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9500000016

第16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温暖养成教育有失偏颇(1)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这种依恋是孩子在与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需要父母为他们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

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做法和不良的成长环境都会使得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比如,父母大发脾气,训斥孩子,对孩子施以体罚,还有家庭内部的争吵、打架、父母分居或离异,都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如果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其自尊、自信、发挥潜能就无从谈起,因此,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1.归属感缺失造成的心灵失落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康康的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妈妈是小学教员,上面有两个姐姐,由于是超生,康康出生后不久就被送给了离家很远的一个远房亲戚寄养,开始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

有时,父母想儿子了,把他接回家住几天,但是不敢让外人看见。有时计生委会突击检查,父母就告诉他有人来抓他来了,让他赶紧躲起来。年幼不懂事的康康,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要抓他,为什么自己不能和姐姐那样光明正大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更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生下他,却又不想要他。虽然后来上初中后,父母将康康接到身边,但是这个家对于康康来说太陌生了,他总是充满了恐惧不安,很难融入新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找不到归属感,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所谓安全感,是指人在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受;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语言、行为和事物等方面表现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其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滞,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关心心灵的成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由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性,有强烈的生存和被保护的需求,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并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当他们在尝试探索外部世界时,也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父母将孩子交由他人寄养,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依附感和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引发恐惧和焦虑甚至是失望和痛苦等负性情绪,严重的亲情饥渴也会促使他们转移到电视、电脑甚至同学、朋友身上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会去管这些对他是利是害。

此外,当被寄养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有亲生父母陪伴在身边而备受宠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怨恨自己的父母甚至仇视,进而对别的孩子产生嫉妒,抱怨社会的不公。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学,他怎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呢?其实,这是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浅层次理解。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和温暖、幸福相关联的。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要让其在家庭里获得安全和可以依赖的心理感受。为人父母者,不仅仅是给孩子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经常跟孩子谈心,让孩子将家庭看作心灵的避风港。

其次,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也不觉得自己被家长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对家长都会有疏离感。父母不妨将家庭的一些事务和孩子商量,甚至可以让他决定一些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自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

当有些事情迫使父母要和孩子分离【如出差、生病住院等】,建议父母提前为孩子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工作。如和孩子玩“妈妈出差去”的相关游戏,通过扮演角色、模拟出差过程,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有些父母由于害怕孩子哭闹,常常悄悄离开,然后再让其他亲友对孩子说明真相,其实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

2.依恋关系失常,安全感缺失

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

--《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徐凡

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也就是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才会矗立得良久,不怕风吹雨打。人的生命同样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儿童通常与母亲形成第一个依恋关系,这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整个童年期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假如这个关系是满意的体验,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安全感的依恋感没有建立起的孩子长大后情绪障碍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会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会带来敏感,多疑,恐惧,表现出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恐惧和需求的矛盾会产生所有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如拖延、动力不足、抑郁焦虑等。

在最早的几个月里,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时的回应,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主动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饿了及时喂奶,尿了及时换尿布,当孩子开心地笑时,父母同样及时回应孩子开心的笑容,孩子会把父母当做安全的天堂。

在这一点上美国父母做得要比中国父母做得到位。

美国的父母非常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陪伴孩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如陪孩子看电视或做游戏,给他们洗澡、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等等。一般只要孩子哼哼唧唧表示不满,不管多么忙碌,母亲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去看孩子有什么需求。一个自幼在饮食起居有人照料的孩子,生活安定,家里人的行为准则一致,他们行动起来就会心中有数,就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相比而言,典型的中国家庭,出于各方面的因素,很少中国父母能够像美国父母那样去对待孩子。有个别的父母时不时地以生气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有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多变,高兴时充满热情,不高兴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对孩子大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难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要么过度粘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离开慰籍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

要帮孩子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们有安全感,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首先,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们每天都会对所见所闻产生“联想”,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非常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家人往往察觉不到。所以,不管是孩子看了动画片或者周围朋友出现一些意外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出现的问题,并且当天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其次,安慰爱哭的小孩。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最后,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说话要由命令式变成讨论式,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先允许他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不要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和意见。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

3.言语不当带来的安全感缺失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安全感,引导他们活得健康快乐】和翅膀【自由,以及有机会成为所能做到的最出色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相当缺乏安全感,大人不在旁边就容易焦虑不安;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太暗会怕,关灯会不敢睡;没有大人陪伴就静不下心做功课;常常黏在父母身边,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的视线;在外头被欺负了,不敢反击,甚至回家也不敢讲……孩子为什么缺少安全感?这与中国父母平时不当用语有很大关系。最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几句话包括:

【1】妈妈【爸爸】不要你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会吓唬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爸爸】不要你了!”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如果父母假装遗弃孩子,那么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等表现。

【2】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喜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之类问题,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父母会开玩笑似的回答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殊不知,这句不经心的玩笑话,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孩子在听完这个回答以后经常会有闷闷不乐的表情。以后妈妈稍怠慢、冷落孩子,孩子就会想起自己是捡来的,不是亲生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当孩子问及此问题时,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一种安全的归属感。

【3】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每当孩子缠人、不听话的时候,妈妈总是喜欢轻描淡写地逗孩子:“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由于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发展到可以辨别真伪的程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有不安全感的印迹,那种感觉是很恐惧的。他可能会傻乎乎地紧张起来,不知所措地嗫嚅:“不要啊,我会听你话的,我一定会听你话的。”父母一遍遍地说“不要你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变得无奈、绝望,产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无助感。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在惩罚时永远不要说我不要你了,我把你扔了。也不要真的把孩子丢在哪个地方或关在哪个房间里。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就要给他爱,让他觉得父母是爱他的,可以彻底信任的,在父母的怀抱里有安全感,永远不会被抛弃,这样,他才相信,他是值得爱的,他是有价值的,他也会对别人建立起信任,不敏感、不猜疑,不过于苛求别人的友爱。

【4】我说不行就不行

类似言行还有“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屁股痒了是不是?”,等等。这是典型的专制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可以说“害莫大焉”。

父母语言不当造成孩子缺乏爱和安全感,孩子就会缺少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身为现代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随时掌握状况,却不提早介入、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内在、和宇宙那种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

4.因害怕惩罚而心惊胆战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通常被认为是不良教育方式并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但这种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有一位经常惩罚孩子的母亲曾在信中这样记录道:

有时儿子淘气,气得我都想把他打死,可打了他我又心疼地掉泪。因为他特别胆小,挨打、挨骂时都傻呆呆的看起来像是很害怕,可过不了五分钟又忘了。

儿子还经常撒谎,我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打下去,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皮带就抽。儿子往我身后躲,希望妈妈能在这为难之际为他挡一挡这无情的皮鞭,对那绝望的喊声我充耳不闻,还一个劲咬牙切齿地助威,可事后我又后悔得不行……

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这些传统观念认为,母亲与孩子就是上对下,老对小的关系,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平等相处,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随意打骂孩子。还有些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有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有的父母虽然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于是,我们常常见到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在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考砸了,上课没注意听讲,都可能被父母打骂一顿。

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一项由教育和法律界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表示“从未”挨过打的占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

那么,打骂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假若孩子体验到体罚的可怕和震惊,那么在他的心灵里,那种内在的自身天赋,作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就减弱了。体罚越多、越残酷,那么自我教育的力量也就越薄弱。

同类推荐
  • 父亲的第一本教子书

    父亲的第一本教子书

    我们从父亲教育不能缺失、父亲应该给孩子什么、真正的威信来自哪里、最牛的老师是父亲、走进孩子的心里、填平亲子间的代沟、用智慧启迪孩子一生、大师怎样做父亲等八个方面,从正反角度,分别论述了好父亲和“坏”父亲对孩子所采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并针对父亲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进行了深入思考,给父亲们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素质全面、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孩子提供了许多实用建议。我们认为,在今天,父亲只有懂教育,爱学习,才能培养出杰出的孩子,孩子的前程就掌握在您的手中。天下所有的父亲们,为了孩子,也为了您家业的传承,请认真阅读这本书!
  • 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的下篇主要讲述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力。都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物。上至国家、企业,本书上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针对我国家庭理财教育的现实,系统地借鉴和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理财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下至社团、部门,“富二代”接班的话题正在社会上讨论的如火如茶。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和团体。,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力不仅仅关系到家族企业领导人的传承问题,也关系到全社会年轻一代培养的问题,都是如此
  • 我们怎样做父亲

    我们怎样做父亲

    这是一本现代文化名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集。书中所收的文章,有散文、杂文、随笔、论文,还有讲演稿、书信。作者中有作家、艺术家,也有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成就不凡的文化名人,如鲁迅、蔡元培、陶行知、徐志摩、丰子恺、老舍、叶圣陶等。他们的文章中蕴含着对孩子赤诚的爱、谆谆的苦心、人生的智慧,以及对国家的抱负、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
  • 儿童营养食谱

    儿童营养食谱

    《吃出聪明智慧丛书》针对不同年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

    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

    《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主要收录了纠正孩子的错误不是比谁的嗓门大——孩子犯了错既不能吼也不能叫、孩子的健康身体不是父母吼出来的——孩子挑食、不吃饭既不能吼也不能叫、不吼不叫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和你亲不亲关键看你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即使早恋了也不能大吼大叫——孩子的青春期需要一个理性的家长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好习惯伴你健康一生

    好习惯伴你健康一生

    为了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改掉不良的习惯,拥有健康的一生,编者精心编写了此书。在这里,无论是科学的研究发现,还是生活中的常识都是围绕着健康这个主题来阐释的。本书集多方面知识于一体,从多个角度入手为健康出谋划策,为健康支招儿。它贴近生活,在实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分几部分阐述了良好的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3)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单挑妖孽殿下:帝后妖娆

    单挑妖孽殿下:帝后妖娆

    楚都的人都知道南宫家的七小姐整日追着美男跑,楚都的人都知道南宫相爷的审美观无比强大,楚都的人还知道他们父女两个,一个把持朝政,一个横行霸道。于是七小姐进宫了,七小姐成了皇后。选秀场上,七小姐那个“风华尽现”啊。“皇上,你太有眼光了。”皇后很自恋,很威武。皇上很憋屈,很想撞墙。洞房花烛夜,七小姐那个“声名鹊起”啊。压坏龙床,吓跑皇上。可谁又知道这内中详情。他讨厌她,让她下嫁给他的七弟。她挥手道:“皇上,后会无期。”
  • 活在路上

    活在路上

    还没毕业,市场上的资本格局就已经形成;还没工作,白领就已经民工化;还没结婚,房价就已经涨到天文数字……但是,我们没有因此消沉也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我们依然活在路上,并且,我们还是那样古灵精怪,还是那样把生活变得生动幽默。这个励志不太猛,可以温柔地让你找到生活的勇气!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一杀神:绝色狂妃逆天下

    第一杀神:绝色狂妃逆天下

    穿越异世,强大的‘暗夜之王’-齐月,重生于幼女之身,自此安分为闺秀。一道赐婚圣旨,嫁与传说中的病秧子王爷。阴谋阳谋,牵动那沉寂已久的嗜血因子。黑暗本性爆发,欺我者-灭!伤我者-杀!杀神归来,誓要逆了这天下,将这世间踩在脚下!繁华背后,唯独那人却仍站在彼岸,“月,我永远都在,你回头便能看见的地方---”【小溪新文,凰惊天下:至尊小毒妃,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 武剑乾坤

    武剑乾坤

    “得九剑,纵横天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局,一个真男人的传说,一段热血传奇的故事,既世人皆称我为天剑,则索性,从此我童博……就是天剑传人!少年崛起,历经修炼一途,奇遇、坎坷、夺宝、热血、崛起,掌控绝对力量站在大陆最高点。废材变强、凌云天下的典型!”
  • 绝唱之恋

    绝唱之恋

    他从小把她当成瑰宝一样呵护,她懂他的情,他的爱。无奈为了恨,又不得不嫁于别人。终究是伤了他,也伤了自己。他用尽全部的爱也化解不了她的恨,那么就陪着她一起沉沦。那样一个优雅灵动的女孩,为何会那样的忧伤?从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爱上了她,当她要嫁于他时,他的心情飞上了天空。原来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报复。
  •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小学卷)(经典珍藏版)》从民国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多个版本的老课本中,甄选出99篇极具童趣、童真,意境优美、文字活泼的老课文,同时在每篇老课文后面配一篇民国模范作文,二者编排相得益彰,全书图文并茂,读来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