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周朝时期,周公更以礼治国,《周礼》记载:“凡国之尊敬师长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关于礼仪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它最早出现于古代的祭祀之中,对于古代“礼”字写法,东汉许慎的解释是:“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就是做出来给神灵看的,从而得到神灵的赐福。也有人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的人,也就是说,不可能分离群体而独居,需要人进行相互的交往。随着时间飞逝,物换星移,在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便成为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就好像鲁迅说的“路”一样,人们都在这上面走,便成了路。
据有关资料的考证,这样的“路”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雏形。那时,氏族之间就制定了一些列的礼俗规定,比如:婚嫁的习俗;尊卑的礼制祭祀的仪式形式;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的手势和动作等等。传至今日,便形成了一条明确方向的“大路”。
我们不难看出,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礼仪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会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所以,我们熟悉和掌握礼仪,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此外,讲究礼仪,也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基于这些认识,便是我编写本书的初衷。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广大读者从中了解自己所需注意的一些礼仪知识。
当然,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同类图书,在本书之前,各种礼仪的图书,就早已纷纷上市,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就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其二就是市场上的图书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便有了我编写此书的最初理念。通过市场上的调查,现在的图书编写的十分精细,在遣词造句上都十分的考究,内容也十分的充实。但也往往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针对每个礼仪细节的编写时,都在拼命的阐述,努力的证明,而最终无非是要告诉人们该怎么做,看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其实有用的,或者说他需要的不过其中的百十来字的内容,这显然会让人觉得繁琐。就好像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婉转的表达,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事情,结果她和你聊了一个晚上。
毕竟,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空闲的时间很有限。我们都在不停的奔波,为了生计,为了理想,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样,我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都希望能通过一种最简便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了解的知识。
基于这种时间上的观念,我在编写本书的时候,就采取了一种最简便,同时也是最实用的一种做法。那就是将本书做成一本类似于“新华字典”一样的工具书。所以,你在使用本书的时候,不必通读全书,而是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内容,按照目录查找,就想查“新华字典”一样。在行文上的设计,当然也是最简便,最实用的一种形式,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你该注意什么,要怎样做。这就是本书的特点,它重在使用方法,而在观点的论述上采用了最简便的形式。比如你想参加朋友的宴会,那么你便可以在本书的“社交礼仪”这一章查找,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说话,恰当的自我介绍,怎样避免入座时的失误等等,按照你想要的,一看便知。个人认为,这一点,是符合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价值挂念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简单、通俗的东西。这就好像吃饭一样,家常便饭才是我们的主食,每天都吃山珍海味,或是街边的小吃,我们都会腻的。所以,本书就像是家常便饭,希望大家的使用的时候,也可以像在家中吃饭一样的轻松自然,同时也能“填饱肚子”。这是我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在广大读者身上得到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