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经”六则
人际关系的基本共识,我们称其为“经”,归纳起来,有六大原则(见图6-1)。
图6-1 人际关系“经”六则
做人要从自我做起
人际关系从自己出发,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自省(自己反省以促进自觉,亦即自我了解)、自修(自我充实,自己修正自己的缺失)、自新(自我调整,奋发向上)、自助(自我努力,亦即自我指导)、自得(由自助而有所改善,促进自我统整)、自强(刻苦自励,切实进德修业,真正贯彻自我实践)、自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亦即自我成就)乃是一连串必经的过程。个人由自我了解而自我指导,由自我指导而自我统整,以期获得自我成就,这是儒家的修己辅导程序,与现代的做人理论不谋而合(见图6-2)。
图6-2 做人先从自我做起
从自省到自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自”字,表示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人是自己做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认真地从自己做起。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是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的具体表现。
自己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就会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子。心想事成,相随心转,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怨天尤人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浪费时间。
适当注重第一印象
人与人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会对对方产生某种评价。这说明人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他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所以,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会被当做笑话。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见图6-3)。
图6-3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但是,第一印象也常常误导我们,使我们对对方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从而无法正确、清楚地认识对方。所以,我们最好告诫自己:不要凭第一印象就随便评价他人,但应该尽量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两方面兼顾。
本书第五章已经提及做人有十大要领,其中,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可以说是增强自己给人家良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手段。我们对一个人毫无认识又无任何辨识资料的时候,往往根据其长相、衣着,来建立自己对他的第一印象。反过来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端正仪容、注意穿着,以免引起对方的不良反应。
不过,我们自己最好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依对方的相貌和衣着来论断对方的人品,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困果关系,必须谨慎才好。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仪容是给别人看的,但我们自己要格外小心,不要被金装的佛、盛装的人所迷惑,以免吃亏上当,惹人嘲笑。
好人说好,坏人说坏
大家都说好,未必是真好人;大家都说坏,也往往不是真坏人。好人说他好,坏人骂他坏,这才是真好人;好人骂他坏,坏人却说他好,这人就是真的坏。
特别是在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就可能有五个人说坏。所以,我们不能够单凭人家的论断来判定一件事情的好坏,而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才谨慎地进一步判断。
有些人十分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不论说的人是谁,都非常介意。这种希望每一个人都说好的人,往往过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乡愿,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对象。
不当乡愿,就要明辨是非。由于好人和坏人的立场常常不一致,因而有人说好时,就有人说坏。真正的好人,并不担心坏人说他坏,他所在乎的应该是好人一定要说他好,不在乎坏人说他坏。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胆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人际关系的“经”,是不存心讨好任何人。存心讨好已经是不诚实。何况中国人警觉性很高,很快就会发觉你是在存心讨好他,因而会对你特别加以提防,反而不容易建立正常的关系。事实上,讨好所有的人等于讨好不了任何人。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应以合理为基准,表现合理,让好人说好,不必害怕让坏人说坏,坏人骂我们,证明我们才是真正的好。
凭良心,不讨好,也不刻意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坏人,这才是上策。
同情不一定要同意
人际关系有赖于适当的感情输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他的想法,以了解他的感受、要求和苦恼,并给予他适当的同情。
但感情输入并不一定要与他产生共鸣。共鸣指了解他的感受,而且同意和接受他的感受。感情输入可以同情,但不一定同意。
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有另外一番道理。这么做通常比较容易收到效果。
从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同理心与西方人相比,其内涵更加复杂,直截了当同中国人讲理,实在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通过比较曲折的过程,也就是由情入理,以同情心来引发对方的同理心,通常更加简便而有效。
感情输入,其实是给他面子。我们很容易察觉,中国人有面子的时候比较讲理,没有面子的时候不是恼羞成怒就是蛮不讲理。由情入理,给足对方面子,促使他自动讲理,成为同情他(给他面子)却不一定同意他所说的道理。一旦感情输入得妥当,对方常常会自动改变他原先的主张,只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彼此就很方便沟通(见图6-4)。
图6-4 由情入理
亲疏有别,一切为公
有人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大圈圈中有小圈圈。”这句话并没有错。我们虽然爱所有的人,不过有亲疏、轻重之分。
事实上,我们的人际关系以自己为中心,逐渐由内向外推,最内圈的人是最值得信赖的。通常由内而外的顺序是家人、亲戚、朋友,然后才是群众(见图6-5)。一般的点头之交,属于认识而不熟悉的外圈,仅止于礼貌性地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逐渐互有交往,彼此增进了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比较方便谈一些事情,然而交浅不言深,不可能深入到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这才放心与他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密友经过再三的考验,确实可以交心的,这才进入最内圈。
图6-5 亲疏有别
“大圈圈”中有“小圈圈”,这种情况很难说好不好。如果一切为公,站在公的立场来拉开亲疏的距离,谁说不好?若是有私心,站在营私舞弊的立场来建立“小圈圈”,那当然很不好,没有人会喜欢。
所以,只要公私分清楚,凡事秉公处理,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就会降到最小。我们之所以害怕“小圈圈”,都是因为朋比为奸所造成的弊害令人不寒而栗!
亲疏有别,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私心的人,常常把它用得十分恶劣,造成很多罪恶。所以,我们在推己及人的时候,务必立公心,一切为公,自然有利无弊!
自觉是家中一分子
中国人具有深厚的家庭观念,家庭中各成员互依互助。这种亲密的关系甚至延伸到活人与死人之间:有些活人凭借死人的余荫,依赖祖先的功德立足于社会;某些死人则由于在世子孙的功业而扬名,借着他们所建立的事业来流芳百世。
家庭伦理观念是中华文化最为优美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珍惜,加以发扬光大。一个人必须由尊重个人、尊重家庭、尊重国家循序渐进,才能够真正尊重全人类,为世界大同而努力(见图6-6)。
图6-6 自觉是家中的一分子
首先,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与家人息息相关,根本不可能分割。一家人荣辱是共同的,利害也是共同的。任何人的成败实际上都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自幼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会持续一辈子。
家人的亲密互信使家庭成为最可靠的安全场所。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可以放心地休息,安心地和家人共度夜晚。可怕的是,因为现在伦理不被重视,家人不再互信互赖,这个社会,居然出现儿子杀父母、母亲杀子女,或者自己要自杀,还要狠心地把幼儿稚女一起带走的现象。当家庭不能让人安心、放心的时候,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努力奋斗的成果又有什么价值?细细想来,实在令人彷徨,也令人心碎!
只有及早认定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庭,家才是甜蜜的、安全的,才会令人安心、放心!
人际关系“权”六则
“权”就是变通。人际关系的变通可以说是变化多端、难以枚举的。其中最为常见的权宜措施有六种(见图6-7)。
图6-7 人际关系“权”六则
大的要小看,小的要大看
一般人看见职位高的“大人物”,难免心中害怕,似乎自己矮了一大截。说起话来也吞吞吐吐,不敢畅所欲言;相反,看见职位低的“小人物”,又觉得自己相当伟大,因而看不起他,有时还任意责骂他,甚至羞辱他。这种人天生势利眼,人际关系不可能好。
为什么我们在购买车票、划定座号、缴停车费、指挥部属时,经常火气很大、性子很急、十分不耐烦?主要在于我们打从心里头就轻视售票员、划位小姐、收费员以及自己的部属,认为“对你不客气,你又能怎么样?”结果引起争执,发生不愉快的事,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看不起人家,才吃这么大的亏。
反过来看,一旦遇见高官贵人,我们大多特别客气,好像受他的气、挨他的骂、被他指使才是自己天大的福气。有这种想法的人简直是看不起自己,更具有屈辱自己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