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800000025

第25章 场域中的电视知识分子 (6)

这一方面可能由于中国学术场域本身存在着问题,例如陶东风先生也称:"有些论者担心,于、易的走红会使学界人心浮动,都想上电视,走这一条快速名利双收的捷径,从此不好好做学问,导致学界的堕落,依我看,这种担心未免可笑。当今学界确有严重的堕落现象,但不在于上电视。"而且,上电视的知识分子中也不乏一些在学术场域中已经获得丰厚符号资本的学者,例如阎崇年先生在清史界早已得到广泛认可,这与西方的情况是有区别的(西方著名学者也有上电视的行为,但是他们亮相的媒体多为公共电视,而且讨论的话题多为纯学术话题或者公共话题,这与我国的电视知识分子行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中国电视媒体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这种强大的话语权力使得"上电视"为知识分子获得了除市场和大众认可之外的其他利益和象征资本,使评价者在提出批判之前应三思而后行,而且,强烈的批判之声也可能会断绝了他们未来被电视媒体召唤的道路。

第三节 电视知识分子与学术场 (2)

对于此现象,也有研究者提出能否达到"双赢"的假设,并举出宗白华先生与他的"散步美学",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既高深,在专业领域洞开新宇,又获得了大众的喜爱,还有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笔者认为,由于有限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两个文化场域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双赢"的可能,尤其在中国学术界出现这种可能性更大些。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赢者输"应该还是常态,特别是在学术界普遍经济资本匮乏的情况下,电视知识分子又通过媒体场域"兑换"来大量的"粉丝"和财富时,只会加剧两个场域间的冲突。电视是最强势的大众传播手段,或许也是学者成名成家的捷径,只要方式得当,造就一个明星轻而易举。但它同时也是投入产出巨大的经济活动,它天然尊崇的标准是收视率,这与真正的学术标准很难相容。对学者来说,电视又是一个危险的舞台,它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不会允许自己选定的演员失宠于大众,如果你真的把学术当做自己走上荧屏的赌注,那么学术被电视异化的窘境将很难避免。

2."伊达诺瓦法则"

布尔迪厄通过考察法国作家在德国占领时期所作的抉择,总结出被称为"伊达诺瓦法则"的规律:"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作品投向大生产的市场(如随笔作家、作家记者、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等),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教会、党派和今天的新闻业和电视等合作,屈从于它们的要求或指挥。"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学术场域存在着自主性较强的子场域,例如哲学、数学等,其中的知识分子研究者所研究的话题和作品,离大规模生产场域较远,不利于转化为大众话语模式,所以,该领域的知识分子一般倾向于拒绝以电视场域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场域的影响。反之,在场域位置上靠近媒体场域的知识分子,如来自于文学、历史等场域的,就容易与媒体联合。第二个层面,也就是最关键的层面,一个文化生产者,这里我们特指知识分子,其专业资本不够"雄厚",在学术场域中处于边缘或底层地位,即学术场域"金字塔"的基座区域,与其竞争的对手众多,迫于压力,他就倾向于寻求外部势力的帮助。

从第一个层面看,电视知识分子对于学术场域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在不利于电视表达的学科场域,他们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当然,针对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学术场域对电视场开放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受众理解能力较强,接受知识范围广泛,所以,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中可以谈论一些哲学等深层次话题。但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下,电视节目涉及学术圈的领域还较为狭窄。陈丹青曾经这样说:"有英国和欧洲大陆那样的观众水准,才可能有约翰·伯格、以赛亚·伯林这样的'学者明星'。他俩要是来中央台讲,中国有几个人看?几个人懂?"不过,以发展的眼光看,电视场域对于学术场域的渗透面积,随着民众文化水平和欣赏品位的提高,呈现着逐步扩大的趋势。就目前看,中国电视媒体影响最大的学术场,主要集中在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中又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学、军事、法律、政治、经济等子场域,尤其是历史和文学。由于历史题材、名著和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勃兴,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的广泛热情,所以会有大量相关甚至不相关领域知识分子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从第二个层面看,依据布氏理论,在学术场中竞争的"失败者"和边缘人(中国的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的)自主性较弱,特别是自己的文化产品主要投向大规模生产场域的知识分子,容易与媒体产生勾连。中国的电视知识分子恰恰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如果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容易解释为什么"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第一人"会是余秋雨?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会深谙电视节目观众的心理?余秋雨(当然他进入电视场域之前并非学术场的边缘人)成为电视知识分子是"伊达诺瓦规则"的典型体现,虽然可能其本人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他曾表示:"如果'余秋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品牌的话,那这个品牌对于当事人--我来说。也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余秋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主要的学术研究,出版了《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学术著作。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他处于学术场域中,并获得了"同行的认可",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从90年代开始,他开始进行游记散文创作,这正如布氏所说的"随笔作家"。

同类推荐
  •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感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感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我的N种生活

    我的N种生活

    我崇拜痛苦和不公,生活深处的隐痛,它们唤起了我以及我的语言,让我的休闲有痛的感觉。我的隐痛是无限的,语言对于我来说是阶梯,经过攀登,我希望尽头是一扇门,打开它我就可以看到那些痛楚和不公了。这种感觉比做爱、喝酒、游荡、读书更重要,它来自语言,语言深处居住着的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灭掉自己的冲动和愿望。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幸存者

    幸存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他被埋在废墟之下长达76小时。他说他是幸运的,可以活下来,可以用写作抚慰受创的心灵,可是,那些失去健康、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人,忍受着更加巨大的伤痛,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于是,他写下了这些文字,为了这段不该忘却的记忆。用血写就的实录以命换来的 真情;献给所有地震遇难者与幸存者的宝贵记忆;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思,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秋冬进补好,来年生病少

    秋冬进补好,来年生病少

    有的人先天体质差,身体虚弱、容易生病、手脚冰凉……有的人后天保养不当,形体消瘦、容易疲劳、皮肤干燥……有的人气虚,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胸闷气喘……有的人肾虚,腰膝酸痛、容易失眠、眩晕耳鸣……不管你是多大年纪、什么身体状况,只要抓住了“秋冬”这个进补的最佳时节,简单进补,就能彻底改善当前的身体状态,来年腰不酸、腿不疼、精神好、生病少!老中医陈惊蛰纵观数千年的中华养生史,将老祖宗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朴素道理,与自己几十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融为一体,为现代家庭提供最科学、最全面、最方便的秋冬食疗进补方案。
  • 无双猛将

    无双猛将

    散打高手遭人暗算,意外穿越到了乱世三国。任你笑傲群雄,所向披靡,难逃我手中霸戟!任你阴谋诡计,奇策迭出,我自一力降十慧!我便是这天下最强的男人,便要掌握这天下最强的权势!且看霸气无双的乔玄如何谈笑间纵横天下,挥手间枯骨成山!为了生存,为了爱人,他踏上了一条铁血不归路......
  • 爹地给钱,妈咪送你

    爹地给钱,妈咪送你

    推荐层层新文,戳上面↑《无耻小妻,染指腹黑总裁》传闻她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传闻她性格诡异,阴晴不定,卑鄙无耻,爱财如命。传闻她心狠手辣,有仇必报,阉了兄长灭了继母。传闻她有个聪明可爱,机灵活泼,爱好睡觉,特长睡觉,无聊也睡觉五岁宝宝。等等男人猛的眯起眼,五岁的宝宝?该死的女人,这根本就是六年前……六年前一场由她亲生父亲和继母继兄导演的戏码,让她误上C市黑道半边天的他的车上,她拿他当了解药,事后挥挥衣袖消失无踪。六年后,她顶着毒医的称号强势回来,身边带着嗜吃嗜睡臭显摆的宝宝横扫C市,当她和他再次相遇,当他知道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时,C市的天,变了,曾经欺负她的人,怕了……天才宝贝卖娘求钱之路:爹地给钱,妈咪送你推荐层层完结文,戳上面↑《恐怖宝宝无良妈》
  • 金庸传

    金庸传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 天下贰之群英会

    天下贰之群英会

    太古时代,天地混沌,没有天地,日月,山河,生灵。万物还未成形,整个虚无一片。信仰众神的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资质和悟性。投入到了不同的门派。不同的人踏上了不同的修真之路......各部族势力纷起,纷争不休,皆想成为大荒人间界统治者。以旌雨楼为首的势力在群雄之中突颖而出。在旌雨楼首领流云焯玛的带领下,力挽狂澜、横扫六合为平定大荒创下了不朽的传奇......我们的时代,自此而始。
  • 相公你醉了

    相公你醉了

    疯狂版下雨天遇上分手,过个马路遇上穿越。大四女生田甜在毕业季遇上前途爱情两茫茫的时候穿越成新娘子了,可是这新婚相公跟那个贱人长的一模一样是几个意思!于是乎,新婚夜,叉腰举火把:“我不嫁,你们再过来我就点火烧房子!”结果,新婚相公把她告上公堂,索赔……一辈子!狗血版慈祥和蔼的大哥对女儿溺爱成瘾……相貌堂堂的小叔却总对田甜为首是瞻,自己那个才十四的小妹却偏偏对他情有独钟……添乱!小夫妻家长里短的斗,娘家人又各个是极品,田甜奔溃之际发现相公人模人样起来了,正芳心暗许呢,隔壁村买豆腐的姑娘又不消停了。靠!你一村夫也有人跟姐抢!励志版算了,男人是长腿儿的,银子才是自己的。所以决定重操父业:酿酒!可这酒馆火了,相公的仕途却郁郁不得志,看在他当初帮忙的份上,田甜大手一挥:“相公,功名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的酒馆里缺一厨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