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500000020

第20章 刘宋——骈文的成熟(1)

第一节 右文风尚

刘宋时的右文风尚,可先追溯到东晋孝武帝时期,当然,明帝时已爱好文义:“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策诰,振采于辞赋。”: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郄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这一条史料,如果没有误记、漏记的话;那么,它实际上传达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信息:“盖帝所好者,多文学之士”,据史书记载,孝武帝确实有“雅好典籍”的嗜好,“帝宴集酣乐之后,好手诏诗章以赐侍臣”,尽管有时不免“文词率尔,所言秽杂”,孝武帝还是乐此不疲。而且,在信任、重用士人时,孝武帝确实有以文才定高下的倾向。孝武帝对殷仲堪“甚相亲爱”,“宠任转隆”,其主要原因,就可能是因殷仲堪的文学才华而“恩狎如此”。“帝尝示仲堪诗,乃曰:‘勿以己才而笑不才。’”显然,孝武帝一时也以诗才自高。至于王珣,在当时即有“大手笔”的赞誉:“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尔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能为帝王作“哀册谥议”,无疑是无上的荣耀,自然也需要有出众的才华和时人的认可。《全晋文》卷二十载有王珣的《孝武帝哀策文》,虽是官样文章,文采却委实不凡,其中“风回高殿,霜繁广除;帷幙空张,肴俎虚荐”,铺叙人去楼空的哀切、空寂氛围,颇为真切动人,这大约正是源自二人天长日久的亲密交往。王珉,因其“才学广赡,理识清通”,被任以侍中兼中书令,孝武帝《以侍中王珉兼中书令诏》。也说明孝武帝对王珉的器重与赏识。至于徐邈,更是因“下帷读书,不游城邑”而为“东州儒素”,这从《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六所载的一系列的文章,以及《晋书》列徐邈《儒林传》中都能看出。徐邈受到“亲昵”,也正是因他文学的才华:徐邈曾对孝武帝宴集酣乐后所写的“诗章”,“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当然,这样做不无投机的心理;但其敢于这样做,正说明徐邈对一己才华的自信。此也可从《隋志》记载的集子加以佐证:晋太子前率《徐邈集》九卷,晋司徒《王珣集》 十一卷,晋刺史《殷仲堪集》十二卷,太保《王恭集》五卷、录一卷。而谢氏“乌衣之游”也正出现在此际,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按混之所为,实为树立家族声誉,且寓抗衡王氏之意,事关两族势力消长”,更添了政治色彩。这也足以说明当日文学的重要,以及高门为维持一己门第所做的努力。当时的实力派人物刘裕、刘毅等,对文雅之事都无不欣赏;甚至舞文弄墨,一较高下:

初,(刘)裕征卢循,凯归,帝大宴于西池,有诏赋诗。毅诗云:“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自知武功不竞,故示文雅有余也。

高祖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高祖或有时惭恧,变色动容,既而谓人曰:“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唯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

宋孝武帝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莫以专经为业。

伴随着出将入相,受时代风气熏染的刘裕“颇慕风流”,也倾意于文雅之事。早在彭城大会上,刘裕即一时兴起,“命纸笔赋诗”。之后,“宋台初建,(孔靖)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文选》卷二十即选有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诗》。

“百僚咸赋诗”的真实背景,恐怕就是这时刘裕对文章之事颇为爱赏的缘故。因此,它并非尽如后人所想象的仅是附庸风雅,实是当日政治的需要;谢混之所以依附刘毅,这也怕是一个重要因素。“是时流风所扇,虽英君、哲相,亦不能免。”孝武帝器重王珣、王恭、徐邈、殷仲堪等人,委以重任,其文学才华的出众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时代略为靠前的一代雄豪桓温,也表现出对“文义”的热情,曾“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当时的顾恺之即以“遥望层城,丹楼如霞”而受到两个婢女的赏赐。既然从孝武帝到桓温、刘毅、刘裕,这些当日的实力派人物都倾意于文学;这样,高门要振作,一定程度上势必不得不投其所好,需要在赋诗等儒雅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甚至大肆的宣扬也未免不可。《南齐书》卷五十一《张欣泰传》载欣泰以武人“下直辄游园池,着鹿皮冠,纳衣锡杖,挟素琴”,“停杖于松树下,饮酒赋诗”,而遭到齐世祖萧赜的驳责“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就充分说明了诗赋、儒雅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吴兴沈氏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的变迁,也正说明了这一历史进程。

这是晋宋之际的情形,武帝以后则是:

文帝以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鲍)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

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

(明帝)好读书,受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才学之士,多蒙引进,参侍文籍,应对左右,于华林园芳堂讲《周易》,常自临听。

宋明帝聪博,好文史,才思朗捷,省读书奏,号七行俱下。每国有祯祥及行幸宴集,辄陈诗展义,且以命朝臣。其戎士武夫,则托请不暇,困于课限,或买以应诏焉。

君主如此,宗室诸王中,临川王刘义庆“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太祖与义庆书,常加意斟酌。”君主好尚,藩邸的推波助澜,无疑刺激了刘宋一代文学的急遽发展。上举裴子野《雕虫论》中所接着概述的“于是天下向风,人自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矣”,以及“自是闾阎少年,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都正清晰地看出这一发展迅疾的历史进程。萧子显也说:宋初以来,在一代文章之手谢灵运、颜延年、谢庄、袁淑等的影响下,“朝廷之士及闾阎衣冠,莫不仰其风流,竞为诗赋之事”,一时间,甚至儒家经典也不读了,“五经文句,无复通其义者”。这一时期不仅出现韩兰英献《中兴赋》被赏入宫的事;还出现诏群臣共为赋,甚至据此拔擢的情况,如元嘉二十九年(452),“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重要的是,元嘉十五年(438),朝廷特意开设“文学”一馆,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明帝泰始六年(470),立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时,文学也独占一家。这种文学意识的明确和独立,只能是右文风尚的产物。总之,“宋代文学之盛,实由在上者之提倡”。

但刘宋君主、藩邸对文学的提倡,却不能与建安时期相提并论,它至少有两点质的差异:一,提倡动机。魏氏三祖主要以一己的文学才华、爱好来提倡,并非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最多只是临阵对敌时撰写书檄章表。而刘宋时期,时主爱好文学,却有附庸风雅、不得已的成分。这是因为士族制度在东晋末年已基本稳定下来,士族得以自豪、傲视的就是文化,尤其是文学才华,更为时人所重,上所举的“乌衣之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宋武帝起自北府兵,以一介武夫夺得东晋政权,一时间绝不可能改变士族政治的根本格局,更变易不了士族引以自傲的文化优势和心理。宋武帝只能靠近,而不是改变,《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所载的一件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武帝书法一向拙笨(可能源自武人出身,没及练字),天分有限,对此,心腹刘穆之教他:“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刘裕听从了建议,一张纸只不过写六七个字。这就充分说明在文化士族的逼视下刘裕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不过,作为政治策略,又不得不做出一定举措来附庸风雅。但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历久过程,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即便是文帝后期,刘义隆的文学才华也远逊于当日的颜延之、谢灵运。历经三十多年的蕴育,到了孝武帝时,情况才略有好转。但就这,与当日文学世家王、谢相比依旧逊色了许多。这一点,从《隋志》记载的文集中也能看出。二,作品的实际内容与倾向。《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种改朝换代、遭遇乱离的情形,刘宋时期也较为类似:一方面,刘裕镇压孙恩起义、攻杀刘毅、诸葛长民等;另一方面,进行北伐,灭南燕、后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这两个时段的文学实绩远不能相比,就不能不引人深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三郡乌丸,作为随从,陈琳作《神武赋》、应玚作《撰征赋》;第二年,曹操南征孙权,陈琳作《神女赋》,徐干作《序征赋》,阮瑀作《纪征赋》,曹丕作《述征赋》等,行文中都无不宣扬赫赫声威,并表达一己豪迈、进取的志向。但是,同样有才华的傅亮,义熙十二年(416)随同刘裕北伐,面对惨烈的战争,以及陇右父老含泪挽留、感人泣下的场面,也只不过写下了《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并不悲伤的公文类文章,其间战士奋勇杀敌、以一当十的悲壮、慷慨,也只是用“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一句话,轻轻带过。乍一看,刘宋时“诏群臣为赋”与曹魏时“同题共作”也没什么差异;但是潜究下去,却不免有质的区别,即关涉到君主的真实爱尚。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下,文帝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大约此时,文帝写下了一首诗歌《北伐》。此诗的艺术水准暂且不论,只就内容着眼。诗歌首先追溯百年间中原的沦陷,“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也颇见苍凉意蕴;那么,面对滚滚胡尘,刘义隆想到了什么呢?“方欲除遗氛,矧乃秽边鄙。……逝将振宏纲,一麾同文轨”,即扫清宇内,车同轨,书同文,一统天下——这志向当然高远、豪迈;但却没了曹操般“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同情民生疾苦的苍凉、悲壮。这不能不说明文帝骨子里北伐的真实意图:只是一统的功名,天下苍生是可以放置在一边的。而以“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著称的孝武帝,现存的诗歌有二十多篇,但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民歌爱恋之作——这也不能不看出孝武帝的偏好。显然,在这种视野、嗜好下,关注现实的作品会处于怎样的境地。或者说,刘宋君主所喜好的,更多的是《中兴赋》一类的应命献谀的文字,或樽前欢愉、爱恋的文字——当然这也可以展示才华,但一味如此,却不免滑向狭窄、纵欲的途路。文章的社会内涵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至少,现存的刘宋君主、藩王的作品中,实在找不到如曹操般关注民生的作品。这就未免岌岌可危,因为没了充盈的思想内涵,很容易把文学引向一味地追求藻饰、辞采颇为褊狭的路上。但话又说回来,不管怎样,这种来自上位的右文风尚,毕竟对当日的文学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东晋一百年时间的蕴育,新的作家群体也渐趋生成,如谢氏、王氏等,宋时的文学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蕴育、发展。

第二节 东晋南朝察举制度与文学

刘师培在《中古文学史?宋齐梁陈文学概说》中以“在上者之提倡”加以概括,这的确是其间文学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承平之际,君主以文义相尚、切磋,或偶尔据此拔擢一些人,委实对文学的兴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恐怕多只限于一时一地,自不会普及到整个社会,曹魏时的邺下文学集团实际上仅限于邺下一地,就很能说明问题。或者说,只有当这种爱尚,渗入到运行的政治制度中去,比如说选官制度,并成为其间一个重要的标准时,这种影响才会放大,具有了整体的社会意义。

一项制度的产生、发展并不是凝定不变的。九品中正制到了东晋孝武帝时,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先前掌管选举的司徒已无权,取而代之是吏部,吏部的权力急剧膨胀,一时间甚至吏部郎也备受尊崇、逢迎。这一转化至关重要,它影响了以后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走向,也是皇权加强下一个必然结果。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西晋和东晋以后时人选官议论的焦点就能看出。西晋时,从刘寔《崇让论》、段灼,再到刘毅,其所批评的着眼点都在中正品第不公上。这种情况到了东晋以后就不见了:从齐高帝建元二年(480)虞玩之上表,到萧子良、沈约、萧衍等,时人的焦点已集中在“冒籍”或“改籍”上,即着力士族队伍的清理,审核祖先官爵、籍注不实方面。之所以有这种转变,就是因为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业已固定、僵化,“门阀专政的史实大概从汉末开始暴露,发展于魏晋而凝固于晋宋之间,以后渐趋衰落。”中正定品已蜕变为一种例行公事,只是看你的父祖官爵,即阀阅;就是说,一旦你因三代的官爵成了士族,你就自然地拥有了二品的品第,即“二品系资”,也就是沈约所说的“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中正的品第已无足轻重。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东晋以后,一度被抑制的皇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而皇权的复兴和加强自会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封建社会中,皇帝绝不会容忍大权的旁落——即人事权力掌握在司徒、中正手中,而让权利转移到了吏部尚书的手中。刘宋以来,对吏部尚书任命的谨慎,史籍中一再可见,一再要求其人“详练清浊”,“铨衡有序”。吏部的权力就得到了强化;正因为其“职管九流,铨衡所寄”,其吏部郎的职位也较一般郎官重要。精于历代之制的沈约在《宋书》卷九十四《恩幸传序》中就直言,“孝建(宋孝武帝年号)、泰始(宋明帝年号),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不仅如此,甚至吏部尚书也一度架空,《宋书》卷七十七《颜师伯传》载“上不欲威柄在人,亲监庶务,前后领选者,唯奉行文书,师伯专情独断,奏无不可”,就不能不说明皇权正在凭借选举而日趋加强的现实,这是强化下的必然结果。当然,东晋南朝选官的主流仍是中正定品,然后由吏部或公府擢用;或者说,凭借家资,以门荫入仕仍是主流,这一点,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七》就曾说:

独魏晋南北史不言门荫之法,而列传中亦不言以门荫入仕之人,何也?……而史传中所以不言以门荫入官者,盖所以见当时虽以他途登仕,版居清要者,亦皆世家也。

即大多凭借“阀阅”做官。既然都这样,史书记载时就无需特别突出、言明了。

汉代以“四科”察举,”这“四科”,到了东晋,实际上只剩下了两科,即孝廉和秀才;其他的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但就是这两科,也不是平行发展的。据《通典》卷十四《选举》“天下士人皆砥砺名节,务从约损。……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以及《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等能看出,曹魏时期,不管其赞同与否,选举首先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倘能“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否则,“道义亏阙,则降下之”,一切以道德为转移。而到了东晋南朝,却明显地发生了转向: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署。既经略粗定,乃诏试经,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太兴三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

同类推荐
  •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本书分为纵横聊斋、文本探微、神鬼天地、旁论杂说,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引、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聊斋志异》的异想世界。换个阅读角度,本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迷。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蒲松龄也有过婚外情吗?卡夫瞳的创作是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吗?趣谈蒲松龄的养生术。66个谜底,带你重新认识《聊斋志异》。
  • 郁达夫小说全集

    郁达夫小说全集

    本书汇集了郁达夫的31篇短篇小说和7篇中篇小说。郁达夫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他主张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自叙传”,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还大胆描写两性关系,反映被摧折的女性命运和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苦痛。文学超越时空,作者诚恳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的两性题材,那沉郁伤感的文风,散文般的笔触和痴情的描述,不仅在当时引发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在今天也足以令人倾倒。该书附录了郁达夫给当时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的书信选,情词哀哀,情真意切,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体会到可以为她而死的真心真情。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太玄真一本际经》简称《本际经》,为隋唐早期道教经典,也是一部最重要的敦煌道经。全经以祈请和解说的方式,叙述了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对诸天真、仙人说法,宣扬重玄体道,“开演真一本际法门”。旨在教化“三乘”导入“一乘”,并阐释了道教真理观的一切诸法之根本。内容涉及“道体无本”的“道体论”;“道性自然”的“道性论”;“十二法印”与“三洞”分类法及“重玄”之道相结合的“判教论”;因果报应、功德行业、科仪戒律、修行次第、炼养方法等的“修道论”。
热门推荐
  • 玉堂娇

    玉堂娇

    娘亲被无良爹爹和狠辣小三逼死,舅父又身陷阴谋离奇殒命。肩负着复仇和使命,沈棠和弟弟回到了风波不断的安远侯府。是被阴谋诡计所害,还是利用阴谋诡计回击?且看沈棠在王侯府邸的步步惊心!书友讨论群“幽幽书友会”:218117357(用本书你最喜欢的人物敲门哦)
  • 相公很难缠

    相公很难缠

    【驭魔】她,人如其名。风淡云轻,高雅若兰。一次意外让她穿越至这异世,从那黑帮首领沦为三岁孩童。迷茫窘迫时,被他所救,摇身一变成了“逆天”尊上之子,但谁又知,救赎的相遇只是利用的开始。辗转红尘,搅乱一池春水,究竟,属于她的幸福在何处?他,邪肆魅惑,冷情无心。十五岁那年捡回昏迷的她,不过是为了那独一无二的天羽血脉。但是为何,在火光中看到那单薄而决绝的背影,他竟然心疼到无法呼吸?他,冰冷骇人,冷眸如兽。穷尽这一身,他只为一人展颜。那一年的初遇,就注定了沦陷的开始。他,风流不羁,洒脱叛逆。身为丞相之子,却只甘流连风花雪月。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但那日不经意的惊鸿一瞥,却让他万劫不复。原来,这世上竟真的有一种爱,叫一见钟情。他,霸道残酷,残忍嗜血。当今圣上的第六子,风头正盛的厉王爷,战场上长胜不败的神话。但遇见他,却好像一切都变了。“他”明明是男子,自己怎么会.他,俊美出尘,喜怒无常。他是世人既爱又怕的“毒医”。一次意外,他得知她竟是女儿身。本无其他,但,心底那欣喜若狂的感觉是什么?他,冷酷无情,城府极深。身为鹰野的九五之尊,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所有可利用的一切,哪怕是他自己。但为什么看不见那个单薄的身影,他竟会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片段一:“若儿,再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我们离开这里...若儿,不要离开我好不好?”紫眸男子第一次在人前露出了自己的脆弱,不惜一切,只为换得那人的再次驻足。“爹爹,你在说什么?若儿不明白。”银眸女子轻笑,优雅而疏离。她的眼中、心中亦不再有他的身影。片段二:“少尊主,琅骁永远只是你一人的琅骁。”绿眸少年单膝跪地,冰冷的脸上有着不可摧毁的坚定。“好。”男装的少年拉起绿眸少年的手,声音轻柔而缥缈。片段三:“贤弟,你对同性之爱如何看待?”蓝眸的公子用扇轻抵住唇角,遮住面上闪过的一丝痴迷之色,轻挑的声音中含着一丝异样的情绪。“同性么?”蓝衫的银眸少年放下手中的书,向蓝眸公子看去,“并无特别,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你真的如此认为?”蓝眸公子蓦然站起了身子,面上溢满欣喜之色。片段四:“若儿,不要想要离开,你这一生,注定成为我萧错的妻。”俊美似仙的男子拉着银眸少女的手,一字一顿。“哦?凭什么?”兰若淡然反问,将手轻轻地抽了回来,转身离去。
  • 废都

    废都

    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品,一部毁誉参半的奇书。1993年该书问世时,季羡林先生曾预言:20年后,《废都》会大放光芒。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这是一部19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俗史,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说。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作者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在诸多女性中,唐宛儿、柳月、牛月清为他塑造最为成功也最倾心的鲜明人物。在这些充满灵性、情感聪慧而富有古典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作者至高的美学理想。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沦为千年僵尸的小妾

    沦为千年僵尸的小妾

    一直生活在神秘村落的现代女孩莫小姬,无意间窥破了村庄的秘密,被人追杀,误入一个奇怪的墓穴。墓穴的主人是一个绝色倾城的王爷,是村落世世代代守护的人。饥寒交迫的莫小姬在古墓里昏睡过去,一觉醒来,穿越成了王爷的小妾。
  • 拜金女仆的邪恶少爷

    拜金女仆的邪恶少爷

    第一次见面:他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见面礼:一汪水花……第二次见面:她华丽丽的倒在了他的怀里,接住了,然后扔给了助理……第三次见面:他成了她的顶头上司,见面礼,你做我女仆……从此她的噩梦开始了……
  • 诸生之鬼道

    诸生之鬼道

    世间万物皆为轮回,适者生,往者逝,一切皆为虚无。鬼道视为人世间最为迷乱,最为低下的一种道,万物皆为道法自然,万物皆为道法为本源。鬼,有人说是人,牲畜,甚至是各种生命的死后一种存在的方式。道,为这个世间的本源,这个世界的道法,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的基本。
  • 汤姆·索亚历险记(青少版名著)

    汤姆·索亚历险记(青少版名著)

    一个最顽皮男孩惊险百出的成长历险记。本书是一部懵懵少年的成长之歌,海阔天空的梦想的惊险、跌宕的故事情节间闪烁着光芒。正义的伸张、情感的力量,深深打动着孩子们的心。三个顽皮的男孩鼓足勇气划着木筏离开家,到孤岛去露营。流尚不息的河水刻录着男孩们的成长足迹。男孩们飞扬的勇气与雄心,与他们曲折惊险的寻宝历险,共同构成了这部默、紧张、扣人心弦的小说。
  • 雪与雪之间的距离

    雪与雪之间的距离

    那些年的青春残片,“胖穷丑”女生因自卑而努力为学业奋斗,以时光为代价追求一段注定无望的感情。幼稚天真和敏感自私所带来的悔恨,时过境迁后的彻悟与万劫不复,在那里,永远下着雪。
  • 败给非校花

    败给非校花

    被男人甩的杜杀杀,像个弃妇,得了种叫“硬恋期”的病,处处受人同情,316宿舍的美女们,每天都过着杯洗交加的日子,这年头当个美女咋就这么难捏,看什么看,没见过“非校花”吗?有钱帅哥了不起呀,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