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一家规模宏大的集团公司。主持人汉灵帝昏庸无知,又不务正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组成的十常侍,两大派系恶斗不休。加上黄巾起义,声势浩大。朝廷一片混乱。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灵帝密召西凉刺史董卓入京。灵帝驾崩,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掌握军政大权,又引起各地方势力的不满,组成讨董联军。由于各怀鬼胎,缺乏协同精神,联军反因内部矛盾而解体。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回乡募集黄巾余党,以大义公布天下,誓要扫清华夏,剿灭群凶。
公司派闹得太不像话,曹操运用市场派的势力,来控制公司的运营,这是曹操集团起家的主要策略。
孙坚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少年时代就威震四方,被任为长沙太守,又被封为乌程侯,不幸在战斗中,被荆州刘表的部将黄祖乱箭射死,留下孙策与孙权两个儿子。孙策继承父业,用孙坚所藏匿的玉玺,向南阳太守袁术借兵三千,攻占江东市场。东吴这一家族公司,孙坚是发起人,孙策才是集团的首任领导人。他那小霸王的名声,使得曹操也不敢轻视,只好借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为讨逆将军。孙策病死,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东吴成为典型的家族企业集团。
刘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个体户,28岁时还穷困不堪,以编草席、做草鞋为业,过苦日子。要不是关羽、张飞看他胸怀大志,又是汉室后裔,愿意和他结义,同心协力,创造一番事业,恐怕一辈子也闯不出什么名堂。个人能力有限,不如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业,这是刘备的经营理念。合伙做生意,资本比较雄厚,也比较容易网罗人才。但是合伙人容易变节,蜜月期间如胶似漆,一旦赚钱就因利而翻脸。刘备未雨绸缪,先见及此。好不容易找到关、张这样如意的合伙人,赶快结义为盟,以求长期合作,而且彼此信任。个体户联合起来,照样可以做大。桃园三结义是良好的开始,对刘备集团的兴起,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后来,果然吸引力较大,马上有人加盟。
不论是曹操的股份公司、孙权的家族公司,还是刘备的合伙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市场。他们不可能各走各的路,彼此不相干,必须你争我夺,做大自己的市场。一旦占有率够大,便可以统一天下,成为同业共主。《三国演义》,实际上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可见其重要性。
三个公司的形态、经营者的性格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各有不同。但是经营的目标--做大做强,则是一致的。
曹操先推举司隶校尉渤海太守袁绍为反董联军的首领,企求内部改革。后来运用市场派的力量,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式,取得相当的势力。逐渐演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引起各方的不满,被当做汉贼,为刘备以皇叔身份讨伐之提供了正当性。但是刘备毕竟势力单薄,只好到处闯荡。他由于曹操的抬举,被奉为当世英雄,逐渐引起各方的注意。为了取得市场区隔,刘备不断推出仁德的形象,以彰显曹操的阴险奸诈。倒是孙权固守江东,默默经营,被曹操封为将军,结为外应。看来刘备集团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寻求立足之地,做好自己的定位,然后才能够谋求发展。
从显秩序来看,这个阶段的主角,好像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他们各有理想,也都闯出了一片天地。虽然,刘备尚未有立足的基地,却由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把当时的知名人士,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都批评得一文不值,只把这位亲自在后园浇水种菜的刘备,捧成和他相提并论的英雄,因而名闻天下。这三人的互动,几乎可以决定未来的动向。
然而从隐秩序来评估,这一阶段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关羽。好像谁能够得到他真心的拥戴,谁便是今后的最大赢家。请问: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相助,他在战场上有多大胜算?在当时动乱的时期,一切唯力是尚。谁的武艺高强,便能够令人刮目相看。当时的武将很多,孙坚、吕布、张飞、华雄、颜良、文丑、于禁、典韦、张辽、孙策、夏侯惇,何止数十位。然而,论忠诚、讲义气,关羽无论怎样,都名列第一。所以,隐秩序把焦点放在关羽身上,最为合理。曹操爱才,却把吕布斩杀,原因是怕他还会叛变。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明白告诉曹操,他坚持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要离曹操而去。这样的做法和叛变有什么不同?但是曹操居然答应下来。若不是显秩序受到隐秩序的影响,怎么可能如此!
关羽自己,不可能知道这种讯息。因为隐秩序不明言,也不会透露这种讯息给他。在不知不觉当中考验众人的智慧,是隐秩序的常规。关羽心甘情愿地和刘备结义,还要看刘备是不是同样有仁义和修养,会不会变节。所以,未来的变数还是很多,必须步步为营,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