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则材料至少说明四个问题,一是蜀商善于开辟新的途径,二是蜀商足迹已至广州,三是长安有大批蜀商,所以唐蒙回长安后很容易就找到蜀商并打听到去广州的途径,四是蜀商经常冒险“窃出”走私商品,司马迁甚至把巴蜀殷富的原因归为其“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各地出土的蜀物也能证明蜀商的活动范围相当大,平壤附近出土的蜀郡和广汉郡的漆器,徐州汉墓出土的蜀郡钢剑,敦煌、居延出土的汉简记载了蜀物,等等。蜀商还把商业扩展至域外,《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总之,蜀商推动了巴蜀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在四川商业贸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集团的作用。
峡江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向的最重要的交通孔道,发达的蜀地商业必然对峡江地区交通运输、商贸有重要影响。精明的蜀商定会充分利用峡江水运通道,将巴蜀地区产品通过峡江运往其他地区,或者将其他地区产品运进四川盆地、西南地区。杜甫“蜀麻吴盐自古通,万解之舟行若风”之诗句形象的表达出这种商业现象。其中一部分商品流散到峡江地区,促进了峡江地区物质面貌的复杂化。
在成都平原商业贸易的带动下,峡江地区凭借盐业资源、交通优势进一步促进本地的商业繁荣。
峡江地区多山,农业始终未发展起来,直到秦汉时期,渔猎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正由于农业经济的不发达,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此处很难推行,减少了商业发展的桎梏,峡江居民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发展商业,形成了经商传统。汉晋时期关于峡江地区商业资料比较少,至唐宋时期此地商业贸易非常发达,峡江商船来往不断,大批商人汇聚三峡,经商风气浓厚,杜甫对这种风气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峡中丈夫绝生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欹帆侧拖入波涛,撇漩捎无险阻。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唐代经商风气的形成固然和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水道作用凸显有重要关系,但是也应看到这种风气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汉晋时期商业初步发展,为唐代商业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直至明代三峡地区依然流行经商,吴守忠《三峡通志》卷五载:“峡民男为商贾,女当门户坐肆于市崖,换担于道路皆妇人也。”
2.盐业与商业
峡江地区的商业发展和其盐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峡江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后演变成为陆盆,巫山山脉隆起后,使海底的盐层上升,经雨水顺裂隙渗透融化后再流出地表,便形成峡江地区的众多盐泉。据地质部门勘探,峡江盐业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湖北建始、重庆巫溪宁厂、云阳云安、奉节白盐碛、开县温汤井、万州长滩井、彭水郁山镇。据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的调查,云阳、万县一带有一巨大盐盆,盐体展布面积2700平方公里,盐盆盐岩地质远景储量为1500至1600亿吨。
峡江古代居民很早就发现了盐泉资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有巴人祖先凛君与盐神的传说:
因共立之,是为凛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即女,谓凛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凛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凛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凛君于是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凛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至汉晋时期开发了很多盐井,其中有些盐井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仅汤溪水“翼带盐井一百所”,可以想见整个峡江地区的盐井之多,制盐之盛。此时期峡江盐业在整个四川盆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中所列只是一些比较著名的盐井或产盐地,还有众多的小盐井未为文献所载,再算上这部分盐井,峡江地区的产盐量相当可观,绝不仅仅是“一郡所仰”或“一郡之所资”,其中很大一部分要供给其他地区。
盐业的销售主要由商人完成。曹学佺记载有盐业对商业的影响:“民家子弟,壮则逐鱼盐之利,富有余资,辄以奉祀鬼神,他则不暇知耳。”因此三峡盐业的促进了峡江地区的商业发展。从盐的产、运、销、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口,进而促进三峡市镇发展,随着市镇规模扩大,官方在产盐地设郡县,置盐官,负责管理盐的产、运、销等事务。罗玲认为西汉新设的县全是产盐中心,进而得出“两汉时期三峡地区就是因盐聚众,聚众成邑,形成较为分散的多中心城市格局。并且盐业资源集中的区域人口数量明显增多”。结论虽有过于绝对之嫌,但足以说明盐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市镇发展、扩大又反过来进一步吸引商人,扩大商业规模,促进商业的繁荣。
3.冶铁与商业
上文已经谈到峡江东部是较早生产铁器的地方,目前已经在多个遗址中发现有春秋时期铁器,且一些遗址中发现冶铁遗迹,如巫山县龙溪遗址东周时期文化堆积的第5、6层中清理出有一些铁矿渣、铜矿渣。所以峡江地区至迟春秋已经能生产铁器。
峡江地区蕴藏大量铁矿,此为生产铁器的物质基础。据调查、勘探资料,三峡地区铁矿资源丰富,如巴东境内现已探明的地点有黑石板、仙人岩、龙潭坪、瓦屋场、铁厂湾、野花坪等都是储藏量较丰富的铁矿床,总储量多达32057.27万吨,秭归有铁矿床5个、铁矿点5个,其中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3处。该矿床层位稳定,有1—4个矿层,矿体呈层状,具有一定规模。宜昌县(今夷陵区)官庄坪一带的赤铁矿,为产于泥盆系中的中型沉积矿床,储量约9000万吨,分布于西陵峡崆岭群和黄陵花岗岩体中的脉状低温热液黄铁矿,储量150万吨,品位23.5%。三峡南端的恩施自治州,现已探明铁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大型矿床就有2处,保存储量有10亿多吨,居湖北省保存储量的第一位,名列全国宁乡式铁矿储量的首位。三峡西部地区的涪陵铁矿均为沉积矿床,遍布全区,中、小型矿床8处,矿点27处,储量达7000多万吨。涪陵东部的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铁矿,现已探明储量为1.43亿吨,名列四川、重庆地区的第五位。
峡区人们很早就发现认识到该地域的丰富铁矿资源。《华阳国志?巴志》多出记载到铁矿资源:“厥贡璆、铁、银、镂、砮……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一治安汉。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
并在此处设立铁官:“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宕渠县)有铁官。”
峡江地区的冶铁不仅满足自身需要,而且纳贡给王室、供给京师以及其他地区,产、运、销将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体系。
4.其他产品与商业
除了盐、铁之外,峡江地区的其他特产也促进对外贸易交换,《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很多特产,“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蜀都赋》还专门记载了“巴菽巴戟”。
其中以丹砂矿较为有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正义》引(据地志》曰:“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陵永安县(今长寿县)东七十里也。”
巴地产的枸酱也很有名。上文已谈到南越食唐蒙蜀枸酱,且这种枸酱独蜀出。笔者以为此处蜀枸酱就是三峡地区所产的“蒟酱”,蜀在此处只是汉代四川的概称。《集解》引徐广曰:“枸,一作‘蒟’。”左思《蜀都赋》中则将“枸酱”写成“蒟酱”:“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裴骃引《汉书音义》曰:“枸木似榖树,其叶如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索引》引刘德云:“蒟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又云:“蒟缘树而生,非木也。今蜀土家出蒟,实似桑椹,味辛似姜,不酢。”而土家族主要分布于三峡地区。所以枸酱主要产于峡江地区。
峡江产蒟在《华阳国志?巴志》也有记载:“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
因此著名的蜀枸酱主要产于巴地,被蜀商从峡江地区运往夜郎,再通过牂柯江贩卖到广州。
总之,汉代峡江地区附属于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平原发达的商业对峡江地区商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农业的不发达,峡江很多物品仰给于其他地区,峡江地区盐、铁、枸酱、丹砂、橘等产品又运往其他地区,这些商品交换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商业的发展。峡江地区有很好的交通优势,处于南方长江流域交通网络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上,蜀商、巴商或者其他地方商人通过这个网络将全国各地不同产品带入峡江地区,或者将峡江的特产输出,所以此地区考古文化面貌才会如此复杂。商人不仅带入商品,还将其他地区的生活习俗带入峡江地区,促进了峡江地区意识形态的复杂化,虽然从考古资料很难复原这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内容,但是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三、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