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700000024

第24章 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关键词的误读及创造性理解(3)

吉布斯对“风”的演变的历史背景并没有表述清楚,这对其阐释《文心雕龙》中“风”的内涵有一点小小的缺憾。不过,吉布斯紧跟着回到《文心雕龙》,指出刘勰的“风”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刘勰试图将以往“风”的种种含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有力的概念。通过他的描述,风成为一种文学现象,一种影响他人的内在冲动,作者试图通过特定的写作方式,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欲望等方面的共鸣。因此,吉布斯认为可以用“suasive force”来翻译“风”。suasive是指劝导的、说服的、善言的,suasive force即指善劝导的力量。吉布斯指出,刘勰的“风”代表了作者及其艺术作品中所遍及的某种特质,它被赋予一定的生命力,产生如风一般的能被人感受的效果。人们似乎不以其本身内容,而以其产生的效果来进行区分。吉布斯认为,刘勰对“风”这一术语的应用,其实是一种重构。他从以往的经典中借用了这一内涵丰富的术语,通过重新定义和描述,使其成为纯粹文学概念。“风”原来所具有的伦理、政化方面的含义被削弱。虽然刘勰有意无意在《文心雕龙》中提及“风”原来承载的内容,不难看出,刘勰是在有意识地建构一个美学新概念。

吉布斯指出,刘勰充分利用比喻的方法,通过四种联想来表现“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首先,以空气流动形成的风的形象来比喻文学作品的特质。自然风本身是无形的,文学作品的“风”同样是难以捉摸的。接着,为了使“风”的内涵更完满,刘勰用“骨”的形象来作补充。“风”是遍及作品的某种特质,而“骨”则是这种特质发生影响的渠道。第三种联想是“风骨”俱备的飞鸟,事实上刘勰在《风骨》中多次以此来描述风骨的重要性。第四种联想则为“气”,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话语范畴。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持相同见解,认为风骨与“气”是紧密相连的。如黄叔琳所谓“气是风骨之本”,认为气是风骨的本源,纪昀所评“气即风骨,更无本末”,更认为气与风骨并无区别。范文澜也提出“本篇以风为名,而篇中多言气……盖气指其未动,风指其已动”。刘勰本人在《风骨》中多次指出气对于风骨的意义,如“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如果作者作文时缺乏内在的气,在外则表现为无风。说司马相如“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作品的表现是“气号凌云”,仍然与气相关。后文更是专门探讨了《典论?论文》中的论气说,表明气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吉布斯认为,刘勰能将风骨这一范畴完美地编织在《文心雕龙》篇章之中,赋予其新意,“风”这一字的选择实在令人赞赏。他表示,在英文中很难找出合适的词来翻译“风”。

三、从“风”“骨”的有机结合看“风骨”的理解

1973年,施友忠在其英语论文《刘勰的有机整体观》中试图对风骨进行阐释。施友忠认为,“风”与“骨”时而分陈,时而合述,“风骨”的用法是刘勰有机整体观的体现。一开始,刘勰便表明“风”与诗经的联系,把它看作志气之本源。然后分别对“风”、“骨”进行阐述,似乎将风与情、骨与辞联系在一起,清晰地划分开来。但紧接着,刘勰又将二者混淆起来。施友忠指出,如果风为情意,骨为文辞,那么“丰藻克赡”的文章怎会因“风骨不飞”而“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呢?可见,黄侃所谓“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说法并不够精准。此后,刘勰称潘勖作品思摩经典,故“骨髓峻也”,相如因为文辞过人(“蔚为辞宗”),故“风力遒也”,似乎已将骨与文意、风与文辞联系在了一起。后文更有“骨采”、“风辞”的用法,彻底将风骨文辞混淆一气。施友忠提出,刘勰对“风骨”的叙述看起来有些前后矛盾,其实不然。如果认识到刘勰把文学创造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就可以适用于方方面面,那么要理解这一看似模糊的概念就并不困难了。无论风骨的定义怎样变化,它总是能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是刘勰的目的。施友忠认为,刘勰所处的时代骈文正盛,刘勰一方面希望改变这一潮流,将文学创作带回经典传统,一方面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在反动的同时又受潮流的影响。因此,《文心雕龙》有着改革的内核,却依托于旧的骈文形式。“风骨”概念带给人们的种种迷惑和矛盾恰恰是他刻意追求排比效果造成的。正因为他对骈文丽辞无法释怀,才成就了《文心雕龙》这部文辞优美的理论巨著。施友忠关于刘勰骈文形式的看法,后来在宇文所安的论文《刘勰与话语机器》一文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施友忠进一步讨论到,《风骨》篇不仅涉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中“气”这一概念的重要材料。“气”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孟子有“浩然之气”,庄子有“道气”,曹丕有“文气”,到了刘勰,他用“风骨”将“气”作为统一文学创作力与美的唯一元素。尽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没有直接阐述“风骨”和“气”之间的关系,他有关曹丕论“气”的论述却明显地将“风骨”与“气”联系到一起。和吉布斯一样,施友忠也注意到“风骨”与“气”的联系。

另一位学者纪秋郎也认为风骨之间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不过,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风骨”的意义,认为“风骨”这一概念在历史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指出,当代文学评论家往往处于两个阵营:一是俄国形式主义、某些新批评学家和现象学家所坚持的文学本体论,即认为文学研究应该关注文学的美学本质,或者说文学性,而读者、作者等历史因素是不足挂齿的;另一阵营包括一些传统的学者,他们强调文学现象的历史性,认为文学是不可绝对科学化的,必须把文学与其他非文学因素关联起来看待。在纪秋郎眼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些概念有可能包含不同流派的观点,“风骨”一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纪秋郎认为,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分析,“风骨”与许多问题是相关的,比如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关系、客观性与非个人化理论、“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与谬误之谬误(affective fallacy fallacy)的矛盾,以及有机形式等话题,都可以与“风骨”概念相联系。正如纪秋郎所提到的,研究这些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风骨的组成因素以及将此概念应用于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

由于纪秋郎希望把中国文论话语应用到西方文学评论中去,他大量地引用了西方文论中的观点,有意把“风骨”与西方文论话语相提并论。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现当代西方文学评论思潮的主流,但是文学所承载的东西并不能完全通过精确的科学技术来分析和表达。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人性化的趋势很值得人们思考。汉至六朝之间,文学批评突然兴盛、成熟起来,而此前一些人物品评的术语被应用到文学评论中,比如“文质”、“风骨”等。“风骨”最初用来形容人物的某些特性,“风”是一种较抽象的品质,“骨”则是其具体体现。当“风骨”被应用到文学批评中时,评论者主要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阐释来感受那种抽象的品质。纪秋郎认为,当刘勰分别使用“风”和“骨”时,“风”反映了他对真情实感所带来的力量的重视,“骨”则体现他对如何简洁、和谐地组织文字材料的看法。“风骨”合在一起,便可看作刘勰对一切文学风格的基本要求。纪秋郎指出,“风”的概念说明只有真实的情感才可能感人,但是仅仅有真情还不能给予文学作品灵感和说服力,因此,刘勰大多时候使用“风骨”这一组合词,似乎是以“骨”来补充“风”的不足。“风骨”还不足以表现其心中的艺术特质,因此刘勰又引入了另一个词“采”。纪秋郎认为,刘勰的“骨”主要指文学作品的组织结构,是作者在安排作品内容时所做的处置和选择。好的文学作品应当有清晰的结构、优美的文辞,但又不能堆砌辞藻。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应当有力有效地表达情志。

纪秋郎指出,人们对“风骨”概念的不解主要源于对“风”和“骨”之间的有机关系的不理解。刘勰通过“气”的概念把“风”和“骨”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的有机关系类似于本质和模式(substance and pattern)的关系。没有结构上的有机统一,“风”的说服、感化力量无法施展;另一方面,强有力的语言表达模式总能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风骨”概念包含了有机整体的两个方面:“骨”主要和作品的水平维度相关,体现文学作品内部的文学性;“风”则和作品的纵向维度相关,主要体现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等的外部关系。尽管“风”、“骨”各有所侧重,大多数时候,“风”或“骨”都兼指“风骨”。如果一定要分述,则“风”是作品的整体影响力,“骨”是本质和模式的艺术统一,“采”才是文辞。在厘清“风”、“骨”、“采”概念的区别与关系之后,纪秋郎再次将“风骨”概念和西方文论中的一些观点如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等做比较,指出刘勰虽然十分注重文学的创新,但同时又强调传统的重要,因此相对于新颖的文学创作形式而言,他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质。纪秋郎提出,刘勰“风”的本质和韦勒克所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整体价值十分相似。刘勰通过“风骨”这一概念,将本质与形式、作者与读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使他们各得其所,并在作者、作品、读者等组成的历史世界之间架起桥梁。

纪秋郎在讨论“风骨”时,常常使用“本质与模式”(substance and pattern)或“本质与形式”(substance and form)来表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两组概念和我们常说的“内容与形式”(content and form)是很相似的。“内容与形式”是西方修辞学中约定俗成的概念。修辞学一直对语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有所区别,早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就有逻各斯中心(logos)和言说(lexis)的区别。罗马学者则用要物(res)或意(voluntas)和词(verba)的对立来说明这一组关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Erasmus)等学者重新讨论了文辞与文意之间的关系,于是“内容与形式”成为一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以往研究刘勰“风骨”的学者也常常联想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虽然substance和content在表示内容时常常可以互换,大多数使用者会用“content and form”的概念,而纪秋郎的文章中一次也没有提到content这个词。纪秋郎的这一选择也许表明他并不想太多地纠缠于内容/形式的对立问题。

四、从“风骨”的实际应用看“风骨”的理解

除了对风骨的释义外,也有学者借用《文心雕龙》中“风骨”的概念来分析文学作品。比如任世雍的《从刘勰“风骨”看夏目漱石风格的本质》便以“风骨”为参照,来探讨日本明治时期作家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风格。

此文中,作者把刘勰的“风骨”主要理解为本质与形式。“风骨”的含义似乎永无定论,难以判决,但是作者认为,风骨与灵魂和肉体是相关的,因此二者不可分割。二者相合时,便产生“气”,而“气”只有通过“风骨”的结合才能得到理解。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反映“气”的作品才可能成为杰作,“气”或风格是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任世雍指出,刘勰根据作者的才、气、学、习等基本因素将文学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和轻靡八体,他所真正关注的是这些基本因素与不同风格之间的关系。风骨的结合形成风格,而风格由内在的才性和外在的才学所构成。内在才性包括才、气(天赋、性格等),而外在才学则包括学、习(后天的努力和积累等)。任世雍正是在这样的假设下,用风骨来分析夏目漱石的创作风格与作品的。

任世雍指出,夏目漱石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接受融合中、英、日三种文化的教育,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对其独特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他认为,夏目漱石胸中含有三种文化背景中的文学,这为他的文学表现形式“骨”提供了主要框架,并为他的文学内容“风”奠定了基础。夏目漱石出生于1867年,他刚出生便被他人抱养,直到9岁才重返生身父母怀抱,却并未得到父母的宠爱。任世雍认为,夏目漱石童年缺乏父母之爱可能是导致其用语“非人情”的原因之一。此外,夏目漱石出生于江户(东京)。明治维新期间,日本西风大盛,人人都欲摈弃东方传统而追随西方文化。面对这种局势,夏目对全盘西化的风气提出了批评,特别对日本自然主义的兴起提出批判,同时对当时出现的利己主义和伪善主义也进行了抨击。任世雍认为,夏目漱石的三重文化文学背景、童年父母之爱的缺失、对伪善利己的抨击、对盲目接受西方文化以及日本自然主义思潮的忧虑、自身的江户地方特性等,分别体现在其风格特征的各个方面。任世雍以夏目漱石的名著《我是猫》为例,对作者的“风骨”进行探讨。他指出,“骨”作为文学表达,反映了作者在文学方面所受的教育。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简约、幽默,机智中又透出一种闲适,似乎有意和当时的自然主义思潮反其道而行。此外,他还吸收了英语文学的一些有利元素,使自己的作品既带有《格列佛游记》式的讽刺,又如《项狄传》《项狄传》(Tristram Shandy, 1760),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的代表作。般有些荒诞不经。《我是猫》中,东方式的简约与幽默和西方式的荒诞和讥讽无疑是构成作品“骨”的重要成分,种种元素的融合交织遂产生了夏目漱石特有的清新文气。任世雍对“风”的阐述没有如此具体,因为他认为《我是猫》最凸显的是其文学表现形式,而非其本质内容。他指出,尽管夏目漱石作品的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我是猫》中“风”是随着“骨”的发展而得到体现的。这部著作中,“风”围绕作者对人性中利己主义、伪善、虚荣、拜金主义等的批判和对全盘西化、狭隘自然主义写作的嘲讽而表现出来。由此再次看出,任世雍认为“骨”偏重形式,“风”偏重本质内容。

五、从词义的发展变化看“风骨”的理解

有些学者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风骨”。如林文月的《风骨的衰落和复兴:论建安至盛唐以来变化的诗歌风格》一文就着眼于“风骨”一词的发展与历史变迁。她认为,刘勰《文心雕龙》中对“风骨”的阐释是“风骨”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林文月指出,早在六朝时期,学者就把建安时期看成文学创作的一个特别时期。钟嵘在《诗品》中已经提到“建安风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虽然没有直接把风力或风骨与建安联系在一起,但认为建安时期的文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梗概而多气”(《时序》),在《风骨》中也大量正面引用了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作,对建安与风骨的联系应该也是有意识的。

同类推荐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相遇、分离、等待、回忆,最终释然。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青春文字,书写了当下年轻人感情的各个横切面,与《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青春书籍,一起掀起“怀念青春,回味温暖”的热潮。四十八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温暖爱情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倒映着每一个用力爱过的人的影子。值得纪念的时光,与幸福有染,与憾恨无关。
  • 女囚档案

    女囚档案

    想要作品好看,足够的文字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生活远比虚构的故事精彩,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中,能够把案件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并且讲出点社会意义或者人性特点,这就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舞出精彩来。深入的采访、独特的角度、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个纪实作家必备的素质。来自真实的震撼,加上理性的法律思考和人文关怀,正是丁一鹤这套图书的突出特点。本书解密中国女囚鲜为人知的隐秘生活。
  • 身心之毒

    身心之毒

    这是一部随笔集,分为暗自成长、狮子的心、无限之路、演讲与对话四个部分,基本可以视为作者从童年到成人之后的心路历程。作者童年时是一个顽皮、聪慧的乡野少年。在红色年代的大环境下,崇尚军队和武力,喜欢在山野间自在地玩耍。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作者一生的行为模式,大学时期的自我、拘谨,成年之后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对时代、历史的深刻认识,都表现出作者细腻、理性不失赤子之心的性格。
  •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德国现代文学精品、波兰现代文学精品、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精品、奥地利现代文学精品、匈牙利现代文学精品、丹麦现代文学精品和瑞典现代文学精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热门推荐
  • 农家喜事

    农家喜事

    【新书《穿越我又又又被套路了》欢迎阅读】当包子爹遇上彪悍娘,当极品亲戚一打遇上穿越伪萝莉一枚!鸡飞狗跳、各种想象不到,好戏上场!
  • 90后最喜爱的名言警句

    90后最喜爱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人类智慧宝库里的一份珍贵财富,是古今中外先哲们和无数有志之士的厚积薄发,是人类知识的积累,是民族智慧的提炼,所以它跨越国界,世代相传,给人启迪,发人深思,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90后最喜爱的名言警句》是一本具有“麻辣”效果的好书,精选多位青春作家的睿智思想和时代惊语,青春活力与叛逆的回归。
  • 纵宠千金宝贝

    纵宠千金宝贝

    他是一国皇帝,世人称颂的明君,后宫佳丽三千。但他的后宫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不驯的女人,他都不嫌弃她丑,她居然还敢嫌弃他,时刻防备着他,还胆敢逃跑让他追!没关系,会跑的猎物才能激发猎人狩猎的欲望,为了得到她,他可以不择手段,强占、监视、纵宠,甚至无暇顾及他的后宫。果然,她终于臣服于他,但他的心里清楚明白,真正臣服的人其实——是他自己!她这辈子注定是他的女人,他的唯一!偏偏,意外来得跟爱情一样突然……※※※最痛萧文:我恋你时你不知,我爱你时你已心有所属。原来有些人错过一时,就是错过了一辈子。最殇慕容天天:为了你,即使化身成为魔鬼又如何?就算是地狱,我要拉着你一起下。原来有一种爱情可以执着直至成殇。最爱夏侯烈:宝贝,你能不能相信我一次,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许我一个一生一世?原来有一种爱情,可以纾尊降贵,甚至可以很卑微。※※※人生最不可理喻的事情,莫过于原来你心心念念暗恋着你的那个人也苦苦爱慕着你!人生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一个莫名其妙,却苦苦追着你,纠缠着你的人!人生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一个真正宠你,爱你,疼你,并且你也深爱着的人。******本文有小虐,不喜慎入,但总体是以宠为主,属于半慢热类型。******补充说明一点,一对一,男主女主干净。※※※亲,你最近生活有压力吗,心情压抑吗?(*^__^*)如果你觉得压抑,又有空的话,可以去试读我的完结文(夫君个个都很坏),保管你看了心情会好起来。推荐完结文夫君个个都很坏,网址链接:
  • 绝色宠妃

    绝色宠妃

    一个黑帮的公主,意外穿越到一个虚幻的国度。为了娘亲,女扮男装去妓院里找那个色鬼老爹,居然被美男当成青楼花魁,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丢了贞操。一道重如泰山的圣旨,害她被迫嫁给了流连花丛中的风流七王爷。没想到王妃的命运竟然如此凄苦!无奈她只能苦中作乐。她拜了只长她几岁的妙手怪盗为师,又得毒手神医的指点,学得不少本领,甚至连天下第一神捕也对她望而生畏!他给了她至高无上的恩宠,放纵她的任性妄为,他愿意以生命作为代价,只求第三次交出的真心,不会再遭受任何背弃。***他微微扬唇,捏住她的下巴道:“你已经是我轩辕风的女人,这辈子都别想自由,就算我死,你也不能飞向其他男人的怀抱。”他要她爱他永生永世,即使他已经从这个世界消失,他也要她至死不渝的爱着他,绝对不允许自己被她遗忘。她不急不缓的推开他道:“你也给我记住了!我的男人是不可以跟其他女人分享的。你要我可以,但是不准再碰除我以外的任何女人。”她知道在古代这个条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可是她是一个现代人,没有人希望与很多人来分享自己的爱人,她不过是想要一个专属男人而已,如果不能,她宁可独守空闺。***她气愤的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怒吼道:“你不要命了吗?你知不知道你刚才在做什么?”这个男人越来越让她心痛,每次看见他有危险她都会情绪失控。她讨厌他的疯狂,疯狂到可以拿命来玩游戏!他说:“你知道吗?我很高兴。因为你没有跳下马背,而是选择跟我共存亡!”********《失忆篇》失忆后的她,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他,就在他还无法走出她突然离去的阴影时,她却成为了他人的妃子...他不惜背负杀兄弑君的罪名,也要重新把她带回自己的身边,即使,她已经不再记得他...注:本文以轻松路线为主,偶有小虐。点点玄幻+点点浪漫+点点搞笑。*******************************************推荐:有琴的青春校园文(很清新的文风,喜欢的多多捧场)**********有兴趣可以消遣一下。第一卷:乌龙穿越视频:?pstyle=1第二卷:嫁他为妃视频:?pstyle=1第三卷:千里寻夫视频:?pstyle=1第四卷:王府风云视频:?pstyle=1***本书已入五折书库,一次性订阅可享半折优惠(*^__^*)
  • 极品特种兵

    极品特种兵

    新书《极品清纯总裁》正式发布!身为训练营第一兵王,李逍遥闯入花都,纵横逍遥!清纯校花、可爱萝莉、霸气御姐围绕左右;痴情学妹、暧昧情人、王室公主应接不暇!建势力、掌江湖、控金融且看他如何搅动乾坤,登顶强者巅峰,将众多美女一一征服!新书《极品清纯总裁》正式发布!清纯版简介:十八岁那年,李逍遥接手第一个任务,那一年,他遇见了温柔善良的王小柔。十年后,他们跨越大洋,于天涯海角再度重相逢。
  • 清宫如梦Ⅰ

    清宫如梦Ⅰ

    出生于皇宫,沦为一介婢女,她的身世是个谜;皇宫四处暗藏杀机,她步步为营;身世之谜浮出水面,她走向仇恨之路;拥有倾城之貌,不甘于命运,她想尽办法逃离后宫……
  • 魔法跳跳舞

    魔法跳跳舞

    多玛前世并不信仰神,偏偏这世的她来到了一个需要信仰神灵才能得到力量的魔法世界,父亲的家族显赫但与她无关,因为她是一个情人的孩子,如果她想被家族承认,冠上家族荣耀的姓氏就必须优秀,原本以她混日子的快意性格是没打算去讨好家族的高层,但却因为来自地下世界的莫名追杀不得不努力的学习自保,做到优秀,她抽丝剥茧的摸索到了被追杀的根源,却因此牵引出更多关于她自己的谜团,谁,在操纵着她的人生?是人们信仰的神吗?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魔法的世界,看她悠然起舞。荣耀有没有,实力说话,男人有没有,实力说话,一切靠自己快意人生!请携带放大镜寻找你喜欢的腹黑,美色和萌点。PS:有了一个书友QQ群,群号17402885,敲门砖是女主名字。推荐票每满1000加更,粉红票每满15加更。
  • 亚森·罗宾探案故事集(上)

    亚森·罗宾探案故事集(上)

    《亚森·罗宾探案故事集》是法国著名侦探小说家莫里斯·卢布朗的代表作。《亚森·罗宾探案故事集》一经出版,很快便在法国家喻户晓,之后更是风靡整个欧洲大陆,至今仍畅销不衰,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亚森·罗宾既是一名心思缜密的盗贼,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侦探。紧跟他的脚步,开始一场神秘惊险的探案之旅吧。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寄往初夏的风筝

    寄往初夏的风筝

    纪念那个相信爱情,爱做梦的年纪,纪念那些曾在我们的青春中出现的他和她,那个雨天对于高中女生初夏来说,是命运之路中的一块里程碑。初夏遇到了“黑车司机”徵渊,成了他灰暗生命中的一道曙光,而她却对初次见面的“堂哥”元江一见钟情。同时,徵渊的命运又被青梅竹马的余晴果紧紧纠缠,无力逃脱……命运将四个人紧紧缠绕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将如何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