是因为冒犯上帝而遭受到的惩罚吗?
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古城始建之时只是一个小村,经五六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兴旺。早在公元前1830年前后,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自从他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五百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新巴比伦王国才得以建立。
随后,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曾经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便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墙,也是在同一时期巴比伦城内出现了最壮观的建筑物:即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有人说,也许正是这座通天塔让巴比伦成为了“冒犯上帝的城市”。
“冒犯上帝的城市”这个说法最早还是来自于《圣经·旧约》。根据《圣经·旧约》的描述,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他们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并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决定修建一座高塔,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于是就有了巴别塔。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象征了人类的虚荣心。
上帝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齐心协力建起这样的巨塔,那么,日后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呢?于是,上帝决定打乱人世间的语言,让人们互相言语不通。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当然,这只是来源于《圣经》的一个故事。
巴比伦城中的南宫是国王的主要宫殿,长300米,宽190米,由五所庭院和用彩绘装饰的金銮殿组成,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南宫内。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宫殿楼房的顶部砌筑成台阶式园田,种上花草树木,远远望去就好像城市半空垂落的花园。北面主宫遗址中,现存一座雄狮足踏人的巨石雕刻,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雄狮。这座雄狮是用巨大岩块雕琢而成的,狮身长约3米,宽近1.5米,高约2米,巍然屹立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垫上,强有力的狮爪下踩着一个石头人。它是古代阿拉伯人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的象征。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宏伟高大,是城内主要建筑之一。
巴比伦自被波斯人彻底摧毁了之后,现在的人们对于巴比伦古城的各种猜测都是捕风捉影,千百年过去了,巴比伦城的遗址仍不知所踪。
直到1899年3月,这座已经沉睡两千多年的巴比伦古城被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找到了,由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中的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已经渐渐露出地面。现在,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使这座人类宏伟的古城恢复旧观,一些考古学者正在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复制古城巴比伦大多数建筑物的原型。
精明的计算家
有人说,巴比伦人大多都是聪明的计算家,他们有着高超的计算技巧,很早以前,他们就会运用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以及立方表等数表来进行计算。在书写数字的时候,巴比伦人还引入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60进位制,这是数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到了16世纪,希腊人和欧洲人在进行数学和天文学计算时,也开始使用60进制。直到现在,人们在记录角度、时间时仍然在使用这种数字体系。从数学方面的造诣就可以看出巴比伦人天资的聪慧。
8.佩特拉城——石头世界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贝根曾经写下过这样两行诗句:“令我震惊的唯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的整个历史——佩特拉城。”佩特拉现在依然是约旦人的国宝,像神秘的中东一样,它那美丽的面纱后面还存留着无限神秘的气息,至今令人揣测匪夷,浮想联翩。
佩特拉城处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山峡中,是一个隐没着的神秘之都。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来一度衰落。到了19世纪,佩特拉成了一个地理位置极其神秘的城市,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山峡中,很少有外界人造访过此地。
1812年,一个叫贝克哈特的瑞士人进入了这个被人们长期遗忘了的城市——佩特拉。他一路心惊胆战地经过了那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荷尔要塞,发现了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这是一个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的塑像:该塑像高130英尺,宽100英尺,装点的柱子比真人还要大,如果有阳光的照耀,塑像就会呈现出亮丽的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典雅动人。因为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上,外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熠熠闪光,无比神奇!这就是传说中的卡兹尼石雕。
越过卡兹尼,贝克哈特沿着峡谷向前行进,他发现这里真是遍地岩景,天生自然,远远望去,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十分简陋,只能算洞穴;而另一些山则大而精致——有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垒垒石窟构成片片楼群,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夺目的玫瑰色光芒,宛如天上琼楼仙阁。这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玫瑰色石头城”!“佩特拉”在希腊语中也恰恰就是“石头”的意思。
贝克哈特根据多年的经验推测,这个建筑群就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因为纳巴泰人有一个风俗: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并在岩石中开凿墓地。
纳巴泰人其实属于阿拉伯游牧民族,他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他们将佩特拉作为了首都,并在这里建造了众多的安居地,因为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优势:一是典型的战略优势,这里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二是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优势,这里水源充足,森林繁茂,牧草肥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自然就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的必经之地,从而把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因此,可以说,只要有贸易团体的地方,人们都听说过佩特拉这个神话般的石头之城。
到了公元7世纪后,佩特拉被遗弃。在贝克哈特来访之前,佩特拉几乎已经被西方世界所完全遗忘,这里的墓地也只是成为了游牧人遮风避雨的场所。那么佩特拉被遗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考古学家们经过分析以后,猜测佩特拉城衰亡的原因很可能是天灾。公元365年,佩特拉城被一场地震严重破坏,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尽管这样,历史上有许多城市都能在地震和火灾之后重建,可是为什么佩特拉没有重新建立呢?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导致佩特拉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恶化,他们研究了大量的佩特拉坟冢,发现在早期的纳巴泰人时代,佩特拉四周的山地被大面积的森林所覆盖;然而到了罗马时代,大量的森林消失了。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木材,再加上过分地放牧羊群,使森林和草地慢慢消失了,于是这个地区便逐渐沦为沙漠。
不论是何种猜测,佩特拉就好比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无论你走到佩特拉城的何处,你都会面对一些这样那样的谜。
古城遗迹
佩特拉古城反映了纳巴特王国五百多年繁荣时期的历史,这座古城的很多建筑保留了罗马宫殿式的风格,这表明罗马文化曾经对古纳巴特人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从古城的遗迹,我们即可以了解古纳巴特文明,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罗马文化,是罗马文明研究的重要参考。公元3世纪以后,佩特拉城逐渐趋向衰亡,并从此沉睡了上千年。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保护措施,比如为了能够完整地保存古城,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管理。1982年,这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保护。
9.“云中古城”——天上人间
人们的印象当中,一座城池唯有植根于大地之上才牢固安稳,然而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有一座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的神秘古城,它高耸入云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四百多年的时光中,大概只有翱翔的山鹰目睹过古城的雄姿,这就是今天的马丘比丘印加遗址——“云中古城”。
印加文明随着印加王国的灭亡而消失,关于印加的传说,也变得更加神秘起来。最吸引人的“云中古城”的真名也变得扑朔迷离了。在秘鲁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安第斯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消失了的神秘古城”。曾经有许多人出发去寻找这个古城,试图揭开这个谜,却都无功而返,有的甚至因此而断送了性命,这无疑更增加了这座“云中古城”的神秘色彩,增强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心。
安第斯山脉全长约九千公里,且大部分都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山脉。想要在这样的地方找出一个不知道具体地点的古城,真有如大海捞针。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奇迹真的发生了。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比格姆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之巅,找到了这座传说中的古城。由于史籍上没有关于这座古城的记载,也根本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名到底是什么,于是考古学家们把它命名为“马楚皮克楚城”,再加上古城所在地高耸入云,仿佛置身云中,所以也被称为“云中古城”。次年,在耶鲁大学的大力资助下,仍然由比格姆教授带队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开始发掘和研究这座古城的遗址,从此古城的朦胧面纱也一点点被揭开了。
古城处在两峰相连的鞍部,地势险要,城垣由花岗石砌成,城内的殿宇、庙堂、堡垒、居民点和作坊数不胜数,做工也极为精致。古城的供水系统设计安排得十分巧妙,此外,雄伟的神殿和巨石砌成的日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里的确是印加文明的产物,因为印加人信奉太阳神,“印加”一词的印第安语含义就是“太阳的子孙”。
那么,这座古城为何要建在这样交通不便的地方?古城又由何人所建?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
有人认为这座古城只是古代印加王公贵族登高赏景,或者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太阳神的场所,并不是用来长期住人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里应该是一座城堡,建在这里是因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可以做抵御外敌之用。
关于这座古城建立的时间问题,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有人认为,它的建立者应该是公元前4000年前后曾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艾马拉族或者摩其卡族,是安第斯山区发现的最早城堡遗迹;第二,有人说它应该是在公元5~6世纪,印加文明的鼎盛时期,由王朝第八位国王维拉科建造的,这也是一大部分人的观点;第三,还有人认为,这座古城只是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前一百年前后建成的。一时间众说纷纭,究竟谁对谁错,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但是遥远古老的印加文明,确实带给了世人太多惊喜,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智慧的印加人民在古老年代就创造了如此傲世的文明更加让后人引以为豪。
“世界中心”库斯科
印加人修筑的道路可谓举世闻名,多年后西班牙人进入美洲的时候,被印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深深震撼,也正是交通便利这个原因,西班牙殖民者才能长驱直入,征服了印加帝国的全境。号称“世界中心”的都城库斯科,四通八达的交通,与全国各地许多道路相连接,主要的两条自北向南纵贯全国,沿海的一条宽约7.3米,长4055公里,内地的与之平行的一条宽4.6~7.3米,长达5229公里,沿线还设有驿站和里程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