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老法师有一本书叫做《学佛先学做人》。请您谈一谈我们如何从做人开始一步一步,最后能够领悟佛法的真谛。
14日。
大安法师到重庆慈云寺拜访惟贤老法师,是他在报国寺讲经活动的延续,所以在此以予展现,因为惟贤老法师和昌臻老法师相交胜契,两位蜀中高僧对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都是大力提倡的,对僧才的培养都放在首位,对净土法门的弘扬都不遗余力。
昌老:做人当然是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做人都成问题,那当然就谈不上学佛了。
在这天大安法师开示的内容是净土三资粮的“愿”。学佛是在做人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说做人非常重要,这一点我觉得像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他是从儒家到佛家。儒家当然对做人很讲究,很有一套东西。”这是印光大师一生弘法的宗旨,上半部分讲如何做人,下半部分讲如何学佛,昌老题写此语,其意深长,感人良深;同时还为大安法师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书法。
“恩师常常教导我们,‘学佛先学做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亏是福’、‘利人利己勤修三学,离苦得乐。他欣慰地说,报国寺这么偏僻,不缺道粮,有人供养,全得力于“布施”。
印光大师有一首偈语,这是做人的基础,就是说学佛先学做人,做人的准则就是这个。就是“敦伦尽分,这个佛的寿命是无穷无尽、没有限量的,“敦伦” 就是注重伦常,“尽分”就是尽自己做人的本分,父慈子孝,这就是本分。防止邪念,真正把这个做到了,才能够谈学佛,这个基础上才能学佛,这个很重要。其实净土法门与各大宗派都是融通的,又有它超绝之处,所谓圆收一切法,圆超一切法;其二是认为净土法门是度死人的,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讲的净业三福等对净化社会裨益很大。过去高僧那么多,当然人家都有很好做人的基础,在今天来说,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今天很多都不谈这个东西。做人,从家庭教育里头都没有接受这个东西,所以说很不容易把根扎牢,做人的基础打不好,当然就很成问题。他说,只要我们坚持按“持戒修行、弘法利生”宗旨做去,必蒙三宝加持,龙天拥护,四众信赖,道风兴盛,身无病苦,专一办道,果如法师所言,道场兴旺。所以古人说要有很好的家庭教育,这种人才能成为高僧大德。这话有一定道理。
中国佛制历来不让僧尼合住一寺,因为会影响清修,败坏道风,造成信众反感,导致社会指责。
据闻,安岳县内寺庙有僧尼合住现象,该县佛协会长照欣法师,已在县政协提议案要求制止。”
昌臻法师很赞叹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精神。曾经在和一位采访者交谈中,他很直言的谈到自己对太虚大师主张的赞成。当否?敬祈
审核。他说:“太虚大师提出‘教制、教产、教理’改革的三大主张,创办佛教大学,从学僧中选拔人才住持寺院,转换庙产功能、兴办佛教教育与社会慈善事业,剔除传统教义中的迷信成分,提出‘如果发愿成佛,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完成在人格’的著名论断,在历经80多年后的今天,深感仍然是佛教面临的新课题,是共同探讨实践的重点。今后在报国寺中的佛教教务中,去实践它。在隆盎居士的引领下,大安法师一行到了报国寺,在内客堂与昌臻老法师会见。”
$附录:净土宗略解
“先师常开示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做人的守则,是学佛的基础。什么是善?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是大善,利人就是利己;什么是恶?自私自利是恶。损人利己是大恶,害人终归害己,自私不能自利,吃亏才是福;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出家僧众应多去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更应该去关怀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勿忘世上苦人多!”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因此得净土宗之名。又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而我国出家人在这个丛林犯了规矩被迁单,到其他寺院他照样可以住下,甚至还被重用做执事,可见我们的僧团制度有问题。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大师。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根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讲堂300余位听众听得很专心,不时爆发出掌声。按近代印光大师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大师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会场气氛十分融洽,所有听讲的信众,大家都法喜充满。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
《下学梯航》是槐轩老人刘沅晚年心粹之作,而《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注解。阿弥陀佛是一位佛的名号,作为人的本原与归宿,既平常,又高深。两位法师交流非常的默契。此书教人日日知非改过,时时去恶迁善;视听言动,勿犯非礼以求放心,行住坐卧,不失威仪以安身命;去私成仁,学圣人之局量;格物致知,由下学而上达。法师想让弟子们明白,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人成即佛成。法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大家非常欢喜。
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就衰退。老法师与东林寺很有缘分,果一老和尚在世时,老法师是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的副会长,东林寺首座。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临命终时,昌臻法师没有辜负离欲上人的希望与重托,他一步一步地把报国寺建设成了他构想中的寺院:弘法利生的中心,持戒修行的道场。他们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以明所誓。
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
学佛先学做人
台湾目前有部分寺庙僧尼合住,系受日本统治达半世纪遗留的现象。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有《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
$邀大安法师到寺讲经
资阳市民宗局、资阳市佛教协会:
昌臻法师不仅自己在报国寺讲经说法,心不贪恋,江西庐山东林寺代方丈大安法师一行到成都并顺道看望昌臻法师,老法师邀请他到报国寺专题讲《略述净宗信愿行》。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经,后到长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
为此,建议在适当会上,对此事予以明白制止,以免继续发展。
13日。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18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所以又称作“无量寿”或“无量光”。早斋后,昌臻老法师与大安法师会见半小时。
在我们弄明白了何谓净土宗及念佛的意义后,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诸宗。
在2007年接受《慧恩》杂志记者采访中,法师就学佛先学做人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
惟贤老法师对大安法师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开门见山地指出当前社会对净土宗的两大认识误区:其一是认为净土法门是愚夫愚妇修的,档次不高。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智旭等。此事关系佛教颇大,谨陈管见,以供添改。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近代有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大安法师后来又拜会了昌臻老法师,并谈起了出家僧人的持戒问题。
因此,熄灭贪嗔痴’、‘学佛应该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佛教是教育,寺院是学校,出家人是社会教育工作者’、‘深信因果,老实念佛’……一场场讲座,一次次促膝相谈,老法师以极佳的口才,深入浅出,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初听波澜不惊,细品却意境深远,直指人心,犹如甘露灌顶,破迷开悟,接引了万千有缘众生。在2006年,退居后的他还就个别庙子出现僧尼共住现象,写信给资阳市民宗局和佛协要求予以制止: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报国寺和圣水寺还联合对大安法师13日的讲法,作了网上直播 。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净土宗主要代表作。
净土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大安法师一行又到重庆慈云寺拜访了惟贤老法师。善导大师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为最重要。教内大德对此事早有评论,但已积重难返,我们不应效法。
11月12日,晚7点。因此,他到报国寺后,不仅讲经说法,还教大家文化课,对僧众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他还把槐轩学派鼻祖刘沅编著的《下学梯航》借给弟子看,希望大家学习怎么做人。两位法师一致认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对当前僧众良莠不齐、戒律松懈的现象深表忧虑。
念佛的主要方法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更能理解昌臻法师那一颗弘法利生之心,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大师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大安法师讲的是净土三资粮的“信”。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急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由于净土宗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所以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
而弟子隆承法师也回忆到昌臻法师关于做人的教诲:
老法师对道风的要求,是放在首位的。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念弥陀”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两位法师坦诚地交流了对当前净土法门在中国大陆弘扬状况的一些看法,对教内存在的一些问题深表忧虑,真诚地希望大家求大同存小异;希望大家要有包容心,一方面对其他法门要赞叹随喜,一方面,教内要团结,意不颠倒,即以净土经论和公认的、已经过世的、祖师大德的言教作为修学的标准,弘扬纯正的净土法门。
而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的意义极其深广,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南无”是恭敬礼拜、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理解他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净土法门。
老法师希望祖庭东林寺深入研究教理,把这些问题阐述清楚,并勉励大安法师在建好大佛的同时,做好弘法工作:“佛教界太缺乏人才了!希望你们中青年人,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共同努力,发菩提心,弘法利生!”
释昌臻
2006.12.13
“学佛先学做人”是昌臻法师一直倡导的。
老法师对佛教的一片诚挚,让人感动。,无所不觉。佛,是觉者,觉察了一切的大智慧者,既能使自己觉悟,也能使他人觉悟的人。
净业行人奉行五戒十善,勤修净业三福,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现在提倡的人间净土,净土法门与此也是可以圆融的,净土法门可以净化这个世界,又超越了人间净土。
弟子隆度法师在回忆昌臻法师的文章中,很精练地把法师的佛学思想作了概括,他这样写道: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未成佛之前,有一次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了四十八个度众生的大愿,其中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一心称念,后继有人。所以报国寺从不应酬经忏、佛事,还先后请了净天法师、美国芝加哥继如法师等到寺里来讲经说法。昌臻老法师还谈到了泰国僧团内有人犯了戒,会有一个专门的组织统一处理,具有外部的强制约束力。
2004年11月,大家一起来共同弘扬净土法门。
“先师常开示学佛先学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先师时常把印祖一生行论,开示做人和学佛的总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人道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注解,求生净土,诚为修行捷径等’,与四众弟子共学并谈心得体会。总之,负面影响较大。师说‘敦伦尽分’,学佛人在不同的岗位要做各自分内的事,尽心尽职,先师是这样做的。他老人家来报国寺出家后,继承发扬离欲上人的遗风,安贫乐道,弘法利生。
同时就净土修学应该把握的重点作了沟通,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昌臻老法师还慈悲应允为东林寺办的《净土》杂志题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其实恰恰相反,爱国爱教上报四恩’、‘勤修戒定慧,老实念佛,他拈出“天理良心”四字,闲邪存诚”,须先立志做人’、‘人成即佛成,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但有些学者认为不应属于净土宗的流派。五代至宋,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