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400000071

第71章 1994年税制改革 (1)

"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及时的、成功的,对形成当前经济的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财税体制取得的成功,怎么评价都不过分。"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曾对分税制改革作出这样的评价。1994年我国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在新中国财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改革,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了稳定的渠道,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税体制框架。

"你这个财政部长真是囊中羞涩呀!"

时间推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时,中央财政陷入尴尬境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以对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搞活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企业承包制,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二是财政包干制,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改革。

国家对地方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扩大了地方权力,增加了地方财力,激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在改革初期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8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持续性的高速经济增长。1980-199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率为9.5%。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动和促进国家财力的同步增长。从1979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4%,到1993年已经下降到12.6%,大体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还要多。而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46.8%下降为1993年的31.6%,中央财政的收支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才能平衡。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已经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由于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发生过两次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钱",以维持支出的需要。以后的年度中,又宣布不仅"借款"不归还了,还要把这一块财力打进基数,即成为固定的(年年重复的)体制调整措施。到1980年代中期,中央在无奈之下推出"能源交通基金",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10%(整体约100多亿),来补充中央财政的不足。1989更加捉襟见肘,又出台了"预算调节基金",同样的口径增收5%。而且当时每年财政会议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出台一些收费措施。当时担任财政部部长的王丙乾说,"我现在穷得只剩下背心和裤衩了";1992年,在他之后任财政部长的刘仲藜则说,"我连背心都没有,只剩下裤衩了"。1993年,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朱镕基对刘仲藜说:"你这个财政部长真是囊中羞涩呀!"

1992年的情况尤为严峻,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元,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元,地方收入250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000亿元,赤字1000亿元。而此时,分管银行的朱镕基副总理严正宣布,财政再困难也不能到银行透支。刘仲藜曾回忆说,他三次找朱镕基副总理,希望他批条子向银行借钱,朱镕基不允许。当时连某些中央机关都已经到了不借钱,工资发不出去的境地。

1993年,是分税制改革前夜。上半年的一些指标发出警示,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全线吃紧:整个财政收入一季度比1992年同期下降2.2%,按可比口径也仅仅持平;工商税收1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12%,去掉出口退税10%,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4%。而199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4%,比1992年12.8%高出不少。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比例严重失衡,全国生产增长速度很高,而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十分紧张。

税收增幅小,开支却大幅增长。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在急呼缺钱:粮食收购财政亏损性补贴资金不到位;重点建设资金不到位,很多重点建设卡着脖子,如铁路、港口、民航等。按照往年的进度,重点建设资金上半年至少要拨付全年的40%,而1993上半年为19.5%,差了将近一半;重点生产企业和重点出口企业缺乏流动资金。而此时,需要由中央财政收入中支出的硬支出,一分也不能少,没有地方能挤出钱来。

财政紧张到这种状况,引起朱镕基副总理的高度重视。他采纳经济学家董辅礽等人的提议,决定"分灶吃饭",中央与每一个省份磋商分税种类和比例,实行分税制。

1993年7月23日,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召开,朱镕基副总理来到会场,对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说:"在现行体制下,中央财政十分困难,现在不改革,中央财政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到不了2000年(中央财政)就会垮台!"他强调:"目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40%,但中央支出却占50%多,收支明显有差额,中央只好大量发债,不然维持不下去。去年,内外债务,向银行借款900多亿元,今年预计1000多亿元,中央背着大量的债务,而且越背越重,中央财政困难,而且是加剧的趋势。一般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都在60%以上。而中央支出一般占40%,地方占60%。但是我们正好相反,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这种状况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必须调整过来。"

朱镕基在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分税制的想法。一个多月后,分税制改革的第一个方案出台。

1994年1月1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艰难时世中诞生。

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

为什么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为什么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税收体制造成的结果,税收已被"包"死了,中央没有增量。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1952年、1969-1970年在全国实行统收统支体制。其余年份则实行小有改动的分类分成或总额分成。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则开始实行"包干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承包制一脉相承:"承包"是那时的改革主调。

行政性分权的"财政包干",其要点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六种不同形式(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另外还有五五分成的分税制试点。这种状况,被形象地比喻为"一省一率"的财政体制。

财政包干制在改革开放前期发挥了在传统体制上打开渐进改革突破口,为后续许多方面改革提供操作空间的作用,同时扩大了地方政府财权,调动了地方政府理财和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在"多劳多得"的刺激下,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但另一方面,包干制与"条块分割"地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企业的旧体制相结合所造成的弊端也在日益显露。它相当程度上导致重复建设、结构失调、地区封锁、资源配置扭曲等问题。

所谓承包是"包盈不包亏",即使包上来的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物价一涨财政就又缺了一块,这些都造成了税收来源困难。同时,地方承包了以后,就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于是就出现了"藏富于企业"、"藏富于地方"的现象,给企业减免产品税,造成"不增长",然后通过非财政途径的摊派,收取费用。最后生产迅速发展,而间接税(产品税)收不上来。如此,中央收入被"包"死了,"包"到了中央财政困难的窘境。而地方的日子相对于中央财政要好过得多。

这一机制同时还刺激了生产流通的地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当年"羊毛大战"、"棉花大战"、"桑蚕大战"等此起彼伏,大有诸侯经济之势,包干制的"效应"不容忽视。

在地方各种形式的财政大包干中,关于收支基数、上缴或补贴数额都是通过中央与地方一对一的谈判达成的,缺乏透明度,交易成本相当高。这种"讨价还价"式的谈判以各种方式不断延续,而每年年中和年终的财政工作会议,使讨价还价达到高潮。

鉴于包干制的种种弊端,早在1980年代,中央就曾有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的意向。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通过的报告,提到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提出相关设想,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没有要求实施分税制的动因,也不具备实施分税制所要求的市场经济财税体制,计划经济下是无法搞分税制的,所以遭到了几个省的强烈反对,因为这直接触及了地方的利益,因此这次尝试没有成功。

199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八五"期间,有计划地实施分税制。鉴于当时的状况还要不断完善财政包干制,同年,财政部提出了"分税包干"的体制方案。

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分税制再次被提出。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针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要逐步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同年,中央选择辽宁等9个省、市、区进行分税制试点。

邓小平、陈云始终关心分税制改革,支持中央适当集中财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先后多次分片主持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的书记、省长座谈会,宣讲政策,听取意见,消除误会。

项怀诚回忆说,1993年5月,中央成立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是5月30日,江泽民同志到小组作了关于十条意见的报告。江泽民同志讲了十个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最后形成,就是这十个问题,其中只有一点调整。

江泽民在讲话中说:"实行分税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的收支比例,目的是理顺经济关系,使经济活动规范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符合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也考虑了中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中央要考虑地方的困难,地方要树立全局观念,全局照顾局部,局部服从全局。"

同类推荐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2007年是杨尚昆同志百年诞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为此几次来向我了解杨尚昆的一些情况。之后,应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办公室之邀,陆续将杨尚昆同志在撰写回忆录期间有关回忆录第二册的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在《百年潮》和《中共党史资料》杂志上陆续发表,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2008年秋,在杨尚昆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又以一篇拙文《怀念杨尚昆》回顾了他光辉的一生,缅怀伟人,激励自己。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稿汇编成《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出版。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出版社的要求,特将经杨尚昆生前审定、以杨尚昆名义公开发表的《高饶事件》一并放入《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 跟奥巴马学从政

    跟奥巴马学从政

    为官从政,细细说来,无非还是关乎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这些道理,比起平凡人来说,更具有影响力和社会普及性。当然,在做人处事上,也就自然要比平凡人的要求和准则来得严格和高标准。奥巴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所有从政人员,以及我们普通的社会群众学习和借鉴。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老康三十而立,带着老婆,拖着儿子;没有存款,没有房子;读的是烂学校、破专业,一无所长;毕业后混了多年,稀里糊涂,不幸下岗;因为混得差,朋友都断了联系;举目望去,走投无路;看见老婆就内疚,丈母娘面前更是抬不起头;一家三口,低声下气,长期在丈母娘家“蜗居”……有一天……
  • 金银岛(青少版名著)

    金银岛(青少版名著)

    故事的主人吉姆是一个十岁大的小男孩,吉姆的父母在黑山海湾旁经营一家旅馆名为“本葆”。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位脸上带着刀疤、身材高大结实、非常引人注目的客人,原来他就是比尔船长。吉姆非常喜欢听比尔船长讲故事,那些听起来挺吓人的经历,像是罪犯被处以绞刑、海盗双手被绑而且蒙眼走跳板、突如其来的海上大风暴、遍地骨骸的西班牙海盗巢穴等,每次都让吉姆又爱又怕,也让宁静的小镇增添了不少新鲜刺激的话题。没多久,比尔船长因为饮酒过量加上受到惊吓而死在旅馆中,吉姆无意间发现比尔身上带着的一张藏宝图,那是海盗弗林特船长所遗留下的,于是吉姆和一群人的金银岛寻宝的故事就此展开。
  • 学会宽容、懂得珍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宽容、懂得珍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被执念遮住眼的人,生命的路会越走越阴霾。正如卡耐基所说:对于聪明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的生命开始。因为,聪明的人,懂得宽容。宽容,为你打开爱的大门,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是快乐和健康的源泉之一。一边漫步人生之旅,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体会生活,捕捉感动你也感动他人的一点一滴,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剩女穿越:贤夫拐回家

    剩女穿越:贤夫拐回家

    一朝穿越,从28岁的剩女华丽转身变成十四岁相府千金。众人皆知这千金的脾气骄纵跋扈,另奉旨迎娶她的王爷十分头痛。月黑风高圆月当头时,他与她在院中相遇,谎称侍卫,却发现这位千金小姐并非外人所说那般,却是可爱聪慧别有一番风情。两心渐渐贴近之时,得知他要夺皇位成帝王,那娇小柔弱的她,百般谋划祝他成就大业。当他登基之时,女子亦然选着了冷宫。傲慢不屑对当今皇上冷嘲热讽道:“你如今也是这一朝天子,后宫佳丽三千人。你又何必为难我这一个不合后宫的人……”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本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刘义庆。全书主要记载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丰富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魏晋清谈”的风貌。本书行文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也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误惹豪门:亿万首席专属恋人

    误惹豪门:亿万首席专属恋人

    潜规则也是有技巧的!看女主在娱乐圈如何风生水起,她遵从梦想进入娱乐圈,从娱乐圈处处受压制的新人,顺带勾走多金成熟的冰块大叔的心!,啧,居然有人说她是潜规则上位!潜就潜吧,一跃成为登上舞台的奥斯卡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