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因此我们看书,我们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些人,因为他们能够诚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敬佩他们,对他们感激涕零。
可是为什么有些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听了难受、气愤,我们感觉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击,我们觉得受到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非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
当我们年纪渐渐地大了一点,经验渐渐地多了一点,看事情更清楚了一点,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
我们试着分析与比较,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点头、会接受,并且立刻接受,还十分感激他们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之下,纵使只碰了我们一根汗毛,我们也会立刻反击。
经过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同。
这某种程度上的不同,是别人对我们了解的程度到底是否深入。
我们始终欢迎那些肯了解我们而又同情我们的人,他们对我们所作的批评,除了清楚明白之外,又充满温暖。
大体上,别人在这一点上,也和我们一样。
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
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
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药的外面,大约也有一层“糖衣”。
而我们的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也需要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当,因为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里仍有苦味,把药放在口中多嚼一会儿,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后,那苦得让你想把它吐出来的仍是良药。
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绝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的关系以表里的形式存在,而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却是彼此交融在一起,而且同情与了解是忠言的核心。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好口才,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非常了解,越觉得我们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乐于接受,关键就在于我们要了解别人并对别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这应该成为一种品德,而不应该被当做一种技巧。
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心服口服,也要运用一些技巧。
——请教式批评
这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别让人下不了台。
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他手拿着钓竿。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来。那人心里一紧: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还要被扔掉钓竿了!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试钩,岂不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型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口服心服,又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
——暗示型批评
这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作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呀?”
在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不说也知道。
——安慰型批评
这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一样,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喝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模糊式批评
这就是用模糊的言词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但实际是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的本意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为一些修养差、格调不高的人拿来泄愤的武器。其实,“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往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机关的工作状况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时间打扑克牌、聊闲话,而部门主管也不管。在一次会议上,局长严肃地批评了这种现象,说:“有些部门上班时间关起门来打扑克牌,不做正事。这种工作现象,必须纠正……”虽然没有具体点到人,可是在场的几位科长哪坐得住,回去后当然立刻开会进行“整顿”。
——巧用幽默
一般说来,在批评时,被批评者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主管批评下属、长辈批评晚辈时更为明显。他们或焦虑、恐惧,或对立、抗拒,或沮丧、泄气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成为双方建立感情的阻碍,大大降低了批评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者含笑地讲道理,被批评者在笑声中微微脸红,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是触动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吗?
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于是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你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简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刘备进言的。
巧用幽默式的批评,往往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现,先打破僵局,再转入实质问题;即使对方一时还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因此,出于善意的幽默批评不同于尖刻的讽刺、嘲弄;这是由批评者的出发点及态度决定的。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社交活动中的幽默批评,毕竟不同于说相声、讲笑话,虽有幽默成分,但仍以严肃、认真为基调,气氛可轻松、活泼一点儿,但绝不能油嘴滑舌,否则就会冲淡批评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
建议比命令受欢迎
“建议”往往比“命令”好用,用“建议”不仅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更愿意改正错误,并接受你。
成功学专家卡耐基一次和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他们讨论起怎样为人处世来。她说,当初她给欧文·杨写传记时,她采访了一个人,那个人和杨先生一起工作了3年,并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那个人说,在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杨先生对他的同事命令过什么,他总是用建议的态度。欧文·杨不说“做”或“不做”,也不说“要”或“不要”,杨先生总是说“你可以考虑一下……”还有“你认为……”。例如,他在看助手写的文件时,常这样说:
“如果这句话这样写,你觉得是否好一点呢?”他在口述一个文件、让秘书记录时,经常会问:“你觉得它怎么样?”他总是对他的助手用很信任的态度,放手让他们自主地做事。他从来不批评他们,也不干涉他们,让他们在偶尔犯错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并自己改进。
这样做,会让人们轻松地改掉他们自己的错误,而且不会引起伤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接受你,乐于和你合作。
即使是长者,如果用粗暴的态度,也会引起长久的愤怒,不管他是不是在纠正一个严重的错误。唐·斯塔瑞里是宾夕法尼亚州威明市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师。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停错了车,堵住了学校的车道入口。然后,当这位学生正在教室里上课时,一位导师闯了进来,大叫着:“堵住车道的车是谁的?”那位学生回答后,那个导师更加粗暴地叫道:“去,你立刻把它开走,不然的话我要用铁链子拖了。”
是的,车停错了地方,那个学生干了件错事。但是,从那天起,包括那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同学,都对那位导师的行为感到愤怒,并且在很多事情上,和那位导师作对。
那位导师本来用不着这么做的。如果他礼貌一些地说:“请问,谁的车停在车道上了?”等有人回答后再说:“请把它开走,好让别的车进出。”那么那位学生会顺从地甚至有些歉意地去把车开走,班里的同学自然也不会生他的气。
一张被看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订货单,有人敢接吗?答案是有。那么它是怎样被完成的呢?看看下面的故事。
迈克是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小工厂的经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张非常大的订单,迈克觉得,按照工厂往常的生产能力,是不可能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这个订单的。但他还是接了。
他没有催工人们为了这张订单赶紧干活。他把大家叫到一起,告诉他们实际情况,并对他们说明完成这个订单对工厂和他们本身的意义。他向工人们问了一些这样的问题,问题如下:
“完成这张订单,我们需要什么办法?”
“有人有其他的办法吗?”
“怎样把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程序合理分配?”
工人们对接这个订单表示了肯定,并提了许多建议。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因此非常积极。最终,他们如期完成了这张订单上的任务。
反击侮辱讲技巧
当众受到侮辱或攻击,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由于情绪失控,头脑更不清醒,就更难找到摆脱困境的途径。这时需要我们保持冷静,冷静是一种积极的、由静转动的心理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