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28

第28章 “通往英格兰之路”:尼拉德?乔杜里的印度书写(2)

在该书开头部分,乔杜里说,他是在五十七岁时第一次出国:1955年春天去英国访问了五个星期,去巴黎呆了两个星期,在罗马一个星期。对西方世界的观感使乔杜里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回到印度后,他开始写文章,与印度同胞分享这一喜悦,谁知这些发表在印度报纸上的文章带给读者的是沮丧和羞辱:“因为一种不审慎的热情,似乎我已经深深得罪了许多爱国的印度同胞……我被人称为亲英分子,这在当代印度是最羞辱人的说法。”该书第一部分由多篇文章组成,其中在《幻象的世界》一文里,乔杜里对西方世界将印度教徒的生活姿态称为“幻象”(illusion)进行了驳斥,他说,印度教徒认为自己在这个古老的世界里会不断再生,永远地生存下去,这是西方没有的生活观念。在《遭遇第三维度》中,乔杜里认为,英国文明与印度文明存在深刻的差异性。英国的一切似乎显得和印度截然不同,这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第三维度的真实感。东方与西方艺术的不同特点就反映了这一点。在《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中,乔杜里对吉卜林东方和西方“永远不会相遇”的观点作出回应:“与我众多读过吉卜林格言的同胞一样,我强烈反对他的观点。我相信那种已成为定论的观点:东方与西方的精华可以结合在一起,这当然确实意味着西方化。”但是,随着与来印的西方人接触的增多,乔杜里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怀疑。而访问西方更是让他的怀疑变成真实,他抛弃了以前的观点,认为东方与西方没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相遇也就十分困难。以东方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例,它就显示了东方最独特的地方:“在东方人既不是自然的寄生虫也不是她的牺牲品。在这里,人与自然一起创造了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与泰戈尔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在《谁创造了城市》一文中,乔杜里认为,古代印度人对城市的态度并不亲切。婆罗门对城市生活很反感。就是在近代印度民族主义浪潮汹涌的时代,以城市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受到贬损,印度人认为,印度文明是神圣森林的产物,这暗示着“我们的印度文明更优越一些”。实际上,泰戈尔在他的某些文章里就表达了印度森林文明优越性的相似观点。他说:“印度文明的最高典型在净修林之中。”“从森林栖居中流出的文明之河,滋润整个印度,至今汩汩流淌……印度不是在物质财富上展示文明,印度文明的舵手是隐士,是衣不蔽体的苦修者。”泰戈尔的话将印度人特别是印度教徒对待自然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心态揭示得惟妙惟肖。这说明,乔杜里的论述是可信的。沿着东西文明比较的路径,乔杜里还探索了印度教徒和西方人生活态度的不同。在该书第二部分的《他们看上去像什么》一文中,他说,印度教徒信仰吠檀多哲学体系,信仰灵魂的解脱和身体的轮回再生,而西方人则相信进化论,崇尚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乔杜里还区别了印度和西方妇女在服饰和美感上的不同心态。在《爱的哲学》中,乔杜里对印度与西方在理解表达和实践爱的问题上进行了区分。在第三部分的《福利国家:事实还是吹牛》中,乔杜里探讨了印度的贫穷问题,并把它拿来与西方福利国家的语境进行比较分析。以上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乔杜里对于印度和西方,特别是印度与英国的深刻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督教文明》一文中,乔杜里对于印度教徒的一些生活与思想姿态进行了非同寻常的批评。他说,印度教徒在神前的匍匐跪拜仿佛是埃及人和日本人在他们的皇帝前顶礼膜拜。他接下来的引申有点骇人听闻:“现代印度人在圣雄甘地面前也做着同样的事情。现在他们又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顶礼膜拜。在这些世俗的跪拜和神灵前的跪拜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没有性质种类的不同,因为印度最有权势的政治领导本身就是宗教性的。但英国人确实不去教堂朝拜神圣的统治者和观察他的日常生活。”乔杜里这里对印度人的批评是以后的奈保尔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所采用的。奈保尔和乔杜里在讽刺印度人将自己的宗教崇拜转移到世俗崇拜方面有了共同语言。这反映了两位西化严重的知识分子在以西方标准审视印度中所取的共同姿态。实际上,甘地等人在印度的所作所为经过了历史的公正检验,并不是像乔杜里和奈保尔所说的那么荒唐。他在印度学界不受欢迎,从这里的论述便可见一斑。远一点说,乔杜里和奈保尔、贾布瓦拉、拉什迪等人一样,在思考印度历史与现状的问题上都先以西方为标准。问题的复杂和严峻就在这里。

《通往英格兰之路》还透露了作者的一些个人信息。在《钱与英国人》一文中,他承认自己从小就对英国的一切东西非常感兴趣。在《莎士比亚在当今的英国》一文中,乔杜里说,孟加拉人过去常常崇拜莎士比亚,他自己则是在崇拜莎士比亚的氛围中长大的最后一批健在的孟加拉人。在《通往英格兰之路》的许多文章中,乔杜里非常娴熟地运用英语或法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经常信手拈来地引用英国文学家如莎士比亚、本?琼森的作品或思想观点,看来的确与他的西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乔杜里这么做固然有他面对西方读者的战略考虑,但也留下了“殖民献媚”的痕迹,给抨击他的印度同胞以口实。换句话说,乔杜里在英语世界的如鱼得水也就是他创作的一种实际困境,这在当代后殖民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怎么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突破作者有意无意给自己设置的创作困境,值得作家和学界深刻反思。

《通往英格兰之路》曾经涉及乔杜里对印度历史的一些思考。他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一位褐色人探索文明的冒险》中说:“作为印度教徒和历史学者,我常常想邂逅印度的古代文明,理解它的本质和体验它活生生的真实。”他还说,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讲,印度文明是“一种文化”。这说明,乔杜里的历史意识非常敏锐,而这一意识在他的《印度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得到了最为典型的表现。这本书于1967年出版,它短短八十页的篇幅包括七章,即“世纪之初的知识分子传统”、“印度复兴的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活动对全体印度人的影响”、“知识界活动的衰落及其原因”、“知识分子的生存”、“知识分子的敌人和朋友”与“作为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知识分子”。和赛义德关注知识分子在当下后殖民语境中的地位和困境不同,乔杜里重点探讨的是印度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对西方文明的反应。

在第一章中,乔杜里按照印度教传统、伊斯兰传统和现代西方文化传统三个部分,对于现代印度知识界所受影响及其反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乔杜里认为,印度的伊斯兰知识传统完全独立,并未受到印度教传统的影响,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他对真纳、伊克巴尔等人的泛伊斯兰运动作了论述。在论述现代西方的影响时,乔杜里的论断具有启迪性:“印度对于西方知识传统的采纳基本上是印度人自愿进行的。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但却受到那些不再拥抱本土文化体系的印度人欢迎。”乔杜里在这一章中还介绍了“现代印度之父”拉姆?莫汗?罗易的活动情况,以及近代以来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互动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西方文化导致了印度文化、宗教、政治及社会生活等四个方面的变革。

乔杜里在第二章中,集中笔力对现代印度文艺复兴作了介绍。他认为,印度文艺复兴有两个动力,即异族统治(包括伊斯兰教统治)和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他还探讨了印度的自由派与保守派在对待印度宗教传统和工业革命上的两种不同姿态。乔杜里注意到,封闭社会中的印度知识界有识之士强调精神自由,而自由派与保守派都愿意回到吠陀哲学、吠檀多哲学等印度经典中去寻找对策,但在实际操作上有差异。他说:“从拉姆?莫汗?罗易到泰戈尔,所有现代印度思想家都赞成以所谓精神方法来应对政治问题。这一趋势在圣雄甘地的思想中也能发现蛛丝马迹。”他认为:“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全球范围来说,这使得印度思想家将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当作生命的目的来珍视。”乔杜里的这一论述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他对我们关于奈保尔等人的印度论述之思考有着参考价值。乔杜里还对印度模仿西方的社会政治理念、民族主义意识等做了介绍,他还介绍了印度学界看待印度河文明后的文明的不同观点,并对印度知识界以西方观念阐释印度古代文明的情况进行了解说。他还提到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对待西方文明优越性方面的一些差异。

在第三章中,乔杜里采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和“内部无产者”理论,来解释印度文明的发展状况。他提到,传统知识分子不承认雅利安入侵印度,或是认定雅利安人早就住在印度,以建立一种特殊的印度历史。他还认为,1799到1833年间编订的孟加拉语词典中表示英语中“伟人”(great man)的词是“圣人”(saint)或“高尚者”(nobleman)。他认为,这种对知识分子权势的尊敬完全是文艺复兴运动所导致的结果。印度知识界的这一运动还导致了社会阶级进行分层。

在第四章中,乔杜里对印度知识界在现代西化大潮前的动向进行了追踪,他说:“印度理论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模仿性……印度现代知识界正试图将西方思想的形式和成果嫁接到印度。但是随着这个世纪时间的推移,这一模仿的性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章中,乔杜里还以西方思想为标准,对印度教知识理论进行评判。他还介绍了西方技术及西方电影等通俗文化对于印度人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在该章最后部分,乔杜里还对甘地领导的民族主义运动进行了评估。他认为,甘地的民族主义运动降低了印度知识分子的智慧水平,他的负面有害因素使印度知识界的活力受到了削弱。甘地的道德政治观念是对印度知识界传统思想的反动。他说,某些无所适从的印度知识分子“很容易在甘地那里找到避难所”。乔杜里这些论述与奈保尔关于甘地的论述很有些相似之处。

在第五章中,乔杜里认为,印度是一个反对知识分子的国家。他还对知识分子进行定义。他认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必须完成下列三方面事情:运用他的知识才能去理解和阐释周围的世界;在研究观察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他所认为真实的、或至少比以前更可信的结论;将他的观点与同僚进行交换,以期影响他们的思想、生活与行动。在第六章的继续论述中,乔杜里还坦率地说:“印度的官僚政治是知识分子自由的最冷酷的敌人。”.为此,他还推出了诗人泰戈尔为自己进行辩护。乔杜里的知识分子论与赛义德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后者在《知识分子论》中曾经说过,在民族危亡关头,知识分子为了确保社群生存的所作所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忠于团体或民族的生存之战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丧失或削弱其社会政治的批判意识,因为这些都是应该超越的问题。赛义德的观点是:“知识分子的忠诚必须不限于只是加入集体的行列迈进。”像印度的泰戈尔等人就是知识分子的伟大典型,虽然他们“一直是民族主义者,但绝不因为民族主义而减低他们的批评”。两相比较,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述因为其在美国和在巴勒斯坦两地明显的尴尬处境,而显示出一种斗争意识和人格感召力。乔杜里虽然也有不如意之处,但其生活环境与遭遇没有赛义德那么大起大落,这就使得他的知识分子论温和得多。

该书第七章主要是乔杜里为欲在英国出版作品的印度人支招说法。这显示了乔杜里形而下的圆滑一面。

乔杜里对于印度教的某些看法和议论曾经激起印度学者的普遍反感,如他认为,印度教徒天生具有好战性,1962年中印冲突,印度方面应该为此多负反思责任。他的这些言论使他在印度评论界获得的待遇没有好过拉什迪和奈保尔等人。客观地看,乔杜里的亲英心态使他在“通往英格兰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他之所以在晚年的七十三岁时定居英国并感到舒适,不是没有早期思想基础的。

同类推荐
  •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何建明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88年,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现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编审,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书为其纪实文学小说本《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改写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史)》。
  •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是一本随笔集,按照余秋雨先生走出的路子,和评论家将之视为标杆的尺度丈量,有不少文章可以归结为历史文化散文。 汇总完该书,一向不愿算账的我居然拨拉了一回心中的算盘。入选进来的作品全是近15年写下的,而自以为还耐读的篇章多是近七八年的收获。算起来自己走进写作的天地已有30年了。可是其间有半数时光都没涉足这个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后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近乎练笔。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散文还真不是轻易就能摆弄成的。我有些胆大了。
  • 宝刀

    宝刀

    《宝刀》的故事由“我”从民族学院分配到家乡说起。“我”毕业回来,风尘仆仆,一出长途汽车站,就看到了韩月。她和“我”一同毕业于民族学院,也被分配到这个远离世外的小城市,但她的经历很丰富,曾是学院里风云人物刘晋藏的女朋友。刘晋藏,融合汉族和藏族长相优点的混血儿,他的老爸在军分区有相当的职位,所以,他活得相当潇洒,女朋友一大堆,而作为汉族人韩月,则突出重围,成为追逐刘的胜利者。但刘晋藏最后因贩卖文物而没能毕业。我就是和这样的女孩,一同分配在这个被群山包围、汉藏杂居的小城市工作,然后就平平淡淡地在了一起,结了婚,但一直没有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平淡,单调,如从山野里定时刮来的风。
  •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你的心田,一篇美文也可以让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热门推荐
  • 观人无隐私

    观人无隐私

    本书通过对人们外貌特征、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社交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探讨,更深层次挖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潜在心理意识,从而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潜藏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之后的真正心理活动,进而总结出这种人在工作、与人相处和爱情等方面可能会做出的行为和怀有的意图,从而做到在与人相处时择其长处而用之,择其短处而避之.最终使得我们在社会上打拼时能够及时恰当地做到趋利避害。
  • 穿越我是十三福晋

    穿越我是十三福晋

    穿越到清朝并不一定都是格格,也有可能是宫女,就比如穿越女瓜尔佳敏玉。清穿为宫女的敏玉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宫里攒够银子,等到出宫之后可以开家店铺自给自足。但是……一句话简介:腹黑男与贪财迷糊女的较量!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渔夫的幸福生活

    渔夫的幸福生活

    于游是一名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淘金来到了大城市奋斗拼搏,高中学历的他只能从事苦力,两年来在海鲜市场做着搬运、打杂的工作。一次寻常发生在远洋渔船的抢鱼大战,让于游获得了一个“海龟壳”。 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潜海的能力,使其能和海鱼一样畅游大海,并且自主析出多余的盐分,汲取海水当中的氧气,且无惧压强、光线、海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融合了龟壳的于游,身上多了玄武图腾的印记产生了名为“鱼龙之气”的神秘力量,这种能力不仅可以进化水生物,任意潜入深海,其中还蕴涵了诸多神奇的能力。 大海是人类一直是竭力探寻的宝库,于游会如何使用利用这个契机可持续地开发海底资源?大龙虾、鲍鱼、金唇贝、金枪鱼、小黄鱼、深海鱼、诸多海底宝藏…… 且看于游如何在大都市中做一个职业渔夫,驾驶着远洋渔船,扬帆起航,过着幸福、快乐、逍遥的生活!
  • 用理智驾驭情感

    用理智驾驭情感

    用理智驾驭情感》讲述了:理智地驾驭情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感情用事者不仅仅会远离成功,还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给别人带去伤害、给自己招来祸端。宽容会让人感动一世,爱意会让人温暖一生。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身心愉悦,远离愤怒,把持平和,少生气,多喜乐,认真快乐地生活,豁达宽容地处世,用理智赢得快乐的人生。
  •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这不是一本随便的旅行书,是一本旅行后的记忆录,期待了未知的相遇,邂逅了愿意爱下去的人。只为了追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
  • 华为狼道

    华为狼道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做代理起家,2009年跻身全球第二大信息与通信设备商,2010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一。20多年时间,华为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公司,以优异的成绩单演绎了什么叫做“中国企业的标杆”。华为做大做强到底凭什么?是其领军人任正非有背景?还是华为有秘密武器?《华为狼道》通过对华为的企业文化、市场扩张、技术研发、人才战略、危机管理、组织架构,以及接班人风波、不上市谜局等的剖析,揭开了华为迅速壮大的终极哲学——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