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500000004

第4章 批评活跃的时代(2)

虽然他总是将两种因素并提,但实际上,沈从文对“商业”的因素是多有肯定的。他说过:“作品变成商品,对于全国文学运动也未尝无贡献,新文学作品的普遍分布,是得力于这个商业制度的。大量翻译作品其所以能流行,也亏得是这个商业制度的。”(《文学运动的重造》.《沈从文全集》17卷.291.)并且从文学中心转移的视角来谈商业对新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新文学与商业打成一片,是北伐前一年。那时节北方的作家遭受经济压迫,慢慢向南方移动,与上海剩余资本结合,作品得熟于商品分派记述的人推销,因此情形一变。作品一用商品方式分布,于是有职业作家,缘于作品自由竞争产生了选择作用和淘汰作用,所以在短期间作品质与量都得到长足进步,且即奠定了新书业基础。上海得风气之先,作家普遍影响下,那点‘先知’成分超过了‘艺员’成分,因之以作家地位转入大学教书的也日益增多。这种人的作品主张与广东实力膨胀相呼应,自然直接间接都有助于革命的进行。”(《“文艺政策”检讨》.《沈从文全集》17卷.280,285.)且好的文艺政策也需要“商业”的作用来推动。所以说沈从文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商业对文学的渗透,而是确有所指的,针对的是商业对于那些他所反对的文学倾向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商业对于政治因素向文学的渗透的推动作用。《现代中国文学的小感想》谈到翻译文学与商业的结合,支配了很多人的文学兴味,成为中国文学转换方向使之热闹的背景。而这种转向是受“转贩”来的日本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影响向政治领域的靠拢。他认为商业运作可以推进某种文学空气。“一万块钱或三千块钱,由一个商人手中,便可以定购一批恋爱的或革命的创作小说,且同时就俨然支配一种文学空气,这是一九二八年以来的中国的事情。”而商业更是推动那些低级趣味的力量:“便是从民十六后,中国新文学由北平转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国新的文学,与为时稍前低级趣味的海派文学,有了许多混淆的机会,因此影响创作方向与创作态度非常之大。从这混淆的结果上看来,创作的精神,是完全堕落了的。”(《论中国创作小说1931》.《沈从文全集》16卷.198,196.)从根本上来说,商业是推动政治因素的力量:“文学既附于政治之一翼,现代政治的特点是用商业方式花钱,在新闻政策下得到‘群’,得到‘多数’。文学也就如此发展下去,重在一时间得到读者的多数,或尊重多数的愿望,因此在朝则利用政治实力,在野则利用社会心理,只要作者在作品外有个政治立场,便特别容易成功。”(《一种新的文学观1946》.《沈从文全集》17卷.168.)所以说,在沈从文眼中,“商业”因素是一种活的因素,其所起作用的好坏关键看利用它的力量是什么,为好的文艺政策所利用,就能起到发展文学的作用,为坏的因素如趣味化的文学,政治化的文学所利用,就是一种助纣为虐的力量。

沈从文认为政治对文学的侵害更大,因为政治不断变动的品性,造成了“艺术随到时代跑”的局面。“我听到许多批判别人的都懂得用‘不合时代’绊那作品一下,又听到许多夸张自己的,都援引‘时代的作品’寻求主顾。文学侍从所服侍的虽由‘主子君王’转为‘时代趣味’,奴性并不减。”(《感想》.《沈从文全集》14卷.45.)而这种“时代”性和沈从文所最为反对的政治对文学的侵蚀是一个问题。沈从文对“时代”的不满和批判主要还是针对文学而言的,在“时代”变幻不定的阴影下文学艺术失去了自身的特质。“近代政治的特殊包庇性,毁去了文学固有的庄严与诚实。”(《一种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17卷.167.)破坏了文学本有的纯洁性,也破坏了作家本该有的品性。艺术家成了“新文人”,艺术有了各种时代性的主题,而失去的恰恰是艺术本身。在沈从文的批评中,“时代”和“政治”是一对相关联的词语。在这个意义上,“时代”在他的批评中主要是个贬义词,它代表变动不居的风向,追逐潮流,缺乏个性。“艺术随到时代跑”是政治侵蚀文学的一个结果。“因为人人说是艺术随到时代跑,不在前,纵在前也像打旗子的引元帅出马的跑龙头套模样的人,而所谓艺术,在时下人谈来竟应认为一种宣传告示,然而把一种极浅浮的现象用着极草率简陋的方法去达到一种艺术以外的目的,虽认为艺术是表现时代的纠纷,而忘却表现值得称为艺术的必要条件,若说文艺的路是走一条死路,这也算是把国人艺术的观念弄错一件事了。”(《南行杂记》.《沈从文全集》11卷.84.)这样的结果是作家成了跑龙套的,不需要也没有实际的功夫,作品成了宣传告示,既抓不住时代的要害,艺术手法上更是草率粗陋。这样下去,文艺会走向一条死路,失去自己的品格和生命力。他对于郭沫若的批评同样有太贴紧了时代这一点。他认为郭沫若的小说没有“为我们描下了几张有价值的时代缩图”他的成功只在于“他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这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放在时代前面,他就这样做”(《论郭沫若》.《沈从文全集》16卷.154,155.)。在《南行杂记》中,沈从文指出所谓“时代精神”的偏狭和可笑。他说上海当时流行的主题不外乎此:“第二是走上海方面自命为青年无产阶级的人所走的路;每一篇小说都是嗳呀苦,嗳呀闷,嗳呀我抱到这女人又怎样全身的抖,且应当记着莫忘到‘穷’字。第三则应当说到革命事上来了,枪呀炮呀,在枪呀炮呀之中再夹上女人,则所谓‘时代精神’是也。”(《南行杂记》.《沈从文全集》11卷.83.)“时代精神”在沈从文眼中也成了一种追风潮的贬义,直指“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时代意义的强调,会使文学变得“无风格无性格”,特别忽略“普通人情”,使文学等同于政治:“当前若干作家如何把作品风格之获得有意轻视,在他们作品中,又如何对于普通人情的极端疏忽,即可明白近十年来的文学观,对于新文学作品尚有多大意义,新的文学写作观,把‘知识’重新提出又具有何等意义了。作品在文体上无风格无性格可言,这也就是大家口头上喜说‘时代’意义。文学在这种时代下,与政治大同小异,就是多数庸俗分子的抬头和成功。”(《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12卷.69-70.)由此可见,沈从文对时代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文学的政治化倾向的批判,主张文学回归对“普通人情”的重视和书写,主张文学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性。他的批判可以看出比较明显地针对左翼文学。沈从文的声音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微弱的,这种批评对于左翼文学也当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其次是对作品的影响。追随时代,和这种变化不定的时代贴得太紧的结果使得作品失去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匠心”,也就是失去了个性和风格,呈现出“差不多”的景象。在《南行杂记》中,沈从文就总结过时代流行的主题,如上文所述,就是“革命加恋爱”。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中,沈从文明确提出了对文坛出现的“差不多”现象的批判。“近几年来,如果什么人还有勇气和耐心,肯把大多数新出版的文学书籍和流行杂志翻翻看,就必然会得到一个特别印象,觉得大多数青年作家的文章,都‘差不多’。文章内容差不多,所表现的观念差不多。……凡事都缺少系统的中国,到这个非有独创性不能存在的文学作品上,恰恰见出一个一元现象,实在不可理解。这种现象说得蕴藉一点,是作者们都太关心‘时代’,已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说得诚实一点,就是一般作者都不大长进,因为缺少独立识见,只知追求时髦,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因为时代的流行主题,因为作家太急于追随这些主题而忽略了艺术上的锤炼,大量的文学作品不仅主题相同,连表现手法恐怕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作者大都关心“时代”,结果是“记着‘时代’,忘了‘艺术’”(《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全集》17卷.101,102.)。文学作品不仅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艺术性。文学政治化的直接效果就是文学的工具化,文学运动与政治结缘使文学成为在朝在野政策工具。文学成了政策工具,作品的文学特性更要大打折扣了。

沈从文的批评总是以人为核心的。时代的魔力损害最大的是作为文学主体的人——作家。“时代”的追随会给作者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病的焦躁”,“心上的不安”,这些不适宜于作家进行创作的情绪会被激进的“时代”赋予给作家,使他们的作品失去应有的艺术品格。“时代这东西,影响及于一切中国作者,作品中,从不缺少‘病的焦躁’,十年来年青作者作品的成就,也似乎全在说明到这‘心上的不安’,然而写出的却缺少一种遐裕,即在作家中如叶绍钧《城中》一集,作者的焦躁便十分显明的。叔华女士的作品,不为狭义的‘时代’产生,为自己的艺术却给中国写了两本好书。”(《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16卷.212-213.)沈从文以京派作家凌淑华为例,强调了遐裕的心态对创作的重要性。更进一步,他批评了各种追随时代而形成的以“新文人”、“文化人”为代表的市侩化、政客化,没有固定品性的作家。同时以自己为例,突出强调了在这种时代魔力之下自己的“落伍”处境,和甘愿落伍的选择。在这个基础上谈“文学者的态度”,给作家提出一种理想化的规范。

首先他批判了所谓“新文人”追随时代而影响到了人的品格,变得市侩化和政客化,随波逐流,没有定见,反复无常。具体来说,首先是“阿谀”的心态,奴性的呈现:“新作品在民十五左右已有了商品价值,在民十八又有了政治意义,风气习惯影响到作家后,作家的写作意识,不知不觉从‘表现自我’成为‘获得群众’。于是留心多数,再想方法争夺那个多数,成为一种普遍流行文学观。‘多数’即代表一种权力的符号,得到它既可得到‘利益’,得到利益自然也就象征‘成功’。跟随这种习惯观念,不可免产生一种现象,即作家的市侩工具化与官僚同流化。尤其是受中国的政治习惯影响,伪民主精神的应用,与政治上的小帮闲精神上相同,到时代许可竞卖竞选时,这些人就常常学习谄谀群众来夺取群众,到时代需要政治集权时,又常常用捧场凑趣方式来讨主子欢心。”(《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12卷.69.)作家心中有了阿谀的对象是作家的悲哀,那意味着有了主子,成了奴隶,有违于作家的自由品格。“文学运动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家便不再是思想家的原则解释者,与诗人理想的追求者或实证者,更不像是真正多数生命哀乐爱憎的说明者,倒是在‘庶务’、‘副官’、‘书记’三种职务上供差遣听使唤的一个公务员了。其用以自见于世的方法,再不基于人性理解的深至,与文字性能的谙熟,只是明白新式公有程式以外,加上点交际材干,或在此唯唯诺诺,或在彼则装模作样,兼会两分做戏伎俩,总而言之,一个‘供奉待诏’,一个‘身边人’而已。”(《一种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17卷.169.)谈的也是没有自己的见解的努力心态。奴性的更进一步呈现就是充当搅乱文坛,迫害不同文学主张的人的“打手”。沈从文说这种人:“表面上作品能支配政治,改造社会,教育群众,事实上不过是政客从此可以蓄养作家,来作打手。”(《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17卷.47-48.)这对于同样在沈从文批评之列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作家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政治的影响使作家的写作态度发生了改变。沈从文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他的文论和杂感往往围绕着“人”来谈。对于作家来说:“未来的希望或危机,与其说是在‘思想抉择’上,不如说是在‘写作态度’上。”(《滥用名词的商榷》.《沈从文全集》17卷.141.)作家的堕落表现在其写作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无报偿的玩票身份,转而为职业和事业,自然也不能再保持那点原来的诚实。”(《文学运动的重造1942》.《沈从文全集》17卷.290.)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写作是“商品竞卖”或“政治争宠”。这种盲目的追随还使作家恢复了五四时期极力批判的“杂耍”和消遣的文学态度:“这种人的成功,一部分文学作品便重新回到‘礼拜六’派旧作用上去,成为杂耍,成为消遣品。若干作家表面上在为人生争斗,貌作庄严,全不儿戏,其实虚伪出竟至不可想象。二十年来中国政治上的政策变动性既特别大,这些人求全讨好心切,忽而彼忽而此的跳猴儿戏情形,更是到处可见。因此若干活动作家写成的作品,即以消遣品而论,也很少有能保存到五年以上,受时间陶冶,还不失去其消遣意义的。提及这一点时,对于这类曾经一时得到多数的作家与作品,我无意作何等嘲讽。不过说明这种现象为什么而来,必然有些什么影响而已。这影响自然很不好,很不易派到某一个作家来负责。这是‘时代’!”(《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12卷.71.)消遣的写作心态毁了文学的严肃性,沈从文将之比作“跳猴儿戏”,可见他的厌恶。“他们是把文学运动完全谐谑化,漫画化的一群所谓‘文化人’而已。”(《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17卷.49.)文学运动都会被这些玩文学的“文化人”弄成闹剧。沈从文一直认为文学运动是必要,只不过必须是“文学”的运动,体现和保持文学的本质,推动文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使作家失去了定见,不断地“转变”自己,成为见风使舵者。他说自己眼见了“同时代多少人的反复‘转变’和‘没落’”(《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9卷.2.)。处在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沈从文把对时代的不信任延伸至了人的领域,他缺乏对那些坚定者的关注。他认为作家时而左时而右的变化是文学政治化甚至政策化的结果:“文学作品成了政治点缀物,由表现真理而转成解释政策,宣传政策,政策易变,所以这种作家也是易变的,时在左,时在右。”(《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17卷.48.)这确实是当时很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但也只是现象而已。沈从文的批评和创作相近的地方就是重视现象,而不信任本质,主流。他鄙视这种人的聪明:“在一种虚伪下说艺术是应当那样不应当这样,且为一种自私便利在极力拥护他的主张的,实大有人在。这类人其实在另一时会变,人是很聪明的,不必为他担心。”这种不断变化的人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着对文学的要求。他认为这种易变的品性反而是作家们的成功学:“那都是些耳目伶便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到某一种情形下头,则立时也把主张移到某一种有利的方向下去干——譬如在革命区域就喊‘打倒’,在保守地方又回复到旧的形式上,在……且不妨作俨若热血喷涌的诗。”(《南行杂记》.《沈从文全集》11卷.84,83.)政治因素的介入改变了作家的态度,进而改变了文学的主题,再进一步改变的就是文学的本质,将审美本质变为过于功利。

同类推荐
  • 德川家康的智慧

    德川家康的智慧

    第一部多角度深入评点德川家康的精简读本,不得不读的经典励志书。作为日本史上最后一个乱世的终结者,他用雄心支撑人生,用耐心等来机遇,用进取心直面成败;作为日本史上最后一个幕府的开创者,他以诚心广纳贤才,以信心威慑四夷,以平常心淡看荣辱。日本史上的英雄智慧,同样照亮我们的人生路。
  • 外国元首们的那些红尘往事

    外国元首们的那些红尘往事

    撒切尔夫人、罗斯福、普京、阿拉法特、阿罗约等伟人拥有高大的身影也有细腻的情感。在那些坚强的外表下,欧洲元首也拥有着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缪尔·莫尔斯、威廉·汤姆孙、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威廉·亨利·柏琴、乔治·威斯汀豪斯、亚历山大·贝尔、托马斯·爱迪生、卡茂林·昂尼斯、鲁道夫·狄塞尔、亚·斯·波波夫等人物。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从华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立的伟大事业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这位美国首任总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政治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一生正直、勇敢、坚强、深明大义且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热门推荐
  • 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想拥有李咏、汪涵、何炅这些主持名嘴的口才吗?想在主持台上谈笑自若,潇洒自如吗?最权威的主持人口才修炼手册,崔永元、杨澜等央视名嘴都在看的口语教材。让你轻松掌握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说话讨人欢心,左右逢源,在职场上无往不胜。
  • 办事艺术大全集

    办事艺术大全集

    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交流要点,对说话前的准备、说话技巧、说话尺度、说话场合、说话对象、说话语境、说话效果,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说好话办好事等方面做了精辟总结,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提高说话水平的方法和技巧。《说话艺术大全集》内容涉及同事间的说话办事,和朋友交往、与领导下属共事、与爱人或恋人相处,批评、赞美或说服别人、求人办事及维护自己的利益等方面,将最实用、最常用、最具操作性的说话技巧倾囊相授。
  • 绾君心:宫女子之昌德宫

    绾君心:宫女子之昌德宫

    她是高丽名臣郑梦周的后人,女主十七岁出仕朝鲜后宫,成为朝鲜历史上最年的尚宫;继大长今之后,一个传奇女子的奋斗史.(《问君心:宫女子之云岘宫》乃本文第二部,若亲们情系郑尚宫与永安大君围城之后的一段故事,欢迎阅读,已经完稿。)
  • 刁蛮小宠妃:妖孽王爷太腹黑

    刁蛮小宠妃:妖孽王爷太腹黑

    直接看新书——《邪帝放狠招:请妃进宫》:白发少帝水木良缘——宁可负了兲下,唯不负卿;借我一生一世,暖一朵铃兰花开。
  • 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一本适合在午后的阳光下,伴一盏香茗细细感受的美文集。作为一本美文精选集,本书包含了作者对温暖亲情的记述,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对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探讨和思索,以及旅行在外行走中的种种见闻和感悟。
  • 白发神王

    白发神王

    2042年,地球终于遇到了最大的危急,玛雅人的预言只是延迟了30年,地球要灭亡了吗?为什么会延迟30年?
  • 邪帝家的小悍妻:逆天小魔后

    邪帝家的小悍妻:逆天小魔后

    她是天界第一美人,一丝魂魄变成了平凡的她。魔帝?是打她在墙上扣都扣不下来的人?不要。狐王?不是吧?他也来凑热闹,还说自己是她认识的第一个男人?搞错了吧,没有睡醒吧?还有那个害羞的阎王也喜欢她?阎王也?要不要抱大腿?听错了吧?太子要娶她当太子妃?要还是不要?帅哥,我来了,你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带上钱财带上美色嫁吧。
  • 秘境探踪

    秘境探踪

    ” 俐侎人没有文字,保留着传统的爱情观念,是分保守,李有旺以大纪实的手笔,全书透露他的对思考和探索,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秘境探踪》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化作品,但有自己的语言,读后无不使人对俐侎人淳朴生活的向往,他们是精神守卫者,有着原始的崇拜,也是浮躁灵魂的追寻。一席黑衣,男女一般自幼就指腹为婚(现在已有所改观),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个名叫“俐侎人”(彝族的一个支系)的神秘部落的生产生活概貌,反映了李有旺在深入探索这个部落,悉心研究这个部落之后的发现与思考
  • 青春的伤口

    青春的伤口

    她声音哑哑的,在三月的夜里蔓延,透明的声线里,像是下着淡淡的沙。夕阳斜过廊檐,她站在光影里,我看不见她的脸,但我可以感觉到她脸上的忧伤,在风里,一漾一漾的。我追着火车拼命地跑,长发温柔地飞在风里。所有的无奈与忧伤都有杀那间汇成河流,滑出眼眶。卖气球的小女孩递约我水彩笔,让我在气球上写祝福,我记得我写的是:一间屋,两个人,三餐饭,风雨四季……每一次爱情都留下伤口,让青春日渐斑驳,每一页文字都给你凄艳之美,心痛,却无法停止阅读!
  • 翻新你的大脑

    翻新你的大脑

    另外 ,思考力、分析力是长于逻辑思考的左脑的两项最核心思维模式。作者还对思考分析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思考分析能力与直觉的关系等进行 了论述。考虑到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样的“思考”、“分析 ”才是真正有效的。书中先是指出了人们在思 考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常见误区以及不良,进而,从根本上对于思考、分析这 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又在实 践上为人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法。,并告诉了人们一些具体的方法去提升这两项能力。总体上,作者既在对思考分析能力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翻新你的大脑(跟李教授学左脑思维养成法)》由李 夏所著,在结构上便以此分为两部分来分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