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200000053

第53章 佛光之下

1922年秋冬间,梁启超移席金陵为东南大学及法政学校讲演《先秦政治思想史》,“两月间,以余力从欧阳竟无先生学大乘法相宗之教理”,又恰逢张君劢也在,同住一处,常常研讨佛学,日子倒也过得很快。

梁启超和张君劢对佛学都不陌生,近代中国的文化界研读和推崇佛学是一种风尚,从龚自珍、魏源到康有为、谭嗣同、夏穗卿、章太炎都对佛学有相当的研究,梁启超自不例外。此时,在南京,听欧阳竟无讲佛,与张君劢一起论佛,却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宽余,梁启超感慨地说:“早该静下心来念佛了。”

是日两人参禅,并约定即心·即兴,任意发挥:

张君劢:“你道佛在何方?”

梁启超:“我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心中无佛,佛在西天。”

张君劢:“何谓有佛?”

梁启超:“叶在枝头。”

张君劢:“与心何干?”

梁启超:“心即菩提。”

张君劢:“法在何处?”

梁启超:“法本法发法。”

张君劢:“无法法亦法。”

梁启超:“今付无法时。”

张君劢:“法法何曾法。”

梁启超:“到底有法。”

张君劢:“涅檠妙心。”

梁启超:“其实无法。”

张君劢:“实相无相。”

梁启超:“去妄求真。”

张君劢:“舍波寻水。”

梁启超:“有心是生灭。”

张君劢:“无心即真如。”

梁启超:“有心而无心。”

张君劢:“生灭而真如。”

梁启超:“平常是真如。”

张君劢:“无常是生灭。”

梁启超:“无常而平常。”

张君劢:“你佛我也佛。”

梁启超:“妙!到底是‘玄学鬼’!”

张君劢:“哪里!哪里?‘尘埃即无物,无物即尘埃’。”

梁启超信佛,有种种原因,其中受谭嗣同《仁学》的影响甚深,也为夏穗卿对佛理的精深研究所感染。诚如梁启超所言,“社会既屡更丧乱,厌世思想,不期而自发生。对于此恶浊世界,生种种烦懑悲哀,欲求一安心立命之所。稍有根器者,则必逃遁而人于佛。”

这是就一般而言的。但,梁启超所有涉猎的学问领域,几无一般可言,要而言之,他总是杰出的、独特的,在极强的学问欲的驱使下,他在一个时期内有兴趣的某一门类,总是由他广博的知识、深刻的发现再加上浓重的历史感交相编织,而成为研究这一领域的无可争议的权威发言人。

梁启超关于佛教的研究著作有《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印度佛教概论》、《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等等,恕不一一列举。

仅仅这些书目就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佛学的研究下过一番何等的功夫!末学后进如笔者更无法想象这个亡命的先行者,在政潮中起起落落的失意者,不得已甚至从军讨袁的护国者,离开政坛又南北奔走的讲学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读了如此之多的佛典,掌握了如此广博的资料?

张君劢问过,梁启超笑而答道:“天天读,亡命的路上也读,做官的时候写完公文便读书,护国军起与诸将领议完事回到住处先看书,如今想来也实在好笑,我哪里做得了什么官,就是好读书,如此而已。”

“云南护国战火纷飞中,也读佛典吗?”

“读。不是求佛保佑,而是想写中国佛学史,其实我这个人多欲多变也多矛盾,从政时老想着读书著述,真到了书斋又怀恋政治。”

“最终你是想超度自己?”

“不!我想超度中国,超度社会。”

张君劢后来告诉别人,梁任公是极可亲近的朋友、师长,又是极难理喻的学者,“因为你不知道他是怎样读的书并且写出那么多的文章来的”。

佛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确立并且发展?梁启超是从思想文化及社会动乱两个方面去找动因的。春秋战国时活跃而辉煌的思想、学术,在秦统一后焚书坑儒举步维艰;汉武帝独尊儒学罢黜百家,从此再没有争鸣;人云亦云,雕虫小技,纵横术数,充斥学界。这个时候佛学东来,再加上东汉之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企图解脱,企盼保佑之心便敞开着,成了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基础。

时在东汉明帝。梁启超指出:

季汉之乱,民疾已甚,喘息未定,继以五胡。百年之中,九宇鼎沸,人类惨遇,未有过于彼时者也。一般小民,汲汲顾形,旦不保夕,呼天呼父母,一无足怙恃。闻有佛如来能救苦难,谁不愿托以自庇?其稔恶之帝王将相,处此翻云覆雨之局,亦未尝不自怵祸害。佛徒悚然以果报,自易动听,故信从亦渐众……故也愈乱而逃入者愈众,此士大夫奉佛之原因也。

这是说,乱世、末世、民不聊生、万念崩溃的时代,是佛教流行的最好时机。

南北朝时,信佛的大潮中,据梁启超考证,兴和二年即公元540年有佛寺3万所、僧尼200万人。较之64年前的承明元年即公元476年的佛寺6478所、僧尼7.735万人,庙宇增加3倍多、人数增加20多倍,能不令人惊叹?

南北朝佛学兴盛也有赖于一批高僧,以道安为代表。梁启超特别推崇道安:“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为大国,吾盖不敢言……破除俗姓,以释为氏,发挥四海兄弟之真精神者,安也;制定僧尼规范,垂为定式,通行全国者,安也;……佛澄之法统,由安普传;罗什之东来,由安动议;若南方佛教中心之慧远,为安门龙象,又众所共知矣。”

道安撒播佛学之后,时至隋唐,则又有取经的玄奘,使佛学理论中国化,一般称为佛学的建设期。梁启超称玄奘“为我佛学界第一恩人”,有玄奘,才有“法相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密宗”,“而其传最广其流最长者,则‘禅宗’也”。梁启超说:

相宗佛灭度后以衣钵授大迦叶,心心相传,历二十八代而至达摩。达摩以梁时至中国,更不译经说教,唯物色传法之人。六传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鉴禅师)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语言文字,号为“禅宗”,亦称“心字”。

粱启超把中国佛学史架构在两晋和隋唐两大时期,两晋是佛学输入中国,隋唐则是佛学的各个流派形成,佛学理论盛极一时,佛学中国化完成。

梁启超向后人展示的是这样一个奇迹:一种极为强大的外来的宗教,由天性保守的中国文化所接纳、磨合,最后落地生根、传播不息,成了外来之学中国化的唯一典范。

光说一个“佛”字,里面是几多辛苦几多血泪几多人物!

梁启超总是提醒后人,不要忘记所有的开天辟地、创造文化的先祖。

中国人知道除方块字以外还有别的文字,并开始翻译外文,都始于佛经。

梁启超详尽地查阅并考证了东汉至隋唐700年间佛典翻译的缘起、过程、特色与著名翻译家,并指出了若干不足。梁启超对于佛学的贡献,除了已经写到中国佛学史的种种外,实在离不开他撰写的关于佛典翻译的著作,他告诉我们的是中国佛典翻译史。

后人已经很难想象几代高僧如安清、朱士行、竺法护等最早译介者的含辛茹苦。至道安率弟子500选版本、译全书,青灯孤影、呕心沥血,四阿含全部,华严全部,法华第二译本,涅槃初出且有两译等等。到唐朝玄奘取经归来,佛经诸宗全部译成中文,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翻译盛举大功告成。

梁启超盛赞佛学,关乎佛学的一切方面,从史到译到流派到人物均有涉及,在这佛学研究的同样伟大的工程里,梁启超津津乐道的仍然是它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中国太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补充了,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却在雪山、荒漠、大海的阻隔之下,由是观之,中华民族历史上凿通者、取经者、译介者、传经者,无一不是文化意义上开创性的民族英雄。

佛典的输入及翻译,从根本上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扩大了汉语词汇,增辟了想象空间,使汉语语法及文体也有所变化。

佛典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宗教。

佛典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学者的思想和创作。

梁启超在论及佛教文化在隋唐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时说:

此等富于文学性的经典,复经译家宗匠以极优美之国语为之诠译.社会上人人嗜读,即不信解教理者,亦靡不心碎于其词汇。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进,诠写法不期而革新,其影响力乃直接表见于一般文艺。我国自《搜神记》以下一派小说,不能谓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之书无缘。而近代一二巨制《水浒传》、《红楼梦》之流,其结体用笔,受华严、涅柴之影响者实甚多。即宋明以降,杂剧、传奇、弹词等长篇歌曲,亦间接汲佛本行赞等书之流。

佛典的得来不易,得来之后又格外为中国的文化人珍惜,除开佛典本身的价值外,还有求此典籍的千难万险。梁启超在《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等文中,记述了“千五年前之中国留学生”的不畏艰险、卓越高尚。跋涉大漠流沙,攀葱岭,过世界屋脊,帕米尔东边奇寒奇冷的雪山,倒下的倒下了,活着的接着走,所为何来?梁启超作了最公正、也最富感情色彩的回答:

一方面在学问上力求真是之欲望,烈热炽然;一方面在宗教上悲悯众生、牺牲自己之信条奉仰坚决。故无论列何艰险,不屈不挠,常人视为莫大恐怖里碍者,彼辈皆夷然不以介其胸。此所以能独往独来,所创者无量也。

还有人在论及梁启超与佛教时断言,“宗教的确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荒谬的,而翻检有关资料时,又读到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12月30日《新民丛报》第23号上的文章:《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此文恰恰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

梁启超指出: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

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梁启超的结论是:佛教有益群治,有信仰中国才有进步。

1924年3月,美国哲学家贝博士来华,考察佛教,并访杨度。京城信佛的文人间盛传,杨度讲见性成佛,贝博士深深信服。不料杨度又出一语日:“我即是佛。”博士惊愕,然后是摇头,未可信也。

因而又传出杨度写《我佛偈序》赠美国贝博士。

梁启超从胡适手里接过一看:“是杨皙子的文笔。”

胡适:“何以见得?”

梁启超:“皙子就有这般灵性,这份狂气。”

胡适:“也似有牵强附会处。”

梁启超:“不必苛求,佛广如天佛深如海,能得瞬间之悟便是功德。况皙子所言‘佛与众生,本来平等故;或迷或悟,只在一心故’大有道理;而‘十方三世尽在吾心’说出了凡人眼中空间与时间的真正奥秘,就算难得了。”

胡适:“弟子这些天读佛,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折服。”

梁启超:

“你治哲学讲终极关怀,佛典只三个字‘一切苦’,景教只一句话‘阳光下和月光下没有新鲜的事’,如此而已。”稍顿,梁启超又说,“佛典所谓法,小乘75法,大乘100法,5蕴8识12因缘18界,实质就是心理学,修心养心,把旧的积习恶习层层剥落,让心不再重负,渐入无我之境。杨皙子说得对,‘心若不二,物皆一如,无生无死,无去无来,无圣无凡,无净无垢’。”

胡适:“由佛理而哲学,况味无穷。”

梁启超:“哲学无可解者,唯宗教可以从容道来。不仅要读佛典,还要读《圣经》;不要事必穷理,而要感觉启示;拈花一笑,笑而不语,启示也;景教的启示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此真正大哲学家之路也。”

胡适点头:“弟子记住了。”

梁启超:“有空你去看看杨皙子,他是有学问的。我的门生应该是集天下之大成者,不要有门户之见。还有你那些《新青年》的朋友,文章写得好的颇有几个,时常切磋,有容乃大,做人、做学问都不能有一日松懈。”

胡适看到梁启超今天的情绪、谈兴都好,便想多聊一会儿,梁启超看出来了:“有话只管说。”

胡适:“偶尔想过,先生几十年来名满天下,著作等身,现在还有什么烦恼吗?”

梁启超:“倘无一点烦恼,那我也是佛了,我这个人总是欲望太强,学问、政治皆然,无非是看到国家这个样子,战火不息,民不聊生,心中痛楚。”

胡适:“记得辛亥年先生曾有言:‘若梁某某者,除却做国务大臣外,终身决不做一官者也;然苟非能实行吾政见,则也终身决不做国务大臣者也……数年以后,无论中国亡与不亡,举国行当思我耳。’先生之言,一帮学子闻之雀跃,谓如这样的磊落自在才算真活着。”

梁启超:“总是少年狂气。不过,我一辈子对政治有兴趣,也做过几回官,却是无甚保留的为政见之实现,为国家之富强。如今想来恍若似梦。”

胡适:“先生在讲台上的风采,是有口皆碑的。”

梁启超很高兴:“真的?我的上讲台其实也有困难。主要是语言,刚来北京一口广东话,朋友们都拿我开心。百日维新,光绪帝召见我一次,他问的我听明白了,自以为对答如流,我放大胆子瞧了光绪一眼,见他一脸的惶惑,我知道糟了,皇帝不知道我说些什么。”

胡适:“有时会想起光绪吗?”

梁启超:“会。光绪在紫禁城演了一生的悲剧,在一个老妇人掌下,这个聪敏且想做一点事情的皇帝,连说话的自由也被夺去,光绪与珍妃也是爱得很惨烈的。前些天去北海踏青,有人提议看看瀛台,结果我还是望而却步了。”

正说话间,家人递给梁启超一封信。

梁启超神色紧张地拆信,读毕,仰在靠椅上喊了声“天哪!”竟泪如雨下。

夏穗卿死了。

一个淡泊的朋友死了,一个总是用目光注视着你的朋友死了,死于贫病,死于借酒自戕,死于深深的绝望。很久了,他把满腹经纶泡在酒杯里,他的学问便都带着酒香和醉意,他钟爱佛祖以及无史可记的洪荒年代的历史,他对梁启超说过,“较之那些沉思默想了千百万年的石头,人算什么?人是荒凉,戈壁是丰富”。

“我要为穗卿写一篇文章。”梁启超说,时在1924年4月23日,穗卿死后6日。

同类推荐
  • 科学家论语

    科学家论语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自2007年以来,以“世事评忆”为题,陆续编发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有关论语,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这些科学家人都亲历了中国近现代目前许多重大事件,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旧与新、落后与进步、曲折与胜利等有切实的感受和对比。因此,他们在评忆、论语中对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科学家的责任的看法,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思考等,有其独到和深刻之处。为此,我们将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伟长、袁隆平等人的评忆内容,以《科学家论语》为名,结集出版。
  • 绝代佳人:西施

    绝代佳人:西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在深入挖掘和整理绝代佳人西施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本书共收编“回忆我的母亲”、“朱母钟太夫人撰略”、“客家妇女勤劳勇敢美德溯源”等文章26篇,“弘扬客家精神振兴帅乡经济”等会议文献8篇。
  • 中国古代贤人传

    中国古代贤人传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荟萃的书,取名《中国古代贤人传》。书中所选择这些垂范卓越的人物,他们的影响、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永远引为骄傲的。例如书中所选的周公、管仲等人,就是我们常想到的“贤人”。书的取名,响亮明快,发人联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给历史上的某个方面有名气、领风骚、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做传的书,很有文化意蕴。相信这部书一定很受欢迎。
  • 卑鄙的圣人:曹操5

    卑鄙的圣人:曹操5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热门推荐
  • 倾城雪:梦里繁花

    倾城雪:梦里繁花

    她是北唐百无一用的公主,文不行武不能。是众人眼中的废物,却是当朝天子的掌中宝。一眼一生,她将那个男子爱入骨髓,却最终以血浸染这份爱情。风云流转,她再度出现在众人面前,激起千层浪。夕阳西下,沙尘滚滚,她一身铠甲屹立前方。万箭齐发间,她抬头,嘴角挑了笑意。纯古典文~没有天马行空,只有动人心肠……
  • 毒医弃妃

    毒医弃妃

    灵魂转换,她由一名现代毒药制造师成为惨遭暴戾对待的尹熙国公主;所嫁非人、父皇昏庸、美男缠身、刺客刺杀……一切的纷扰,皆因她手中握有人人争抢的绝世宝图,可笑的是,她根本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宝图,没有,毒,她有的是!
  • 鬼剑至尊

    鬼剑至尊

    这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怨魂的世界!鬼奴叶晨,偶然习得《鬼剑术》,可斩孤魂野鬼,可杀阴冥判官!身躺黄泉,魂过奈何,寻孟婆,问三生,一人一剑,闯荡地狱,成就无上鬼王,正可谓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怀孕必须注意的365个细节

    怀孕必须注意的365个细节

    情绪是人的反应性心理活动的表现。从性质上说,它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或不确定的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期望值和实现值之间所表现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有一对夫妇,希望很快地顺利怀孕,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如愿,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或不确定的情绪状态产生;相反,如果这对夫妇持坦荡、乐观的态度,即使没有及时怀孕,也仍然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聘金无价:国民少爷追爱记

    聘金无价:国民少爷追爱记

    何为国民少爷?举个例子,就像欧阳痕祭这种,有雄厚家底、长得人神共愤,亲和力爆表!可在谢雪尘看来,有雄厚家底,那也是他爸妈的钱;长得人神共愤,也不过是衣冠qin兽一只!亲和力爆表,说白了就一只花花大萝卜!国民少爷对此微微一笑,迅速将高冷千金俘获!最后却让她给逃了!两年后,再次相遇~“欧阳少爷,请你听清楚!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是冷氏千金冷黎雪,而冷黎雪马上要和铭萧踏入神圣的婚姻殿堂了!”国民少爷勾唇,“一个小帮主,确定?”谢雪尘掀桌:“小帮主?Z国最大hei帮的帮主你说小帮主!聘金就有半个hei帮的权利可使!”“那比得上本少暖床暖身更暖心?这可是无价!”“滚!”国民少爷追爱路漫漫其修远兮!~
  • 冒牌知县

    冒牌知县

    刑警穿越来到宋太宗初年,正巧遇见一个沮丧的知县悬梁自尽。在发现自己跟这知县相貌很像之后,便冒牌成了这个知县,并发誓要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可是,他很快发现,他治理的是一个山高水深的流放之地,等着他的,不仅有同床共枕的知县妻子那惊诧狐疑的目光,还有莫名其妙的一屁股债务,更有各种诡异奇绝的谋杀谜案,以及谜案后面更大的谜案,最要命的,他还遇到了一波接着一波的神秘劫杀!他凭借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推理和敏捷的身手,一次次化险为夷,一个个解开迷雾,一步步发财升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友QQ群:45350704(500人超级书友群,不定时清理,潜水员慎入)72505368(高级群,欢迎加入)
  • 钓个皇子当老公

    钓个皇子当老公

    一个现代的刁蛮女,在一次远足登山活动中不小心坠下山,从此来到一个貌似古代的异世界。开始以为自己误闯了拍戏现场,还乐颠颠地跟一个演员互换了衣裳。殊不知,一切事情都因换装开始——她被当作另一个人给抓了回去,交给那个貌似她命中魔障的变态大色魔,也让她从此卷入一场场令自己抓狂的事件之中。到底这个现代野丫头究竟能不能在这个古代世界中游刃有余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情难独钟

    情难独钟

    那是一段情感的起点,是在那个阴冷的冬天。那天,危思和一帮刚进厂的新工铺设电缆时,有个素不相识的姑娘递给他一双帆布手套。故事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