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9100000052

第52章 火爆的畸形产生(6)

赵长天的儿子赵延初中时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真正的市重点中学,赵延父母当年都是这所中学的优等生,可儿子在初三之前成绩从没有好过倒数第十名。到了初三,赵延开始知道用功了,每天做作业至半夜以后,成绩明显上升,“中考”时仅差一分不能直升本校高中。照父亲赵天长的身份,再出些并不多的钱进个重点高中应该不成问题,在上海这个高考录取率最高的城市,进了重点高中再想上大学绝对不成问题。然而问题到了赵氏父子手里,却成了另一种情况:

“爸,我以后不想考大学了,所以……”

“所以连高中也不想上了?”

“嗯,你同意吗?”

赵延把难题踢到了父亲这边。如果换了另一位父亲听到这样的话,即使不怒发冲冠,也会拔拳相揍了。但赵长天没有,他沉思稍许后,认真地回答了儿子:“我尊重你自己的选择。”

儿子当时非常吃惊,但很快又自信地朝父亲感激地点点头。知父莫如子,老爸是个明白人,

赵延正是对这一点心中有数,才敢向父亲“口出胡言”。

“什么,侬哪能连儿子不想上大学都让着他呀?”像全中国普天下的百姓一样,赵延本人决定不上大学倒没有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反响,而他父亲、身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赵长天,却在那一阵子受到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强烈反对和谴责。“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一点希望,大学还是要考的,何况现在都到21世纪了,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没有了进入新世纪的入门券,你当家长的不对孩子负责还有谁对他负责?千万别顺着孩子……”

赵长天当时的压力真不小,而他竟然顶住了。

“我就是不高兴读高中。上初中都要每天学习做题到深夜12点以后,到了高中怎么办?还不天天不睡觉?所以我不愿读这样的书。”儿子赵延说。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你愿意考大学,我们作为父母当然支持,但你没有这个愿望,觉得自己不愿意受高中三年的做题之苦,那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儿子当时16岁了,我觉得他自己应该有选择的能力和权利了。”赵长天说。

这对父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儿子在没有上大学后出现的变化,用父亲的话说是:“我特别特别的开心”,不用像其他家长那样整天为孩子的作业和成绩紧张与忙碌;不用像其他家长一次又一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接受“战争动员”;更不用像其他家长面对儿子高考可能的成功或失败犯心脏病。让赵长天最开心的还有儿子后来不仅改掉了许多毛病,比如由仅仅爱好武侠小说,拓展到在中专学校里能当语文课代表了;学习成绩从后10名上升到了前10名;怯生人的口吃也没有了,并且当上了文学社的“头儿”;所学的海关专业使他在毕业后参加工作很顺利,两年多来的工作实践中他同样表现得心情愉快和积极努力。

“你对爸爸的最大要求是什么?”

“当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在我身边。”

在一次电台做节目时,儿子这样回答主持人,赵长天听后“特别特别开心”。为此赵长天对现在的考大学风有了自己一番鸿论:“现在重视考大学相比‘文革’时的白卷英雄是一种进步,想念书再往前走一步,允许和尊重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谁都不会受歧视。”

允许和尊重个人选择--这话对今天的中国千千万万家长们来说,是不是太重要了?是不是太值得学生及老师从观念上补上这一课?

人类的文明进步表现在什么地方?科学与知识当然是一类重要的明显标志,但就个人而言,是不是体现在自己的权利和理念真正被社会、被他人所尊重更为重要?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家长及老师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子女与学生的:考不上大学你就是猪狗都不如!你是世界上最笨最笨的人,以后考不上大学你只能去扫大街!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话。于是孩子们从进入小学门的第一天起,在家长和老师们的这般灌输下,从小就知道了不上大学就意味着自己是“笨得不如猪狗”,以后就只能去“扫大街”。他们因此自觉自愿地成为考试机器,自觉自愿地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应当被人尊重的选择人生命运的权利。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学生,在我们多数家庭里成长着的孩子。

“文革”10年使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无数人成为了“被耽误的一代”,这是人人都痛恨的政治灾难所致,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也是极少见的,它多少带有“不可抗拒性”。然而今天的高考指挥棒的挥动是不是又导致了另一种残酷,迫使我们的孩子正在成为“被剥夺选择个人权利的一代”?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谁又能不承认这个结论?

普遍的情形是孩子们已经麻木了,即便他们隐隐约约知道些自己的这种权利,但看在父母含辛茹苦的份上也不想开口了。不是没有孩子站出来像赵延那样面对可以理解他的父亲表明心迹,只是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太少了,赵延敢说是因为他的父亲理解他,并尊重和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如果换一个父亲或母亲,赵延的结局可能就不是现在这般很开心的现实。

我在某学校采访时,得知那里前年有个落榜生因为不愿再考大学了,父亲在他回家后先是狠狠地揍了他一顿,然后告诉儿子:不考大学可以,你要是留在家里,你就去死,要不你就给我滚得远远的。

儿子欲哭无泪,用什么话恳求父亲尊重他想做一名摄影师的选择都没有用,最后儿子只好关上门割腕自尽……

“我们学校这10年中已经出现多起不考大学而被家长逼死或逼走的事件,弄得我们老师压力都特别大。你想,如果不帮助孩子考上大学,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当老师的不也成了间接杀手吗?”这个学校的一位老师黑着脸对我说。

在采访这类“高考报告”时,我的感觉总是最痛苦的。

其实人人都知道这个理:社会是由各种人组成的,大学生或者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塔尖,没有塔底、塔座,也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高塔。

问题是“知本”时代和文凭社会逼得人人都忘却了这些理,通常的劳动者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只有在每年的“五一节”那一天才有人出来喊几句,剩余的364天里我们听到和见到的全都是“知本”与网络名词,以及由“知本”和网络名词构成的一夜之间便可富甲天下的美梦和花环。

“知本”和网络肯定是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但需要指出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学的门还很有限,即使按照国家制定的在10年之后我们的大学入学率将从现在的9%左右上升到15%左右,仍有85%左右的适龄青年不能跨进大学“龙门”,过度地强调人人考大学显然只能让更多人在有限的“龙门”前殉葬而死。我们发现即使像美国这样的教育大国,不选择上大学的人仍占多数。我们现在不是很多人疯狂地想做“比尔·盖茨二世”吗?不知有谁想起过比尔·盖茨这位电脑天才也是半途放弃大学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想上大学肯定没有错,但理智地选择个人成才的人生之路必然收益更可观,并且绝对没有错。

新世纪开端之际,我们应该在国人中大力提倡一件事:让孩子们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知本”和网络很重要,但通过做考试机器所获得的一张文凭,并不能真正进入“知本”阶层和网络世界。

新世纪里,也许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比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意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更符合文明进程的内涵,也更体现个性创造的特征。

考上了大学又怎样?

“考上了大学当然好。”这同样是个不用质疑的回答。

但值得我们置疑的是中国人现在对“考上了大学当然好”的“好”字中,有多少是可以使一个人能在今后漫长的人生奋斗中体现出自身的实际价值?在我们民族与当今世界列强抗衡时凸现自己的能力、体现民族精神的意志?

考上大学当然好,好在有张找工作的文凭;好在能于社会的生存空间里被人承认自己是个知识分子;考上大学好在有饭吃,好在有前途。

中国人自古讲究实惠,前些年很多人不上高中考中专,因为中专毕业后能直接找到工作,而高中毕业如考不上大学等于没上。大学专科生毕业不包分配随之出现,人们开始直奔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考试,近3年间研究生考试热火朝天,人数年年几十万几十万地往上翻。

终于这一天又到来了:考上大学后仍然没有用!

有人说现行的大学是个最大的人生误区,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其实可谓一针见血。现今的大学两类专业最吸引人,第一类是热门专业,比如金融、外语、贸易、法律、经济管理等,它让本来都很优秀的学子们拼命往这些专业挤,直到挤得这些专业爆满得不能再爆满--大学门不仅没有对此加以限制,相反极力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名额,几年过去了,当学子们满怀喜悦拿着这些专业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文凭走出校门时发现,这个世界本不该让他选择他所学的专业。看一看前几年满大街开设的会计学校,害得多少女同胞一夜之间全变成了理财的会计大师,天下哪有那么多公司和单位呀?最后只好回家当“财务大臣”。现在的大学办学现象跟前几年的会计班大战十分相近。学校才不管你以后是律师多了,还是银行家多了,他们现在想的是办热门专业可以每扩招一名学生多收几万块钱!第二类是冷门专业,所谓冷门专业,就是在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那些现在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用处的科目还留在学校里。有人问为什么不早把这些没用的专业从现在的大学里扔出去?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因为谁都知道该扔,但谁都不去真正动手,局外人不知道,这没用的专业恰恰能满足那些想上大学又成绩考得不行,或者根本没有考上但又对大学痴迷的人以及他们的家长。这一部分人以偏远山区和家庭贫困的孩子居多,当然还有些纯粹是有钱而没智商的家庭子女;后者干脆用钱买个上大学的机会,前者常常因为本地学校基础差,家庭又交不起高昂的学费,所以他们选择了谁都不愿意去的那些专业。他们虽然进了大学,但从他们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他们的好运从此结束。4年苦读的自豪的大学生,4年后拿到的那张文凭等于一份过时的黄历。苦苦的恳求,苦苦的寻觅,没人愿意接收。这样的大学生永远找不到自己对口的工作,只能落入“高级盲流”队伍中,其命运多数很凄惨。对这些人而言,考上大学不仅没用,甚至简直就是一生的灾难。

某年7月的高考炎热日子里,有人在北京圆明园的一个水塘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后来经验证,是具男尸,年龄在26岁左右。死者的身份不明,最后在他的衣服里找到了一封遗书,才知道他曾是“清华园”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他的死并不复杂,虽然是自杀,又是与学校早已无关的无业游民,但他的遗书却发人深思:

……我曾经是一个令家乡几万人骄傲的“状元”!父母为了让我上大学,几乎倾出家中的全部,我也努力了,起先报考本科专业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等我四年苦学毕业后,想尽快找份工作以报父母当年送我上大学之恩,可我失望了,每次招聘会上我从来不敢拿出自己学的专业文凭去应聘。我也回过老家,试图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寻找我的专业,可老家的人告诉我:早在十几年前土地都包产到户了,谁还用农业机械?后来我发誓再努力考个研究生,不是都说研究生好找工作嘛?于是我边打工边复习,过着整整两年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功夫不负我这个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圆明园边的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学府,我从此以为这一生永不再过那种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我这回又错了,当我几年后壮志满怀地拿着硕士文凭去参加应聘时,人家一看我的专业,不屑一顾地朝我讥讽道:你这个硕士呀,还不如一个工商中专,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谁还搞什么农业机械化?那是毛主席“农业学大寨”时的热门专业,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上不用农机,只用鼠标。是啊,现在是“鼠标”称王的时代,我这个农机硕士活在这世上不是多余吗?我别无选择,如果当年高三时我不考大学,也许今天我还是南方打工仔中的一员,每年能自豪地到年关的时候给家中的老父母寄回些钱去,然而现在我除了手中的一张硕士文凭外,一无所有。我不可能回到中学时代的选择了,读了大学的人只能往前走,可我的前面是什么呢?我看不见,只看得见这圆明园湖水中的那片天与月……

像这位硕士大学生的无奈选择,每年我们在京城可以听说好几起,现在滞留在北京的大学本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据说有五六万以上,他们无正当职业,无固定收入,无稳定家居,属于他们的只有手中的一张大学文凭……

同类推荐
  • 秋天的颂辞

    秋天的颂辞

    朔州,东望北岳,西邻黄河,北抵塞外,南扼三关。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雄阔与悲壮,丰富与神奇,浑然一体。凝结塑造出独特的史前文明文化、边塞军事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商旅边贸文化、佛教古建文化和绚丽的塞上风光。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谈人生时能够冷静地剖视人生,直抵人的内心,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指引归家的路途,读来让人顿悟人生的哲理。张中行谈人生的散文还如晨曦般带着希望,把温暖和煦的阳光洒遍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
  •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我们认为一个对于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应该可以有一种态度,一种不必客气的态度。谁都想好好的活着的,这是人情。怎么样才算活得好好的呢?那就各人各说了。我们几个人之间有了下列相当的了解,于是说到“吾庐。”一是自爱,我们站在爱人的立场上,有爱自己的理由。二是和平,至少要在我们之间,这不是一个梦。三是前进,惟前进才有生命,要扩展生命,惟有更前进。四是闲话,“勤靡余暇心有常闲”之谓。在此,我们将不为一切所吞没……
  • 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怎样的一生才不后悔?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在心底叩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了解社会,更需认识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标准答案永远只存于自己心中。涉江而过,芙蓉千朵。生命厚重漫长,却又似浮光掠影。在缤纷迷离的光影交错中,你望见自己的倒影了吗?打开《新语文课外读本:你不必完美》,看看那些名家们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生命、思索自我与人生吧。
热门推荐
  • 鬼眼狂妃太惹火

    鬼眼狂妃太惹火

    ◇传闻三◇火府嫡女二小姐要大婚了!,也决不能让别人得到!莫名暴毙!火如歌:天启国开国将军府嫡女二小姐,传闻缠身,一夜之间暴毙身亡,就算毁了◇传闻一◇火府嫡女二小姐大病初愈后性情大变,外界传言:忧伤过度!火如歌:U国国安部特殊情报局SMP特殊事件调查组组长一枚,她想要的,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即便自己得不到,好像……借尸还魂!◇传闻二◇火府嫡女二小姐暴力天生!人见人怕!鬼见鬼嫌!当现代顽劣女天师穿越到天启国开国将军府嫡女二小姐身上,天启国开国将军府嫡女二小姐,一度萎靡不振的京城绯闻再度崛起!
  • 拯救记忆

    拯救记忆

    怎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著名教育专家林格继《自主学习——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出版获得强烈反响后,推出这本姊妹书。本书由程鸿勋等20位专家联袂推荐,解析记忆的历史与本质,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旨在让孩子告别死记硬背。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蒋红妙

    蒋红妙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上仙独爱魔女

    上仙独爱魔女

    他是高高在上的仙。她是被人类所畏惧的魔。灌愁海本为断念无奈却成初见。只有卑鄙的仙界,动尽所有人力,设下重重陷阱,引导他人堕入。他为她断念,以为可以挽留一切,但,最后的那一句你是谁,让她失去所有,毅然决然举起旎璃剑,一抹鲜红如同初雨后绽放的玫瑰花朵,妖艳异常,她自己便是那花蕊。似乎所有的的事情都在那个陷阱划上了句号。钟璃坠从天真活泼到冷酷无情。凤朝歌为其受伤数次亦无怨无悔。祁亦始终守护在其身边。昔日的情早就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有爱亦有恨,他爱她,他恨他。百草全倾所有,他背叛,她亦背叛,可是最后他身边却没有自己一丝的位置,她恨,她恨她。三世纠缠,或福?或祸?
  • 娘子,相公hold不住

    娘子,相公hold不住

    “老师,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如果睡在了一起,会怀孕吗?”一个五六岁左右,粉嫩可爱的,扎着两个羊角小辫的女孩子,胖乎乎的小手高高的举起来,软软嫩嫩的声音问道。嘴角抽了抽,扯开一抹僵硬的笑容来:“这个……有可能……”汗死,这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问的问题吗?夏虫虫无语。女孩若有所思的坐下,半晌,又举起手来,再次问道:“如果是夏虫虫老师和林老师睡觉的话,会怀孕吗?”“噗。”夏虫虫差……
  • 傲世狂妃:狠帝绝爱

    傲世狂妃:狠帝绝爱

    “阿璟,只要你说一句,天涯海角,我跟你走!”“阿璟,你可不可以嫁给我?”这辈子,他最想要的就是将她扑到,让她为自己生儿育女。可惜她太厉害,他吃到了也没能咽下去……后来,儿子大了,他的阿璟却在北边逍遥的跟着小三过日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次,他绝对要将她扑到!“阿璟,轻点,相公受不住!”“嘁,你就这般无用?”“不是,阿璟,”他连忙拉住她,“来,相公一定会好好伺候阿璟的!”……
  •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人生关键问题的智慧点拨》将帮助你把握和衡量你的人生中将要发生的重大问题。本书择取了人生中普遍出现的100个问题,对其进行充满哲理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例子,借以和读者分享,并启发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挑战困局,争取成功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