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的办事计划,就难以取得好的办事效果。从古至今,大事小事皆如此。一般来说,计划是行动之母,而行动就是办事成功之母。做事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没有功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可以有相当的成就。
有计划计划做事才能有条不紊
成功办事需要有一定的套路,这其中就少不了对办事的全局进行分析,因事制宜地做出可行的计划,达到办事成功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印度的帕特尔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创业之初,帕特尔利用自己的专长,利用简陋的设备,生产出一种成本极其低廉的洗衣粉,并且把这种洗衣粉命名为尼尔玛。为了打开销路,帕特尔开始四处奔波,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由于规模较小,竞争力也相对很低,而且,当时印度的洗衣粉完全由印达斯坦 勒维尔公司独占着。勒维尔公司在全世界都设有分公司,实力极其雄厚,它的业务范围也相当的广泛,而且它所生产的冲浪牌洗衣粉,在印度洗涤市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帕特尔考察了一阶段后,综观全局,根据市场的情况做出了一个完整的计划。当时,勒维尔公司的产品主要针对有钱人。当然,有钱人也占据着市场的一大部分。帕特尔就根据这一点,决定以中下层人民作为消费者,打开初级市场。他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一是坚持薄利多销,二是逐步加大市场份额,三是做好广告,冲击高端产品。
按照这个系统的计划,他的公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思维下,帕特尔为自己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那些中下层家庭主妇更是把帕特尔公司生产的洗衣粉看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伴侣,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帕特尔的洗衣粉不但优质而且也是优价,所以人们都纷纷购买。
同时,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帕特尔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先后推出块状洗衣皂和香皂。当这两种产品投入市场的时候,购买者趋之若鹜。为此,公司迅速增大了产量,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这些新产品逐步对勒维尔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公司正确计划的实施下,到1988年,公司生产的尼尔玛牌洗衣粉,销售额达到50万吨。而这时,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一勒维尔公司已经被抛在了后面,他们生产的冲浪牌洗衣粉,只售出了20万吨。
仅仅过了20年,这个小小的工棚一跃成为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而帕特尔也摇身一变,由一个蹬着自行车上门送货的小商人,变成一个拥有3亿多资金的尼尔玛公司的总裁。
帕特尔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处事的经验:如果想成功。那么你首先要有综观全局的本事,再根据这一信息做好完整的计划。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门贵族,几度出任相职,声望显赫。但有一次因为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他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薛地。
当时,南方大国楚国却正在准备举兵攻薛。薛地危在旦夕。紧要关头,孟尝君决定向与自己私交甚笃的齐国大夫淳于髡求援,“我薛地弹丸之地,楚兵一旦来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地答应了,“承蒙不弃,我去找齐闵王相助。”淳于髡仔细想了想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想:如果直接让闵王救薛地,闵王肯定不出手相救,如果他不去救薛地,楚国占领这块地方后,就会对齐国造成威胁,从而危机到自己。薛地是一定要救的,关键是怎么说服闵王。这样,有了全局观念后,他制定了一套说服闵王的完整计划。
首先,他让孟尝君赶紧召集人员,建筑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庙,规模越大越好。随后,他赶到齐国后,进宫觐见闵王。汇报完公务后,他等着闵王问他关于楚国的情况。
果然,闵王问道:“楚国的情况如何?”
淳于髡一脸沉重,“事情很糟。楚国自恃强大,以强凌弱,总在谋划攻击别国;而薛地呢,也不自量力……”
谈到薛地,淳于髡故意不露痕迹。
闵王一听,紧接着就问:“薛地怎么样?”
淳于髡捉住机会,说:“薛地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庙,规模宏大,却不问自己是否有保卫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准备出兵攻击这一寺庙,真不知后果会怎样。处境非常危险。所以我说薛不自量力,楚也太霸道。”
齐王点头赞赏:“原来薛地有那么大的寺庙?”
随即下令派兵救薛地。守护先祖之寺庙,是国君最大义务之一。为了保护祖先寺庙就必须出兵救薛,薛地的危机就是齐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闵王就完全不再计较与孟尝君的个人恩怨了。而淳于髡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先让孟尝君建筑寺庙,再去说服闵王,取得了办事的成功。
胸中有大局,就不会被眼前迷雾所惑。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要有能在整个局势中盘算出有利办事的眼光。能够“盘算整个局势”,能够看出整个事情发展的大方向,并知道如何“照这个方向去做”,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叫看得准。
比如,如果一个人只会做会计,而没有其他的本事,哪怕他的确能够算出一些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增加盈利的门道,最多也只能做一个很好的主管会计一类的白领商务人员,而不大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做老板更重要的本事是要能够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财路。而这样说来,对于一个成功的老板来说,最要紧的是他的过人的见识,也就是能够综观全局。
没有成功的人通常没有计划,所以有人说:“没有计划,就是正在计划失败。”你是否也正在计划失败呢?当然,没有人愿意地划失败,那么,你就要学会综观全局的本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计划,如此,你才有成功的可能。
按条理做事,提高效率
有组织有条理的人做事就会高效,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感官、理性和判断力都充满自信。
做事讲究条理,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以帮助我们赢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被英特尔内部人士戏称为“清洁先生”的葛鲁夫非常讲究条理。英特尔公司有一项纪律检查制度,特别强调工作场所的物品摆放的条理性和清洁卫生。葛鲁夫带头执行这一制度,后来扩大到了市场主管,他们定期到公司各处巡视,从传达室中的文件架到董事会的会议室,什么都要进行仔细检查,发现什么东西摆放得不对,就下令立刻将其整理好。葛鲁夫坚信,整洁有条理的办公桌能够反映一个人做事的效率。有时候葛鲁夫亲自参加巡查,检查人员还为各个办公区域的情况打分,如果一个办公室连续数次分数都不及格,“清洁先生”就会亲自到场督促工作人员整理好办公室,同时公布该办公室不及格的分数,直到状况好转,分数及格为止。
不成功的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成功的人却总是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罗伯特 普拉萨是世界著名的投资专家,多家世界级大公司成功并购就是出自他之手。他曾透露,当他准备考虑收购一家公司或企业时,“条理和整洁”是他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他认为,一家公司的诸多情况可以从大厅的整洁与否得到有关信息:地毯是否干净?壁纸、油漆是否有新刮痕?烟灰缸是否装满了烟灰?报纸杂志是否勤更换?如果一栋建筑物看起来杂乱无章,通常可以表明这家公司其他方面也一样缺乏有效的管理。在他看来,脏乱差就是一项警讯。
葛鲁夫和罗伯特 普拉萨的成功得益于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做事讲究整洁和条理。经验丰富的秘书和汽车机械修理师都知道整洁带来的巨大方便,无论是卷宗、文件,还是档案材料,如果分门别类地放置,日后就可以省去很多查找的时间和麻烦。机械修理师要争分夺秒地排除故障,修理工具排放在一个个规格不一的盒子里或套子里,他们就可以只盯着正在修理的机器或零件,就不必为找工具而分心;工作完成后,他们也会及时物归原处。
查尔斯 舒尔茨因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连环漫画《花生米》卡通人物“史努比”而闻名于世,他非常嗜好整洁,而且也尝到了整洁条理给他带来的利益。
他的工作室一尘不染,写字桌上异常地整洁干净,绘画工具非常有条理地排列于其上。他创作绘画时,不需要抬头只要伸手就可以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所以,他的工作效率相当高。
对舒尔茨而言,整洁就是有次序地安排事情和物品。它是一种有效的运用时间的技巧,在工作时不用为找东西而分心。分心的事情越少,就越可以全心全力处理工作,工作效率就越高。反正我们一定得将用完的物品放在某个固定地方,那么为何不把它们放在一个下次需要时可以容易就找得到的地方呢?
杰克 韦尔奇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缺乏效益的一大重要原因。如果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浪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高效率的人,他们早就明白整洁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也应该要求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条理和整洁,从现在开始行动、注意次序和整洁,会使我们节约很多宝贵的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急功近利难成大事
“先了解你要做什么,然后去做。”对行事容易草率的人来说,这是很好的座右铭,尤其是前半段。假如决断和行动力是迈向成熟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必须根据良好的分析与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年纪轻、经验少,又急于求成的人就更是容易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有些人甚至缺少计划,任性而为,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他们也许有极强的自信心,也许更应该说是自负。他们总是天真的认为即使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也同样能够马到功成,而这些人通常都是行事草率鲁莽的人。
一个人草率行事的性格只能让自己吃尽苦头——毫无头绪、混乱不堪、漏洞百出。
“行动之前先仔细看”或“投资之前先仔细研究”这两句话不代表一个人做事犹豫没有决断。这些话的意思是要警告我们:采取行动千万不可鲁莽、仓促,要认清事实的真相再做出相应的行动。
因此,在行动前,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也必须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做事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没有养成做事有条理、做事有次序性格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情都绝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次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们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但很多时候,人们有些操之过急,自己做出一些好事或者付出一点,就渴望立时得到回报,一旦不能如愿的得到回报就会报怨,就会怀疑,甚至会失去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样的心态永远都不会得到回报。
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可能今天做了马上就得到回报,就像农民种地,今天撒上种子,明天不会有收获,因为时候还没有到。假如农民心急,第二天没有收获就去把种子扒出来,这样他永远都不会再有收获,这种急于得到回报的心态是完全不实际的。
万事万物都有定理,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严格按照各自的规律进行的。急于求成,而破坏事物的规律,只能适得其反,一无所获,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就很明显阐述了这个道理。
冲动是魔鬼,急于求成的这种冲动,不但不能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还会使人忙中生乱,错失机会而铸成大错。所以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只要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恒久的坚持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用以滋润每一个细胞,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而另一棵树同样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这一点。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而且自己也因此而累弯了腰。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当柴烧了。
由此不难看出,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
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半途而废。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稳重才能成就大事,做事切不可浮躁。
急功近利容易使很多人失去自我,迷失方向,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低调的人不会急功近利,目光长远的人也不会急功近利。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为什么许多民企品牌,很快即成为过眼烟云?
于是,一场以品牌力量为主题的“对话——民营企业家沙龙”吸引了近千名企业家和听众。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凡生说:“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做品牌都存在着急功近利心态,在认知程度上局限于做品牌就是为了市场,为了马上赚钱,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对品牌的高目标指向缺乏明确认识。”其外在主要表现是,炒作成了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惯用手段。“秦池”、“爱多”等“泡沫”品牌,说倒就倒。他认为,品牌是“人品”、“产品”、
“企品”的合一,要靠科技创新,靠文化支撑。要想打造国际品牌,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首先要调整和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欧典地板号称源自德国,但其德国总部根本不存在;自称百年历史其实只有8年,所谓的欧典(中国)有限公司也根本没有注册过。原来,欧典地板并非像其宣传的那样“真的很德国”;但竟然卖到了2008元/平方米。2006年的央视“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穿了这个谎言。
他们的所谓“真的很德国”,利用了消费者爱慕虚荣的心理。因为木地板最早源于德国,所以欧典便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产品与德国联系在一起,通过炒作概念,来标榜自己技术一流、质量上乘。
美国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很多的企业似乎正是这样,经济狂潮一经消退,喧闹的沙滩上留下的便是投资者尴尬的身影,而这无力遮羞的身影正是急功近利所带来的一大致命伤。由于急功近利,与欧典类似的不少企业不愿在苦练内功上下功夫,而是把赌注押在广告上,于是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价位扶摇直上。一些企业在商海中潮起潮落,上下浮沉,甚至是杀鸡取卵、急功近利。不要太急功近利,这也许是欧典事件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看到新世界旗下的酒店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郑裕彤带来的巨额财富,许多人说,郑裕彤的成功就是胆大、冒险、快速赚钱。但郑裕彤却不这样认为。
“我不是这样。因为我做每一件事都是看透了才去做的,不是急功近利的。以会展中心为例,我做这件事的时候,别人说我大胆,其实我已经看透了,中国最终要收回香港。1997年的时候,很多人对中国没有信心,但是我对中国有信心,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远利?什么是近利?什么是大利?什么是小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市场也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只是急功近利的人难以看到,经过脚踏实地创造的远利才是大利,经过努力追求的远利才是长久的利益。
在生活中,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是“到手就是财”、“他日三斗,不如眼前一升”。因为他们安于享乐,对于人生辉煌缺少足够的兴趣,还有最主要的是他们目光短浅,根本看不到眼前利益之外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而高效人士的行为准则是“行大事者不近小利,有大谋者不矜小功”,因为他们目光远大,志向高远,能看见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追求的也是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急功近利的滋长乃至蔓延并不奇怪。问题在于,要清醒地看到其危害,识别其与求真务实的根本对立。所以为了我们的长期发展,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应该狠煞急功近利之风。
偶尔放低姿态也不坏
在求人路上“身段”和脸皮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厚下脸皮,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目的不同,会使交际者之间出现暂时性的尊卑差别或者叫优势劣势。求方为卑占劣势,助方为尊占优势。俗话说“求人矮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这些谚语表达了人们这种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地位上去求人的心态。
善于求人者却不这样,他反向利用上述系列中人性的弱点,别人怕卑微求人,我偏卑微给他们看。这其中首先就必须克服自身的“爱面子”的“恶习”。正如厚黑大师李宗吾先生所说:“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
放下身段,降低自己去求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你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还要把脸皮加厚,抹去羞涩和畏惧。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当然是要搞清楚尊卑关系,求与被求的关系。这个搞清楚了,你自然会减少很多顾虑。
最重要的是,应该根据这种尊卑差别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具体的交际方法、手段。特别是作为求助方的交际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的这种地位相吻合,否则,如果把尊卑关系误认为是平等关系,甚至于颠倒了尊卑关系,以卑为尊,就会出现失礼之举,有碍正常交际,更是求人办事极大的障碍。
站在求人的位置来讲,你是卑者。那么,第一你应该主动到对方那里去求见,而不应被动地等待或发号施令让别人到你这里来。
诸葛亮是一布衣平民,而刘备是汉朝将军,其二者社会地位的尊卑是不论自明的。不过诸葛亮这时并不是刘备的属下,所以尽管尊卑差别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刘备见诸葛亮的目的是想让他“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是求方,诸葛亮是助方。刘备不以原来的尊卑差别为念,只讲求助关系上的尊卑差别,屈千乘之尊三顾茅庐,把尊的地位让给了诸葛亮,这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如果只讲原来的尊卑、差别,不顾交际求人上的尊卑差别,像张飞所说的那样:“使人唤来,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
缚将来。”那么刘备就得不到诸葛亮这一大贤,这一点是必定无疑的。
第二,在约见时,你要先于对方剑达,并要主动去等对方,不要让人家等你。
《史记 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因兵法之事有求于一老父,老父与张良约见时,两次张良都去晚了,张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责怪。第三次约见时,张良再也不敢去晚了,就在约定地点等老父;老父到后,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如果仍是以往的态度,兵法还不会到手的。当然,这里要求张良等待老父,除了因为有一层求助关系外,还有一层长幼关系。
第三,在对方实施帮助完毕时,你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这一点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如果有机会,你还要主动给予对方帮助,以示报答。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交际的一个重要原则。求方应牢牢记住助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交际中品德高尚的人所应遵循的准则。
“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对这种报恩精神的浪漫化写照。《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为布衣时,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一位洗衣物的老大娘见韩信非常饥饿,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做了大官后,赐给这位老大娘千金来报答她的恩情。
搞清尊卑关系非常重要,但仅此还不行。重要的还在于要增厚自己的脸皮,这里的关键是不能自视太高。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发电机不能正常运转了,公司里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百般努力都无济于事,眼看要影响到整个生产计划。福特心里焦急万分,他只得到一个小工厂里去请一位很傲慢但据说对电机很内行的德国籍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名叫斯特曼斯,来到福特公司后只要了一架梯子和一根粉笔,然后爬上爬下在电机的各地方静听空转时的声音。不久,他用粉笔在电机的左边一个小长条地方划了两道杠杠,对福特说:“毛病出在这儿,多了16圈线圈,拆掉多余的线圈就行了。”
福特公司的技术人员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做。不料电机果真奇迹般正常运转了。大家都对斯特曼斯表示感谢。斯特曼斯却傲慢地说不要感谢,只要1万美元的酬金,并对目瞪口呆的人说:“粉笔画一条线不值1美元,但知道该在哪里划线的技术超过9999美元。”
福特心里清楚,斯特曼斯尽管傲慢,会使他失面子,但却是真正的人才,是企业走向发达的根本之所在。所以他不仅愉快地付了1万美元酬金,而且表示愿用高薪相聘。谁知斯特曼斯毫不为动,根本没有给当时这个“汽车大王”面子。他说他现在的公司曾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救过他,他不可能见利忘义背弃该公司。
福特一听,更觉得斯特曼斯讲信用、重情义,如此人才更为企业所必需。于是,福特毫不犹豫花巨资把斯特曼斯所在的公司整个买了下来。以福特之地位和财势,竞“放下身段”忍受斯特曼斯的冷嘲热讽,是因为福特清楚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斯特曼斯便是他赚取更多钱财的无价之宝,所以他也敢于不惜代价,重金留下斯特曼斯。
要想求人必须厚起脸皮,放下“身段”。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或者叫“一面子”。其实爱面子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贫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凡事都要立足于“今天”,运筹“今天”,并落实在“今大”的行动上。如果你不断地拖延,效率低下,最终会一事无成。因此,对办事时机的选择和掌握就非常重要。求人办事就是能够更好地把握这种时机,达到我们办成事的目的。
避免陷入“瞎忙”的陷阱
时间是人生最初的财富。一个人刚来到世上时,时间是他唯一的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讲,若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人在工作中难免会被各种琐事、杂事纠缠。不少人由于不能高效能的管理好自己的工作时间,整天忙得自己筋疲力尽。心烦意乱,不仅腾不出时间做最该做的事,有时还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结果天天忙忙碌碌。月月碌碌无为,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
一位成功心理学研究专家说:“好的员工,首先是一个好的时间管理者。”
一位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的某企业CEO说:“所谓优秀的人,绝对是一个在自己时间上的优秀利用者。”
时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富人和穷人每天所分配的时间都是24小时。只不过有的人会善加利用,有的人任意挥霍。
工作是很多的,时间却是有限的。不会合理地使用时间,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一个人在时间管理上表现无能,在工作上必然也会表现无能。所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优秀,必须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被动地让时间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地把握时间、规划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
一位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曾说:“我不喜欢看见报纸、杂志和闲书在办公时间出现在员工的办公桌上。我认为这样做表明他并不把公司的事情当回事,他只是在混日子。如果你暂时没事可做,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事呢?”
会不会利用时间不是单纯地看某个人在工作时间内是不是忙个不停。有很多人,从早忙到晚,不但在工作时间忙个不停,而且经常加班加点。表面上看,他好像很努力,很会利用时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的人的工作绩效并不突出。有些还相当低。你要问他们为什么?“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没时间。”他们一准会这么回答。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个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我的时间总不够用。”于是,老师找来一只箱子,里面放了些大石头,此时箱子看来是满的。但是老师又让学生放一些弹珠进去,石头的缝隙中竟可以放许多弹珠。这样一来,似乎箱子又满了。但是老师又要学生倒入一桶细砂,等细砂也塞不下时,居然还可以倒入一盆水。
最后老师对学生说:“你看到箱子满了,但却仍然可以再放入东西。你似乎觉得时间已排得满满的,但其中还有一些闲散的时光可以利用。”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把握不住它的人痛苦,给牢牢将它攥在手心的人幸福。
美国一大公司的董事长赖福林就是一个有效利用时间的能手。他每天清晨6点之前准时来到办公室,先是默读15分钟经营管理哲学的书籍,然后便全神贯注地思考本年度内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以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和必要的制度。接着开始考虑一周的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他把本周内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在黑板上。之后就在去餐厅与秘书一起喝咖啡时,把这些考虑好的事情——小至职工的孩子入托。大到公司的大政方针和计划,几乎他认为重要的事情都一起商量一番,然后做出决定,由秘书具体操办。
赖福林的时间管理法,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推动了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著名的80/20定律告诉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把这个定律融入到工作当中,对最具价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时间,就可使自己避免陷入“瞎忙”的陷阱。
正确处理突如其来的杂事。对待突然插过来的无关紧要的电话、突然出现在桌上的文件等杂事小事,要敢于说“NO”,或者暂时放到一边,别打乱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计划。
要会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做事。在同一时间段里,把几件事情的发生地点都圈在同一区域内,尽可能搭顺风车,也可以利用别人提供的顺便机会,搭客户A的车去见客户B,少走弯路,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
要专事专办。在做一些重要而棘手的事时,专门设立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要避免打扰,更不能改变初衷去做别的事。事情总要一件一件地做,先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然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
要充分利用时间。使每一分钟都有所收益,还要学会与浪费时间的人划清界限。有些人总是整天无所事事,参与他们的无聊对谈,就休想成为一名有效利用时间的高手。如果有人找来,希望和你聊上一阵,可以直截了当地拒绝他,让他明白现在不是闲聊的时间。
大多数重大目标无法达成的主因,就是因为人们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次要的事情上。所以,必须建立起优先顺序,然后坚守这个原则。
要想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就要分清主次,有计划地做事。对一天的工作,要先进行整理,看看哪些是既重要的又紧急的,哪些是重要而不紧急的,哪些是不重要而紧急的,哪些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分清事情的主次,该先做哪件事,后做哪件事,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合理规划,先易后难
遇到一件难做的事情,怎样避免一开始就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呢?办法之一就是选准突破口,先从容易处入手来做,而把困难的、不易成功的部分留到后面去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头的那一段都是相对困难的。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常为不知如何开头而烦恼,也有些人虽然勉强开了头,又要为开头不好而苦恼。
例如,学生们写作文,最怕的就是开头,他们常常是在本子上刚写了几句话,就写不下去了,于是,便撕下来团成一个纸团扔掉。就这样撕了写。写了撕,有时纸团积了半篓子,仍没有写成一个开头。
又如。我们每个参加过考试的人,大多都有被难题难住的体验。特别是当我们刚一开始动笔,便遇到无法解开的难题时,那种挫折感,如同刚一出门。便撞在了南墙上一样,脑子里顿时嗡嗡乱响,一片空白,不但觉得难题越发地难解,而且,连不难的题也都变得难了。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自然会考砸。
其实。事情的开头不仅难做,而且,开头的成败对做事的整个过程还会产生较长时间的直接影响。如果开头做得很成功,心情就会很愉快,后面的环节也会很顺利;如果刚一开头就碰了钉子,心情就会十分压抑,后面的环节也会觉得别扭。
那么,应该怎样避免一开始就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呢?办法之一就是换一个次序,即先选择容易成功的事情来做,而把困难的、不易成功的事情留到后面去做。
就拿写文章来说,尽管一篇文章的开头必须放在最前面,但是,并非一定要最先来写开头部分。如果不知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的话,不妨先把开头放在一边,先写文章的中间部分,甚至还可以先写文章的结尾部分。待到文章的有关部分写完之后,文章的开头部分常常会自己“溜达”出来。那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复杂严谨的小说,常常就是采用从后向前推导的方法进行构思。还有,那种先交代结果,后交代起因的所谓倒叙的方法,也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叙事方法。
再拿答考卷来说,考试题虽然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严格编号的,但是,在我们做题的时候,却不一定非得按照试卷上的层次和顺序来答。在考试前,老师或家长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考生:“先做容易的,后做困难的;先做会的,后做不会的。”这几乎已经成为考试的一个基本策略。人们之所以要打破试题的原来次序,而先做容易做的试题,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从一开始就能获得一个好心情。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是容易的事情呢?
首先,容易的事应该是自己熟悉的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做。就是会做的事情,也不可能都是熟悉的。只有自己熟练的事,做起来才觉得容易,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驾轻就熟的主要原因。由于“术业有专攻”的原因,人们所熟悉的对象往往并不相同,这个人觉得困难的事,另一个人可能觉得非常容易,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容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哪些是容易的,哪些是困难的。
其次,容易的事应该是具备了充分条件的事。一件事情是否容易,这要看做这件事的条件是否成熟。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事情就会水到渠成。缺少必要的条件。就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例如,在没有巨型计算机之前,计算气象数据始终是困扰气象工作者的一件难事;有了巨型计算机之后,即使处理海量的气象资料,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最后,容易的事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做完的事。先做很快就可做完的事,不但可以尽快卸掉一部分负担,减轻一定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尽早获得一个好心情。那些虽然并不困难,却是很费时费力的事,由于较长时间看不到成效,容易使人产生急躁的情绪。
由于事情与事情之间,常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互相之间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些是积极的,而有些则是消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先后次序的时候,一定要先选择那些对以后各环节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去做,而把那些可能会
对以后各环节产生消极影响的事情,放到最后去做。
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去做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关键的。把最重要的事和关键的事放在前面去做。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就会发现一个事实:总是那些20%的客户带来80%的业绩,世界上80%的财富被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财富。做事也是一样,我们每天处理的事情当中,只有20%的事情才是重点问题,这20%的事情决定了80%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法则”,也叫“二八法则”。
做事高效的人懂得,他们必须要完成许多工作,但并不是每件工作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他们会集中一切资源以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坚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去做。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 舒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 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
艾维 利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个建议,这建议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艾维 利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钟就写完了6件最重要的事。
艾维 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舒瓦普又花了5分钟标明了6件事的顺序。
艾维 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你第一件事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雏 利最后说:“每天都是这样做——您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 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人们认为,艾维 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舒瓦普也常对朋友说:“艾维 利教会了我和整个团队坚持拣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的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很多人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太多不重要的事,以至于挤走了做重要事情的时间。查理斯 舒瓦普的成功在于他能按事情重要程度的次序来做事。能够先解决重要的事情,也就解决了事情的关键。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被许多无谓的小事所困扰,看着人生沉埋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之中,到头来,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个弱点:避重就轻。虽然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总会找到各种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这样做只会降低我们做事的效率。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那部分,先解决全部工作的重点,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人的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关键的。只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做那些对自己使命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才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了我们事业的发展,我们也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出一个处理事情的顺序表来。然后根据这个顺序表,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提高效率,向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