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600000008

第8章 谈"上园派"古远清 (2)

正如蒋登科所说:"吕进的新诗文体理论吸纳古今中外的诗歌文体理论成果,摒弃过去流行的单一的外部研究,而注重对新诗文体的内部规律的探索,注重理论上的正面建构。他不像西方的理论那样,主要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诗歌文体,而是以构成诗歌文体的诸要素为中心,将诗歌置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中来考察,涉及诗与散文、诗与时代、诗与表现、诗与诗人等重大课题,探讨它们之间的独特关系。对新诗文体的研究,吕进首先确定的是诗的文体本质与文体位置,他从诗与绘画、音乐等相关艺术门类的比较之中探讨诗的本质,更从诗与非诗文学体裁的比较中探讨诗歌文体的本质。对后者,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视点特征,二是语言方式。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考察,使他获得了对诗歌文体的全新认识,确立了他的新诗文体学体系的理论基点。",从诗本体的角度,以中外诗歌,特别是现代汉语诗歌为对象,将诗的内部研究与外围研究结合、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在某些方面比他的老师有所超越。

在吕进主编的书中,最具理论价值的是《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此课题从基本具备客观性后的新诗的发展历史、新诗里的中外关系、新诗的诗体重建和新诗的传播四个角度,阐明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的众多理论问题。比如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新诗积累了哪些艺术经验,对这些经验如何给予理论的总结与升华;当下的新诗又该怎样转型,新诗的进一步转型又会给文化转型带来什么?这些问题,都进入了该课题的学术视野。

吕进不仅是诗论家,而且是一位诗歌教育家。他和当地前辈诗人于1986年6月一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中国新诗研究所,成为我国诗歌研究的重镇,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出版和主编了不少著作,并主办有《中外诗歌研究》季刊和《中国新诗年鉴(1993-1997)》,还培养了江弱水、王珂、王毅、蒋登科、毛翰等不少新诗研究人才,在从事华文诗学交流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强调实事求是的朱先树

朱先树(1940-),四川富顺县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为《诗刊》编辑室主任和编委。著有《追寻诗人的脚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诗的基础理论与技巧》(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诗的流派、创作和发展》(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80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年度概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另主编《假如你想做个诗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诗歌美学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自"朦胧诗"论争的帷幕徐徐拉下的时候,朱先树便以自己既不同于"传统派",也有别于"崛起派"的观点找到了一条新路。《实事求是地评价青年诗人的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观》以及为吕进编的《上园谈诗》写的代卷前语《关于诗的传统与现代追求问题》,就是他的代表作。他既不趋时,以否定传统为新奇;也不抱残守缺,主张新诗一定要在变革中求生存,超越传统中求发展。在他看来,"诗是现代的,它面向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绪,在艺术上创造出适合中国读者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宽容一切艺术的追求,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各种艺术存在,促进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这些区别于论坛上左邻右舍的观点,使他确立了自己的理论位置。

"上园派"的理论家们追求的是一种既不趋时,也不以"深刻的片面"为荣的哗众取宠的文风。朱先树的文章体现了这一特点。像阐述"关于诗的传统与传统的诗"、"关于诗的现代追求"、"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等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他不靠新名词、新术语唬人,而完全靠细致的说理和剖析去说服读者,使论文无论是在观点主张还是艺术分析上,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由于西方各种批评方法的引进和介绍,在我国文坛上长期流行的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受到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乘机完全否定这种批评方法,并将其和庸俗社会学等同起来,或将其视作"锈迹斑斑的武器"。对此,朱先树不为他人的蔑视而放弃能正确揭示诗歌本质的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朱先树仍像过去那样强调诗与现实的关系,但没有把诗与现实关系简单化,认为诗只能对现实作直观反映,而不能作能动反映、变形反映。他认为,"诗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它还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几乎是完全属于诗人的内心独白,那些可以看作是个人心曲的唱给自己的歌",也应该在诗歌创作中占一席地位。因为诗毕竟不是简单的生活反映,而是"生活在诗人心壁的回音"。

另一方面,朱先树反对逃避现实世界,"回到参禅诗的顿悟",追求完全没有功利目的的"纯诗"。他为传统诗辩护,但没有由此认为白描和直抒是唯一的艺术方法。他使用社会-历史这一批评方法,不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穷尽新诗的奥妙,可以取代其他批评角度,可以囊括心理学方法、符号学方法、生态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为了弥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不足,他在努力将社会学批评改造成审美的社会学批评。他评价部分青年诗人的创作,就不仅重视创作思想倾向--"我不相信"的主题辨析,而且分析了青年诗人创作的艺术追求,诸如"意境"和"意象群"问题、"抒情"与"思辨"问题、诗的形象运用和"变形"问题等等。由他主编的《中国当代抒情短诗赏析》及《中国当代哲理诗赏析》,进一步说明他是十分重视艺术阐释和形式美分析的。

朱先树虽有理论追求,但比起叶橹来,他的诗美感受力还不够敏锐;比起阿红、杨光治来,略输文采。但他是"上园派"的组织者,其长处在于作宏观透视,他的年度诗评从1980年坚持到1990年,后再没有出现接棒者。他做的这项工作,相当于断代诗史的撰写,有开拓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问题论争以来,负责《诗刊》评论工作的朱先树,一直处在各种浪潮和漩涡的中心。他参加了许多重要会议,亲历了一些事件,写过不少创作现象的研究和述评文章,在诗论界代表了一种声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他生了一场大病,再加上诗坛也不像过去那么喧嚣,故他对诗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所减弱。即使这样,他在这一时期写的《论新时期主潮诗歌》,仍有相当的理论自觉和深度,对他过去的诗评是一种超越。

杨光治:"热潮诗"的鼓吹者

杨光治(1938-),生于广东花县。1965年毕业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1982年调入花城出版社,先后任诗歌编辑室主任、副社长和编审。著有《野诗谈趣》(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诗艺·诗美·诗魂》(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引你入诗坛》(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从席慕蓉、汪国真到洛湃--论热潮诗及其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另有《情趣诗话》、《唐宋词今译》、《绝妙好词》、《温馨的爱--席慕蓉抒情诗赏析》等。

杨光治的第一本诗评集《诗艺·诗美·诗魂》,有不少篇章是为热爱诗歌、希望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青年作者而写,但也有不少文章是他面对诗坛论争旗帜鲜明、尖锐泼辣的发言。

杨光治除了评论诗歌现象、诗人风格外,还对诗的本质、基本创作规律、发展动向及诗的欣赏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古典诗词的普及也作了许多努力,其系列文章《新诗的十年回顾与展望》,获得诗界广泛注意,并在《文学报》引起争鸣。

对于诗歌创作,杨光治向来坚持吸收传统而不泥古,学习"舶来"而不照搬的方针,主张以"我心"、"此时"、"此地"为立足点,"诗为当代中国人而作"。在《平静之后的思考》中,认为躺在传统上睡大觉固然没有出息,而把传统放一把火烧光则是败家子。他反对"任何诗歌都属于一定的阶级"的无"我"之论,同时反对"不屑于作时代精神号筒,也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的唯"我"之论;他反对朦胧到"都是西天玄妙语,凡夫俗子岂能通"的贵族化倾向,但不等于他赞成用大白话写作。

他认为鄙弃"再现"(反映生活)而崇尚"表现"(内心世界)是片面的,因为"表现"与"再现"难以区分,古代西方有过提倡"表现"的理论,我国古代也有提倡"再现"的观点。他这些论述并非没有是非感,而是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对"帮"腔"帮"诗,还在1978年,他就写过《诗园絮语》等一系列大小篇什进行针砭。后来又写了一篇长文,对1979年还在片面强调诗歌创作要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和一定政治路线的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当一些人在花样翻新地鼓吹"纯书面文化"、"非大众文化"即"食洋不化"的倾向时,他更是没吝惜过他的讥弹。无论是从总的倾向看,还是从具体文章看,他总是从诗坛实际情况出发,不曾含含糊糊、朦朦胧胧,而是态度率真、贬褒分明。

杨光治虽然也写过《〈人间词话〉"境界"说寻绎》。那样有深度的论文,但他毕竟不以从事纯理论研究著称。他的诗论面向现实,面向诗歌创作实际。他始终认为:"不管美学原则如何发展,研究方向如何更新,诗论的对象始终是诗。"杨光治:《现实·人生·诗的命运》,《星星》,1986年第12期。他这种观点有其针对性。因为在诗歌论坛上,出现了一种脱离诗人创作实际的"宏论"。这种"宏论",正在把新诗评论变为与诗人诗作、诗歌现象无关的东西。为了和这种"宏论"--尤其是那种根据外国文艺理论著作中的论点而勉强生发出来的观点划清界限,他不爱作纯理论的思辨,而喜欢让理论探讨和创作主体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同类推荐
  •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有些人似乎什么都不必做,好运气就会伴随终生。而有些人卖艺的时候必须专心卖艺,才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发有底气。这本书记录着这样一些人:一个不需要照顾,女汉子性格的白领;执着并拧巴的女推销员;死心眼的BJ男和他的十个姑娘;长得好看的拉面师傅;乐此不疲的“喜当爹”……看着他们的故事,你会想:有些好运气,还没有来找你,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来了,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一些路,再遇到属于自己的甜。
  • 天国寄情

    天国寄情

    为了我这心愿更多的传播,也为了郭冬芹永远的活在我记忆里,永远在这个世上留下她的生命痕迹,生命价值,就将忆念她的文章集束为一体,编成了这本书。我想,倘有一个人从她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那她就会和获得新生一样快慰!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关系的书,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为丛书之一,对当前文学症候作了深入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无疑,这套规模相当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丛书,不仅仅是这些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4)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祸国毒妃

    祸国毒妃

    一朝穿越,她用催眠术蛊惑人心,奈何只有那个冷面王爷不买账?王府斗智,唇枪舌战,谁敢犯我?且看21世纪资深催眠师在古代斗智斗勇,为他拿下富丽江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女同志

    女同志

    这位年轻漂亮有才华的女大学生从踏进机关的第一天开始,大学中文系毕业想留校的万丽没能留校,就陷入了一座围城。面对剧烈残酷的“进步”竞争,万丽在良心与升职、进步与反叛、正直与卑鄙之间不停地做出协调和选择,万丽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跌爬滚打,尝尽个中滋味,与男友康季平分手,几度升降,慢慢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市旧城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因为恰恰是康季平占了唯一的留校名额。进入市妇联宣传科当了一名干部。随后,一直做到区长、市属房产公司老总,小说结尾时她终于成为了副市长候选人
  • 天降蛇蛋Ⅰ:家有蛇妖宝宝

    天降蛇蛋Ⅰ:家有蛇妖宝宝

    我的名字叫碧玺,小名叫蛋儿。(因为我被捡回去的时候,是一颗蛋,所以捡了我的姐姐叫我蛋儿。)物种:一条混血蛇!呃,姑且算是蛇吧!(其实我真正出身女娲一族,不过我的女娲族血统也不纯,因为我的父王是一只稀有的万年火凰。所以我其实算是一条俊美绝伦的混血蛇宝宝!)呃,颜色嘛,碧绿色。(只包括眼睛和尾巴噢。偶的皮肤还是很雪白的。)那个腰围和身长,这个问题眼下难回答,因为还在可持续成长中……母亲:女娲族清凤娘娘。父亲:前面说过了哦,火凰族的硕果仅存的一只万年火凰。咳咳,大致情况就是这些,想知道我多么俊美可爱,宇宙无敌吗?◆◇◆◇◆◇◆◇◆◇◆◇◆◇◆◇◆◇◆◇◆◇◆◇◆【稍微正常版简介】:作为一名平凡的上班族,柴婉莹一不求长生不老,二不求一夕暴富,只希望每天能平平安安,淡淡定定的过她柴米油盐的平凡小日子。只是,这样的得过且过,舒服规律的生活,从她某个晚上下班路上,无意中捡了一枚奇怪的蛋之后,就彻底宣告结束了。**以下便是由那枚蛋所引发的混乱生活的若干证据**1、捡蛋回家第2天,位于九楼的小公寓里,莫名聚集了一群超过十种以上的不同颜色,不同长度,且都率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动物(这里特指爬行科中的软骨动物),某个被‘蛇’占‘人’巢了的可怜女人,尖叫着冲出了自己的房子。2、捡蛋回家第5天,家里的所有花花草草就开始了疯长,最明显的是一盆已经枯萎的快要死掉的兰花,居然长的满屋子都是藤藤蔓蔓,某人下班一开门,以为走进了原始森林,再度愣成木鸡!3、捡蛋回家第10天,整栋大楼里的住户们养的宠物(两栖爬行软骨类除外),见到她之后,都如同见了十世仇人,狂吠乱叫,从此某人了个最没有爱心的恶女人称号,某人暴走!4、捡蛋回家第11天……5、捡蛋回家第60天,蛋壳破了,一个长了碧绿尾巴的可爱宝宝,坐在了她的床上!
  • 碎天劫

    碎天劫

    他遭遇莫名的海难,身处陌生之地,依旧深信逻辑和理性,却遭遇着一连串无法解释的诡异事件!食人企鹅、漂浮岛、吸血蝴蝶、雷暴飓风、扭力地震,与三个女人间的感情纠缠,还有一群身穿防化服的人欲杀之而后快!这一切莫名其妙的事情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下一个死去的又是谁~!没有鬼怪,没有冤魂,但有着出其不意的恐怖和惊悚!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1987年,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 总裁不好惹

    总裁不好惹

    花絮——管家小心翼翼地说道:“杜少,未来少奶奶在君子阁。好像,忘记了今日是订婚仪式!”君子阁?全城服务最好,名气最高的鸭店?!管家的嘴角微微抽搐着:“杜少,未来少奶奶包下了一名少爷,真的很贵!”一晚上五万?这个女人失心疯了吧!他很怀疑。管家继续来报:“杜少,未来少奶奶为了那位少爷,打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女人果然是冲动善妒的动物!管家:“杜少,未来少奶奶要跟那位少爷私奔!”私奔?给他戴绿帽,她倒是不嫌丢脸,丢脸的人,是他!现在还不站出来,她真当自己不会采取行动?管家无力:“杜少,未来少奶奶还倒贴给那位少爷!”倒贴?等等,你怎么会知道?管家:“.”他杜圣衍发誓,不要再让他听到少爷这两个字!否则,他很有可能会当场掐死她!那个留恋在鸭店的女人,算是哪门子烈女,他看,是劣女没差!他要娶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正规介绍——林默默,沉默的名字,却不甘平淡的个性。她在世人面前,扮演着豪门乖乖女的角色,保守乖巧,但那却不是自己。一切的伪装,只因为,那遥不可及的伤痛。或许,她只是一个替代品。活着,也只是为了——赎罪。在黑暗的角落,她却是令人夺目的精灵,另有一个无人窥探的身份。林默默,是她,戴安娜,也是她。就算前面是龙潭虎穴,她也从不皱眉。在最痛的时候,她也从不呻吟。要她嫁给那个陌生的男人,她更不会拒绝。但是.当前面摆着她从来不敢企盼的爱情时候,她的心,却为何颤抖了?迫于跟那个狡猾的未婚夫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斗智斗勇,紧张刺激,因为她早就清楚,他的身份,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那么简单。在伪装彻底被揭开的时候,她是不是也该毫无留恋地消失在他面前,只因为,保留那最后的自尊?杜圣衍,杜氏跨国集团的总裁,总裁在他眼里,是副职,而正经事.那自然是及时行乐四字真言。不过,他却有着极强的经济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敛财算不上他的职业,只能当作兴趣。女人,他自然可以宠,却从来不爱。未婚妻,迫于家族压力,他自然可以纳入怀中,只要她可以忍受自己的到处留情,风流多情。只是,为何在抽丝剥茧,拆穿那个神秘的未婚妻身上,一层层的伪装,直到目睹那个最真实的她,他的心,居然也会疼痛?最后,她竟然放弃这一场爱情的游戏,想要从他身边逃离?他一定要她知道,惹上他,不是用一招人间消失,就可以彻底解决的!
  • 公主难嫁

    公主难嫁

    两人形同陌路的生活一段时间,当再次相逢的时候,竟被传闻中那全国驰名的败家子在新婚夜给逃婚了。有些情感一触即发。很好。接下来看公主驸马两人一起面对皇宫里的风起云涌,贵为三公主殿下,一同策马江湖。,很好。从今后本宫就是全国首富之家的当家人,丈夫什么的就让他有多远滚多远。原来他们还是有缘分的
  • 断梦惊魂

    断梦惊魂

    水波流连意朦胧,韶华擎就阑珊春,俏头微耸菡娉婷,云霞羞遮汉宫秋。芳草碧天花纷纷,香魂飘断暗袭心,流苏装扮成空梦,蝶影蕉仙醉芙蓉。小说以倪茗菡和丁永春的爱情为主线, 以与朱惠妹、刘雯等人的友情为辅线,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大学生活的多彩画卷。这幅画卷时而如同淡淡的柠檬草,甜蜜里透着辛酸的味道,使人回味,使人享受;时而如同天边的虹,转瞬即逝,却又柔美异常;时而如同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