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破产是富人的专利
承担风险是必然的,但千万不能孤注一掷。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投资大师)
在热带海域的深海里有一种鱼类,它们小时候是以个体为单位,追逐落单的鱼来填饱肚子。可是当它们体型渐渐大了以后,就开始在鱼群里横冲直撞,获取更多的食物。再过没多久,它们会开始合作“牧鱼”,方法是结合大概十到三十几只同伴的力量,轮班围住它们最爱吃的鱼群,在这整个鱼群被吃光殆尽前,“侦察班”就会先带来另一个鱼群的消息,提供下一个牧鱼场所的讯息。
可是鱼群难免会有匮乏时节,这时候这种鱼类居然会开始缩衣节食,不但缩减团体数量,连胃口也自动减小,一起渡过缺粮危机。
所以它们的总体数量比例虽然不多,但靠着这种独特的合作和自律行为模式,也成为海中不败的族群。
这种鱼类给我很大的启示:真正能保证存活的力量,不只在于积极而有策略地寻找资源;更重要的是,当你失去资源的时候,应该如何调适自己的状态以渡过难关?
先有财产,才有资格破产
富人其实都是懂得自我调适的高手,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大部分申请破产的人,都是拥有不少身价的人。而且这些富人之所以能够申请破产,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钱。
大家不用太讶异,因为在市场上,每天都有许多违反常理的事情在发生。反过来说,一点钱都没有的穷人,想申请破产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台湾卡债风暴风起云涌的那段时间,就有不少被逼到绝境的卡奴提出破产申请,可是真正申请成功的却屈指可数。
原来,在台湾如果要申请破产,债务人必须先拿出一笔钱当做“破产资金”,让破产前的债权人可以分配受偿。
问题是,一般人当然都是欠债欠到快跳楼,才会想到要宣告破产,怎么可能拿出几十万的资金来?结果法院当然不准宣告成立,最后这些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真的去跳楼,第二是未来所赚到的收入,将直接拨出大部分归人债权人的户头,等于毕生都在为别人工作。 可是富人在经济困境真正到达前,往往已经做好准备,他们会先透过交接、赠予、捐献等方式,将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减少到最低幅度,达到申请破产的条件。要分配给债权人的破产资金对他们而言当然也不是问题。一旦宣告破产成功,或许要过几年不像以前那么享受的苦日子,但只要过个三、五年,一旦事过境迁,富人又将聚集人脉、回到巅峰,继续掌控“鱼群”。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破产的都是富人,穷人却只能继续苦哈哈地赚钱养别人的原因。
因为富人虽然拥有更多财富,却一直都做好要破产的准备。对他们来说,破产不是丢脸的事,而是一种破釜沉舟的生存手段。
愈没钱愈要懂得未雨绸缪
美国麦格森集团(Mcsam)总裁张善良,不但是全球饭店大亨,更被誉为川普第二,他的成就固然让人赞叹,可是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曾经两度宣告破产的经历。 他的第一次破产是在全美房地产业大萧条的时候,当时他所拥有的地产房价在半年内重跌五成,旗下超过十五家旅馆全遭法院拍卖。可是很快地,他靠着“借用”他人的资金,六年内再度靠房地产累积了五千万美元的财富。 第二次破产的情况就比较惨烈,因为当时他朝赌博业发展的野心太大,在取得赌场建筑执照后立刻向银行贷款,开始大兴土木。只是,当赌场旅馆建到三层楼时,美国政府居然发出拒绝他申请赌场营运执照的通知单,不到三天,各银行就全面中止他的贷款。身上只剩五十块美金的他,甚至已经决定举枪自尽,他将三枚子弹放进左轮手枪一、三、五弹匣里,转动弹匣后,对着脑袋开了一枪,“喀嚓”一声后,他竟然亳发无伤。
大难不死后,他向父母借了五十万美金从头开始,这次用稳健的步伐建立了麦格森帝国,不过现在的他更懂得财富分配和分散资产的重要,在接受采访时,他甚至风趣地告诉大家:“我现在会为自己留下百分之二十的周转资金,因为,我再也不想尝试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了。”
破产之所以是富人的专利,来自于他们了解未雨绸缪的力量。而很多穷人之所以会穷,不是他们不会赚钱,而是不懂得分配资产。
和故事里的鱼群不同,穷人比较像是被养在水族箱里的金鱼,只要有人喂饲料,不管喂多少,金鱼一定把饲料吃光光,就算撑破肚子也无所谓。所以主人了解它们的习性后,会尽量减少喂食的量,但这样一来,金鱼就愈等愈心慌,等下次再喂食时,更加狼吞虎咽,只怕抢输别人。 这种作法虽然可以使它们立即填饱肚子,但是只要某天主人忘了喂食,它们连想在石头缝里找到一点食物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是不是常常告诉自己,赚来的钱供平日花费就不够了,哪里还有周转金的空间?这种情况是不是和那些马上把饲料吃光的金鱼很类似?要是哪天你突然间失去收入来源,就连回家吃老本的机会都没了。
而且大家要知道,富人容易东山再起,除了因为他们拥有预备好的财富,更有许多人脉可以帮他们渡过难关。可是穷人一旦走人绝境,除了身无分文,人脉往往也一夕全无,如果无法做好平日金钱上的使用调度,走到最后恐怕就真的只剩跳楼一条路可走了。
所以,愈穷的人反而愈要逼自己留下一笔钱。就好像想要达到小钱致富的目标,身边至少要有点小钱才可以,难道不是吗?
致富黑盒子——有绝处才能逢生
在非洲草原上,当猎豹和猛狮开始追捕羚羊群时,那些成年羚羊都会带着小羚羊跑到险峻的山岭去。而且这个山岭往往是附近最陡峭、悬崖最多的地方。 可是动物学家知道,一只成年的壮羚在草地上飞奔起来,是任何动物都追不上的,那么,为什么生命交关时,它们却要为自己选择一片悬崖? 原来,幼羚刚刚学会奔跑时,由于奔跑的动力不大,它们的腹肌并没有被最大化地拉开,所以即使它拚命奔跑,奔跑的步伐距离也不过三公尺左右。 但是当幼羚在敌人的疯狂追逐下,被成羚引领上峰顶,面对前无生路、后有追兵的悬崖时,会利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像一张彻底拉满的弓拚命一跃,如同箭一样地射出去。 这些幼羚们在经过这个跃崖洗礼后,它们腹肌的拉伤很快就会复原,但飞奔的步伐距离却可以达到四公尺,足以成为逃生利器。 我们常常说绝处可以逢生,都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将我们逼到绝境的处境中,更快速地学到存活的真理,因为伤害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