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约三事,对当时的关羽,实在是最为合理的处置。这令曹操哭笑不得,但又不能不装宽宏大量,表示愿意接受。曹操想尽办法,施厚恩以结其心。关羽只是礼貌性的反应,绝不动心。这是上天给曹操最好的讯息,如果能够借此自我反省,尽力改善,相信以曹操的实力,要做好乱世的治臣,应该并不困难。只要真心匡扶汉室,才德并重,不必终生劳累,便能够天下归心。
可惜曹操当局者迷,表面上赞叹关羽,实际上不明白关羽的重要性,不过觉得没有面子而已。他不知道凭关羽的忠义,就足以把他比下去。
幸亏曹操爱用权谋,给关羽保住性命的机会。人必然会死,只是死有可能重于泰山,也可能轻于鸿毛。关羽这一次不死,有他的关键性作用,对刘备日后对抗曹操带来很大的号召力量,对三国的第二阶段:诸葛亮下山,有奠定良好基础的功效。若是关羽战死,或归顺曹操,诸葛亮再有理想和能力,大概也不敢下山。很可能会终生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天下的情势,必然也随着改变。
6关羽挂印封金过关斩将:来去分明大丈夫
袁绍无实力却有野心,不接受田丰的谏阻,一定要出兵讨伐曹操。关羽获悉,自愿担任前锋。曹操怕他立功,不表同意。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连斩二将。徐晃出战,也败回阵来。曹操不得已,差人去请关羽。他料想刘备必在袁绍军中,若关羽斩杀颜良,袁绍怀疑刘备,非杀他不可。刘备一死,关羽不就留下来了!
关羽果然神勇,手起一刀,便杀颜良于马下。袁绍获报,唤刀斧手推出刘备,便要问斩。幸亏河北名将文丑,愿为颜良报仇,并亲眼看看,是不是真的为关羽所杀。想不到与关羽交手不到三个回合,又被斩下马来。袁绍大怒,要斩刘备,刘备赶忙修书要关羽来归,才留下一命。书信尚未送去,那边关羽已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上书曹操,说明千里寻兄的坚定决心。
关羽将曹操表奏朝廷所封汉寿亭侯的印信,悬挂在堂上;累次所赠的金银,一一封置库中,美女十人,悉留在内室。于是,带着原跟从人,护送两位嫂嫂,由北门而出。
各关卡守将知道曹操敬重关羽,断无轻易让他离去的道理。因此揣摩上意,极力阻挡关羽离境。站在守关的立场,原属理所当然。关羽则遵守约定,立功再走。所以斩杀各将领,也毫不留情。过五关斩六将,他自叹“吾非欲沿途杀人,奈事不得已的。曹公知之,必以我为负恩之人矣”!其实曹操心中十分矛盾,否则大可以人情做到底,给关羽一道通行证。不过那么一来,关羽所欠的人情太大,将来如何回报!
7孔融和陈登与刘备未能共事:因缘聚会难测算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他在陶谦处任职,却由于自视很高,看不起人。有时候客人来访,他不但不太说话,而且自己睡大床,让客人睡小床。但他对刘备另眼相看,说他雄姿卓出,有雄才大略。刘备也十分赏识他,赞叹元龙的文武胆略,大概只有古人才有。两人既相知甚深,又共同以匡复汉室为志,竟然无缘合在一起。陈登不久归入曹操阵营,为广陵太守,诱攻吕布有功,又加封为伏波将军。39岁那一年,便亡故了。如果不是这么年轻就离开人世,说不定曹操会翻脸把他杀掉。
同样是气球,彼此的性质并不相同。陈登和刘备,属性相近。如果聚集在一起,应该能够密切地配合。陈登和曹操,毕竟属性不同,相处久了,难免生冲突。
孔融也是如此,他是正直的人士,怎么应付得了曹操这样富于权谋的人呢?直言不讳,终会害死自己。
陈登和孔融,都是北方的知名人士。在刘备刚刚创业的时候,他们力劝刘备接受陶谦的徐州,对刘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虽然刘备并没有获得徐州,却在世人的名目当中,已争取到州牧这样的隐形地位。后来他取荆州、领益州牧,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便是受到这一次礼让徐州的哄抬。陈登和孔融极力赞成,给大家很深的印象。可惜他们两人,都不明白隐秩序的推波助澜,以致失之交臂,和刘备人各一方,而不能志同道合地聚集在一起。刘备当时庙很小,大概不敢请这么大的菩萨。推崇之至,却不敢开口,也是刘备错失良机的主要原因。
8孙策收降太史慈:知人善用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当孔融紧急向刘备要求合力帮助陶谦抗拒曹操时,曾自告奋勇对刘备说:我不是孔融的亲戚,也不是同乡,只是为了分灾共患的义务。孔融感谢太史慈,使他的高义更为著名。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乡。孙策向袁术借到兵马,带领朱治、吕范、程普、黄盖、韩当,巧遇结拜兄弟周瑜,礼聘张昭与张纮,前来攻打刘繇。太史慈再度自告奋勇,愿为前部先锋。但是刘繇看他年轻,不敢重用,引起太史慈的不满。适逢孙策来到、神亭。太史慈不顾一切,与孙策相斗,孙策刺着太史慈的马,取走太史慈项上的手戟,太史慈也取得孙策的头盔。接着两家骑兵前来应援,才各自回营。孙策欣赏太史慈的英勇,和周瑜商量活捉的计策。太史慈被捕,孙策立即亲自为他解缚,握着太史慈的手说:“如果神亭相斗,你擒得我,会怎样处置?”太史慈回答:“那可不一定!”孙策邀他共同举事,他说先要把士卒聚合起来。两人约定次日中午相见。诸将不敢相信,孙策说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绝对不会欺骗。太史慈果然如期回来,孙策大喜。大家对孙策的知人,非常敬佩。江东老百姓,都称他为“孙郎”,他遂以仁义之师,征服江南。
知人之明,是领导者十分重要的素养。孙策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人。但是,像太史慈这样的高义之士,值得孙策用心和承担高度的风险性,因为太史慈今后对孙策的助力,实在是太重要了。
9神算郭嘉不幸早死:投缘未必可长久
曹操的众多谋士当中,郭嘉是曹操最欣赏的一位。初次见面,畅谈天下大事时,曹操便称其为建立大业的好帮手。他是荀彧的同乡,原本在袁绍处。由于袁绍好谋而不能决断,所以辞别袁绍,随曹操征服吕布,从此所献计策,都十分有效。曹操也言听计从,尤其是列举袁绍的十败与曹操的十胜,充满浓厚的马屁味道,更令曹操心满意足。远征沙漠时,因为水土不服,郭嘉染病不起,于是留在易州养病。待曹操战胜单于,返回易州,郭嘉已死亡多日。曹操大哭,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郭嘉当时只有38岁,令曹操十分伤悲。后来赤壁之役,曹操惨败,还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他认为倘若郭嘉在,不致有这样的惨败。弄得众多谋士,都默然自惭,不敢回话。
郭嘉追随曹操十八年,却中年夭折。这是继关羽无论曹操如何厚待坚持要离去之后,对曹操的重大警示。告诉他品德不修,贤士终将离去,就算是十分投缘,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将不会放过,让郭嘉病死途中。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便是诸葛亮快下山了。如果郭嘉依然健在,而且神算无比,请问孔明会下山吗?下来和郭嘉恶斗,有什么意思?从这个角度看周瑜,应该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不服孔明,只好自己生气而死。
以关羽为核心的时期,即将转换为以孔明为重心的阶段。形势并不是人力完全可以控制的。尽人事以听天命,连孔子都这么想,曹操能不能如此,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10刘表誓杀刘备的启示:不要介入老板家务事
刘表字景升,坐镇九州,兵强粮足,也是当时的汉室宗亲,说起来和刘备是亲戚。刘备兵败,接受孙乾的建议,来荆州投刘表,暂住新野,并产下一子,取名刘禅。刘表有二子,长子刘琦为前妻所生,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成大事。次子刘琮为后妻蔡夫人所生,颇为聪明。刘表要废长立幼,又碍于礼法,乃请教刘备如何是好?刘备不知道蔡夫人躲在屏风后面偷听,率直说出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并说蔡夫人娘家势大,可缓慢削灭,不可溺爱少子而乱了局。蔡夫人十分怨恨,与弟蔡瑁商议暗杀刘备。派人在宾馆壁上写反诗一首,然后向刘表禀报,说刘备有反叛的意思。刘表大怒,拔剑发誓必杀刘备这个不义之徒。不久冷静下来,寻思刘备从不作诗,可能是有人离间,要蔡瑁不可造次。刘备返回新野,十分后悔自己失言。这时蔡瑁派人来请,说是刘表要请吃饭。如果刘备不去,反而容易引起怀疑。所以由赵云率领三百军士,以资保护。到了宴会场所,发现刘表不在,由两位公子引一班文武官员出迎,预先埋伏了军马,要对刘备不利。幸亏伊籍好意警告,刘备才得脱险。刘表对刘备再敬重,身旁的人不一定都秉持同样的态度。蔡夫人为了自己儿子的未来,蔡瑁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势,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念头。谁叫刘备一时警觉性不够,介入人家的家务事呢?我们常说清官难继家务事,意思是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内容各不相同。身为外人,根本弄不清楚,最好不要轻易介入,免招祸患。
11刘备投靠刘表反被排挤:不能齐家的老板必乱国
曹操评论当时的知名人士,指出袁绍色厉内荏,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又说袁术是冢中枯骨,刘表虚名无实。他认为刘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和他同样是英雄人物。但是刘备东奔西走,始终不受重用。最后来到刘表的地盘,虽然受到很好的款待,却不能有所作为。可以说除了地缘的关系,简直是闲度时光,无所事事。但是,话说回来,很可能就是这样,才能够出乎意料之外地获得孔明。
说起来,孔明还是刘表的亲戚,不知道是孔明看不上他,还是他看不上孔明。反正两人的频率不接近,对面也不相识。或许隐秩序故意安排给刘备,也说不定。
的卢是一匹特殊的马,眼下有泪槽,额边还生有白点。会相马的人,说它会妨主。原来它的主人,在江夏战役中,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刘备见其雄骏,夸赞为千里马,把它送给刘表,有人劝刘表不可接受,乃退还给刘备。刘表要刘备留守新野,互相支援。刘备骑着的卢马,径往新野。伊籍告诉他刘表听说此马妨主,所以才退回来。怎么可以乘坐呢?刘备回答:“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伊籍深为折服。不久,伊籍又将蔡瑁要杀害刘备的阴谋告诉刘备。刘备回新野后,蔡瑁在壁上题一反诗,诬报为刘备所写。刘表大怒,伪装有事请刘备商议。刘备不敢不从,由赵云陪同前往。席间伊籍又来告急,要刘备赶快从西门逃走。刘备来不及通知赵云,飞身上的卢便加鞭速行。结果的卢马不但不妨主,反而创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