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19

第19章 拉什迪的后殖民诗学观(2)

就哲学世界观而言,拉什迪与霍米?巴巴一样,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一定影响。他曾经将自己的政治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挂钩,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印度等东方国家仍然适用。有人评价他:“人们不应该怀疑拉什迪欲以平等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世界问题的认真态度,就哲学观而言,他是一位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在活生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作为受其影响的作家,拉什迪不同于一些纯粹的书斋学者。道义、责任、使命感使他的创作充满了政治激情,《午夜诞生的孩子》和《耻辱》在这方面是突出的例子。这两部小说对于印巴两国的政治现实作了艺术描绘,抛开其中的东方主义等因素,历史感的厚重加上政治批判意识的强烈使得它们引人注目。印度学者A.巴纳吉这样评价《耻辱》:“由于对1971年后巴基斯坦历史发展的真实报道,拉什迪的小说与美国的非虚构小说或新新闻风格建立了联系。”

1982年,在一篇题为《想象的家园》(Imaginary Homeland)的文章里,拉什迪展示了一个有着高度政治意识的作家机智而犀利的一面:“作家与政客是天然的对手。双方都想按照自己的印象表述这个世界,他们在同一领域里进行争夺。小说是拒斥那种官方政客版展现真实的一种方式。”1984年,拉什迪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作家们把描述世界的营生拱手让给政客们,那将是历史上一个巨大而可耻之极的弃权行为。”这充分体现了拉什迪关注社会政治的程度。他为此身体力行。1983年,他接受采访时告诉别人,《午夜诞生的孩子》是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年代里创作的。次年,他告诉另一位采访者,这部小说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当时正值印度总理英?甘地在全国实行 “紧急状态法”。小说中有大量情节抨击英?甘地及其儿子,因此,拉什迪心知肚明:“很明显,这是一场罕见的危险赌博。”小说完成后,拉什迪马不停蹄地进行下一轮“文学赌博”即创作关涉巴基斯坦“独裁政治”的长篇小说《耻辱》。拉什迪承认:“《耻辱》不是一幅民族的画像,而是对统治阶层的刻画。”即使我们不能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来形容拉什迪这位始终充满争议的作家,但他将笔作剑、直面政治现实的一面还是值得深思。当然,拉什迪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现实批判还与其带着“西方之眼”考察东方不无关联。对于他的相关论述和文学叙事,需要联系他的复杂思想背景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结论。

拉什迪坦诚地说过:“我既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神学家,也非职业政客,因此不敢声称有任何专门的本事。但我发现,我的小说不能避开政治问题。当今时代,个人与国家事务的距离如此之小,我们再也不能埋头写作,而对大众社会视而不见。”拉什迪敏锐的触角不光伸探到印度和巴基斯坦,还延伸到以英国社会为代表的西方内部。1982年,在一篇题为《英国内部的新帝国》的文章中,拉什迪对英国社会歧视外来移民的种族主义行径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还大胆地就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新帝国论调进行斥责。《撒旦诗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之一萨拉丁遭到三个英国移民局官员的非法虐待。英国人抓住他的生殖器,逼迫他进行手淫。事后身为穆斯林后裔的萨拉丁“感到格外痛苦和耻辱。似乎他身上的自然生理过程也成了替罪羊。真是奇耻大辱!”将此一情节与近年曝光的英美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事实相比较,小说与政治亦即作家与现实的关系清晰可见。这部有争议的小说还描叙了一场劫机事故,一伙包着头巾的憎恨西方的穆斯林劫机者制造了一场空难,这是否2001年“9?11”事件的艺术预演?我们在这里似乎看到了拉什迪惊人的艺术想象力。

虽然浸染了很浓的后现代解构文化氛围,拉什迪毕竟无法避开生活万象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他的选择就是以心以笔融入其间。这对当代中国一些已经深深陷入“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不啻于一道清醒剂。

有论者指出:“印度已经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是通过印度的英语创作来实现的,其中,英语小说首当其冲。”在对世界文学作出贡献的当代英语小说家中,有着印度血统的拉什迪显然占据特殊的位置。拉什迪以本人“行为艺术”般的跨文化生活实践及文学著述,生动地诠释了东西方世界当下流行的关键词如“流亡”、“移民”、“混杂”“身份”、“文化翻译”、“边缘写作”等。

1990年,拉什迪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我生在印度。我不仅是印度人,也是一个孟买人。”“作为一个孟买人(后为英国人),也就意味着与大都会一见钟情。”拉什迪记忆中的孟买是印度最具国际性、最混杂无序的一个城市。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思想和创作深受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浸染。因此他说:“我已变成一个混血儿,一个历史的私生子,这在伦敦生活加剧这一状况以前就已成为现实。”这种文化混血儿身份使得拉什迪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1982年,他在伦敦接受采访时说:“一定意义上,我既身在印度与英国文化之内,又身处两种文化之外。在许多方面我不再是印度人。同样我也从未成为英国人。我仍然讲印度语言。在印度我有回家的感觉,在这里我也实实在在地感到轻松自如。”1983年,拉什迪在接受另一次采访时语气有了变化:“至少我明白我的确是外国人。我不认为自己是地道的英国人。”但他又说,他不是靠护照,而是靠朋友、政治亲和力和写作等界定自己的国籍。“我为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等三国都接纳我而高兴,我认为没有必要在其中进行选择。”1989年他说:“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印度作家,因为我的确没有住在那里。某种程度上,这种散居人的生活体验更有意思。”这种穿越东西方文化界限的“文化骑墙”(culture straddle)姿态,使得拉什迪与另一位印裔英国作家,带有“文化无根”情结的奈保尔形成鲜明对照。

某种程度上,拉什迪优雅的“文化骑墙”姿势只是表面,作为一个从东方走向西方、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作家,作为一个政治意识、历史记忆比较鲜明的印度海外作家,拉什迪在英国并非始终生活得轻松自如。1983年,他在小说《耻辱》中道出了内心的一丝彷徨:“我们已经远离陆地。我们在历史中漂逝,在记忆间漂浮,在时间里飘逸。”在小说《午夜诞生的孩子》和《撒旦诗篇》里,“流放”一词屡见不鲜,“孟买”等怀旧的词汇和情节也不少见。1984年,在论述被他称为“半个移民者”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时,拉什迪根据希腊语“隐喻”(metaphor)与“移居”(migration)的词义联系,对于移居现象作了如下阐释:“移居者就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人,而作为隐喻的移居,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都在跨越疆界;在此意义上,我们都是移居的人。”因为时时处于一种自动的流放或曰流亡状态,拉什迪对于自己的个人体验有着很深的感慨:“移居他国必定失落自己的语言与家园。”这将使人经历生活变迁、遭受灵魂折磨。拉什迪由此引申开来:“但移民者不单只为自己的行动而改变,他也创造自己的新世界。移民者可能会蜕变,但正是在这种混杂化的过程中,新颖性涌现出来。”这说明,拉什迪这位天才作家不甘寂寞,硬是要在强挣脸面的移居或曰自动流放状态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而这声音便是后殖民文学大合唱里最响亮的领唱。

《撒旦诗篇》典型地体现了拉什迪的上述创作旨趣。有论者称其为“充满创造想象力的后现代文本”,并揭开了这部争议小说主旨之“冰山”一角:“拉什迪的《撒旦诗篇》给予我们无数视角,让我们观察那些在这个世界里穿梭往来的精神文化孤儿。”论者还说:“这不是一本关于宗教的书,亦非宗教书籍,而是一本对自己的身份表达质疑的书。”1989年3月,拉什迪曾经自我剖析过创作《撒旦诗篇》的动机由来。他很迷惑,移民移居国外会给他们的语言、社会地位造成怎样的变化,移民又是怎样适应一个崭新的世界。他的写作完全融入了自己的身心体验:“创作《撒旦诗篇》时,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全身心投入。其中既有身为英国人的我,也有身为印度人的我。这一半爱着伦敦,那一半怀念孟买。”他以一种复数身份创作之。这种复杂的身份兼具内部和外部的二元视角,真正体现了跨国界、跨文化的创作特色。拉什迪在1990年回顾这部惹祸的小说时说:“如果问《撒旦诗篇》究竟是什么的话,它是一个移居者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他相信这部小说可以视为“人类的一个隐喻”。在这个二元视角的隐喻世界里,历史和记忆的碎片随着意识流不断漂来浮去,东西方宗教教义难分彼此,混杂和模拟比比皆是,这是一幅真实的后殖民文化景观。拉什迪说:“混杂化是小说最关键的原动力。”他还认为:“《撒旦诗篇》欣赏混杂,杂糅,混合,推陈出新,也赞赏人与人和各种文化、观念、政治、电影、歌曲之间的随意联结。它还欢呼混血化但却害怕纯粹的独断专行……《撒旦诗篇》为融合与联合产生的变化而欢呼。它是为我们自己的混杂而作的一首情歌。”对于两位主人公萨拉丁和吉布列尔来说,他们“都是演员,都擅长种种模拟行为。他们都是文化变色龙(cultural chameleons)”。这些后殖民时期擅长模拟的“文化变色龙”以一种复数亦即混杂的身份生活在一个混杂的隐喻世界。正如《逆写帝国》所言:“混杂性是所有后殖民文本的基本特征。”这也许就是拉什迪所谓“混杂化”产生的“新颖性”之一。他的《午夜诞生的孩子》也有突出的混杂因素,主人公萨利姆血缘身世的东西混杂既是印度这一“想象共同体”的文化隐喻和命运写照,又是后殖民文本在复数的文化语境里生存并不断产生“新颖性”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拉什迪还将“翻译”(translation)、“隐喻”(metaphor)与“移居”(migration)三个英语单词联系在一起,阐释了他别具一格的文化翻译观。他说,translation来自拉丁语,而metaphor来自希腊语,二者同为“带走”之意。这样,二者就与migration近义。他的理解是:“移居国外将会改变一个人的面貌,变成一个被翻译的人,或者说进入一种隐喻状态,这时他们会本能地以一种隐喻而富于想象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所谓的“翻译”路径,他的解释是:“我所谓的‘翻译’是指自我被带入另一地域和另一语言之中。”拉什迪在小说《耻辱》中借主人公现身说法道:“我也是一个被翻译过的人(a translated man)。” 一般人认为,有些东西在翻译中一定会失落,他却抱定这样一种信念:“有些东西也能在翻译中获得。”拉什迪这里的“翻译”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文学语言范围而达至人生哲理和政治文化层面。《耻辱》里有过类似含蓄表达:“诗人奥马尔?哈亚姆的情形有些古怪。他的诗在故土波斯从不被人看好。在西方,他一直生活在翻译中,这是一种对自己诗歌的完全改写。这种改写在许多情况下,不用说内容,就连原来的精神实质也已判若两样。”《撒旦诗篇》也可视为通过这一特殊“翻译”产生的混杂物即“新颖性”。移居者不断“翻译”他们所接触的异文化,也在异文化中“被翻译”而改变原来的文化身份。主人公萨拉丁和吉布列尔空降伦敦后,前者成为头上长角、半人半兽的怪物,他通过“文化翻译”得以生存,获得崭新的文化身份即“新颖性”,后者成为神的信使,这暗示他是不可“翻译”者,最终只得扣动枪机自杀。临死前,他对萨拉丁这位成功的“被翻译者”伤感地说:“很久前我告诉过你,假如我认为不能摆脱这种疾病的折磨,它终将再袭我身。我再也难以忍受。”如果将吉布列尔的话放在后殖民语境的隐喻中解读,其含义自然明了。对移居者来说,不能主动“翻译”自己者将是危机重重,主动“翻译”自己者如同拉什迪在小说里化用的印度宗教精神:“不,这不是死亡,是新生。”

霍米?巴巴认为:“作为一种生存战略的文化既是跨国界的(transnational),也是翻译性的 (translational) 。”一位是后殖民“文化翻译”理论的鼓吹者,一位在后殖民文本创作和论述里实践“文化翻译”,由此可见巴巴与拉什迪思想的契合。巴巴无意中还道出了拉什迪“文化翻译”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正是在历史与语言的边界上行走,在种族和性别的分界处生活,我们才拥有一个位置,得以将它们的区别翻译成一种相关一致。”这是对后殖民作家边缘写作的一种肯定,拉什迪借助这种“文化骑墙”的写作姿态获得了成功。当然,我们应该清楚,这种“翻译”过来的“相关一致”不是纯粹的,而是混杂的“新颖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英帝国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统治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一战后,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各自治领的平等地位。此后,英国为加强与各自治领的联系又建立了英联邦。1983年,拉什迪在《英联邦文学并不存在》一文中,对习以为常的“英联邦文学”(Commonwealth Literature)这一概念大胆质疑道:“现在,‘英联邦文学’这一说法显得实在站不住脚。它不光是一个少数人聚居区,还是一个排他性的聚居区。使用这一术语会缩小‘英语文学(English literature)’这一意义本来宽泛的概念,从而将其变为更加狭窄的、局限的、民族主义的、甚至可能是种族隔离性质的东西。我心目中的英语文学仅指英语语言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拉什迪将“英联邦文学”这一术语称为不真实的怪物,一种相当独特的“经典怪物”:“它长着狮子头,有着山羊腰,拖着毒蛇尾。”

同类推荐
  •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记述了人们与猫狗之间感人肺腑的真实曲折故事,以纪念那些给我们带来快乐、爱、启迪的沉默而真诚的动物朋友。内容丰富多彩,分为三辑,或来去匆匆,传奇一生;或乐趣融融,温馨美好;或生命感动,发人深省。《我的阿猫阿狗朋友》将人对动物的态度视为拷问灵魂、提升生命的一个尺度,号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本书以车为载体,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了39个开车人的故事。39个故事或感人,或心酸,或有趣,或苦涩,呈现了生活中普通人的丰富内心世界。
  • 回想那风

    回想那风

    真应该回想那风了,可以滋养疲倦的心灵和饥渴的细胞。沉浸回想好比酿一坛酒,回想是人的反刍。一般来说,风穿过的门窗,门对着的山,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喧嚣的浅薄。昨天总是丰厚的,拾回昨天的芳香或追溯别的什么,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情水,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囝风卷来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种子?如果没有回想,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这个世界还会灵智闪烁吗?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尽了,不能把所有的清水都污染了,我回想故我在,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源源不断地哭着、喊着生出来。回想,窗含着的水。门关上了。咀嚼昨天。窗打开……
  •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这些诗词从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路走来,扑面而来的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古典诗词。它热情但不矫情,娓娓诉说着古老的历史。那么就让我们追随这些文化的足迹,做一次愉快之旅,委婉但不忸怩,让我们真正感受“诗情画意”之美。奔放但不夸张,打开历史的卷轴,它能让我们迷醉,能让我们流连忘返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热门推荐
  • 猫游记

    猫游记

    苏醒、黑猫、迷迭。三种身份。这是一位在现实中自称淑女的女孩。这是一只会玩游戏的猫。这是一个极度无耻加有点迷糊的魔法师。一起来经历一场幻想冒险吧……
  • 错嫁傻王爷

    错嫁傻王爷

    软弱时:她受尽委屈,心力交瘁。强大后:你狠,我比你狠;你暴,我比你暴;你无情,我比你更无情!仰天怒吼,她古月夕招谁惹谁了,只不过一时气极举刀咔嚓了出轨老公,结果老天让她……穿了?行,穿就穿了呗,这年头流行,但为毛错嫁个傻子!虽然傻子是王爷,虽然傻子美得没天理,虽然傻子萌的一塌糊涂,可是,那还是傻子啊!呃!傻子其实也不错,勉强跟他过……也行吧?什么?他不傻了?他当了皇帝?他仍然很爱她?知道啦,可那又怎样,谁让他有了别的女人,谁让他伤透了她的心,大袖一挥弃之,皇帝又怎样,本姑奶奶照样休了!于是,后宫少了位吕贵妃,江湖多了个小魔女,身边还跟着两个腹黑的小萝卜头!此文文名、简介偏白,内容不白,小虐怡情,大虐伤身,结局不悲!走过路过记得收一个!(*^__^*)——————————————————————他,余景勋,众所周知的傻王爷,有着绝世之貌,魅惑之容,只可惜,是个痴儿。不过,痴儿又怎样,浴火重生,他夺位称王,成了余国最高贵的王。他,晴天逸,武林至尊,残忍霸道。貌美如妖精,唇红如女子,抛一抛魅眼、钩一钩手指,世间女子为之疯狂!无意间得知她不同于一般女子,对她由初时的吸引到后来的不能自拔。他,严耀玉,第一神医,肤美如玉,洁身自好,却为她沦陷了自己的心。他,吕少恒,英俊潇洒,从小就知道与她非亲兄妹,对她的感情越来越不纯于亲情。他,余景然,阴沉霸气,御花园中惊鸿一瞥,那飘逸的倩影令他暗生情愫。美男增加中…吼吼!【片断一】“娘子,我刚买的,好看吗?”“呃!绿色的…帽子?你买它干嘛?”“他们说你勾三搭四给我带绿帽子,可娘子没给我买,所以我就自己买了,娘子帮我戴,一定很好看!”妈的!她很良家妇女的,谁这么说她?不过…好像她是“勾搭”了几个难缠的家伙!【片断二】“娘子,我…热!”“忍忍,过会儿烧退了就不热了!”过了好久,他说:“娘子,我冷!”“乖,天亮就没事了!”“娘子,还是冷,你像上次一样抱着我睡好不好!”“啊!”他眸发精光,恶狼扑羊:“那换我抱你好了!”【片断三】她无情地白纸黑字递给他,他怒目:“休夫?”“既然你不休我,那就换我休你,以后就没人阻止你与妃嫔风流快活了!”“你不许朕纳妃?朕还没计较你这几年在外勾搭了多少男人!”以下省略N个精彩片断……本文开心+流泪+阴谋+爱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如果天使错过了你

    如果天使错过了你

    葳葳是喜欢十字架喜欢得疯狂的女孩,喜欢将自己的房间装扮得神秘而安静,墙壁上黑白镶嵌的十字架图案画得到处都是,窗台上有个小型的木制十字架,背面刻着————葳葳是大天才的字样,追溯起这个十字架葳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楚寒哥哥,那是曾经在N市和自己生活了8年的青梅竹马,可以这么说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江山为聘:夫君太妖孽

    江山为聘:夫君太妖孽

    她本是21世纪一位天才学者,穿越之后却变成了大家取笑挖苦的对象,说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知廉耻,竟敢窥视邪尊。某女微微一笑:“从现在开始,邪尊脱了衣服追我三十里,我要回头看一眼,我就跪舔他。”邪尊摸了摸下巴:“她真是这么说的?”某手下:“属下亲耳听见!”不久之后,某女跪在邪尊大门前:“开门啊开门啊,我知道你在家!”
  • 异界全职业大师

    异界全职业大师

    网络游戏中的仓库小号,却意外的进入了异界。他不但带来了无数极品材料,还精通几乎所有的生活技能,最可怕的是,这家伙同时还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魔法天才!
  • 大明二十四监

    大明二十四监

    《道界之旅》简介弃婴李泰,无缘得到可以隐身的隐珠。被啄木认发现,带其到滞留在地球养伤的雷公身边,沉睡六年学得'病气化真诀',师傅死后,留下灵药园让他送回道界。啄木变身成大将,成俑为永守师傅墓。传驭灵术,可收宠物从小到大九名。察人等级求,比知高出自己三级。神农架路遇野人绑架,智救救赌城司空逸馨。出了森林,得死士龟甲,收服杀手,利用灵药园的特征,放到无人飞机上可以驾驶遨游天地……口头禅。请不要叫我医生:因为医生在古代是太医院的学生,我已经出师。请不要叫我中医我有自己的名字,请叫我疾医、医家我就是用针法,针是针,灸就灸,根本不是一回事“毉”请大家记住这个字,这才是最古老的医'匚'指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矢',表砭石,就代表针法'巫'是指大巫沟通天地以上才构成一个“毉”医。请大家来大大雷泰怎样演绎自己的《道界之旅》不见不散。
  • 我心永恒

    我心永恒

    民国名人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一代,其婚恋故事更是长久以来后人关注探索的焦点。他们留下了大量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又自然流露出学识趣味的情书,这些文字便成为一份岁月的动人遗赠。名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灵世界在其中得到了最至情至性的展现。
  •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历史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是因为它留给我们不胜枚举的闪光点,以惊人的相似重现在历史大舞台上。这些或大或小的闪光点就是历史中风格迥异的暗角与拐点,它们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暗角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拐点则是质变。高屋建瓴地审视历史,你就会发现:量变的能量可能很小,但日积月累之后,质变就会发生。于是,历史中的拐点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巨变,或发展、或灭亡。古人的生存轨迹无不证明着这些道理,也用亲身经历的暗角与拐点警示着后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王朝覆亡,一代代帝王兴起,历史的暗角与拐点,就是盛衰往复的过程中最夺目、最令人深思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