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刘升廷,名文渊,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于安仁镇刘宅,为刘文彩之大哥。民国初年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省高等检察厅厅长。民国三十四年被选为大邑县参议会议长。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四川文史馆馆员。吴德让于1980年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是著名的史学家。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八)李李记述李氏家族故实 (1)
访问人:谢桃坊伍文
访问对象:李国孝
地点:安仁镇新区李国孝住宅
时间:2010年6月9日中午
李育滋公馆在安仁镇革新村,据说其幼子李国孝先生住在公馆附近。我们到革新村果然见到一座完好的公馆。村民说李国孝先生上午曾回来干农活,现已回到镇上新居民区。我们驱车回到镇上新区见到了李国孝先生。他身体健壮,正吃午饭。他边吃饭,边和我们谈话。李先生谈到他父亲很节俭,其公馆距镇上约三华里,遇下雨道路泥泞,李育滋为爱惜新的水胶鞋(当时半统水胶鞋价格很贵),竟赤脚走到镇上,洗了脚才穿上胶鞋。李育滋很有才干,文化较高,他担任公益协进社副社长时,负责处理日常具体事务。协进社的社长刘文彩因文化低,不善于讲话,每当处理重大事情时,李育滋和刘文彩并排坐于上座,由李育滋讲话并提出处理事件的办法,然后征求刘文彩的意见。刘文彩表示同意,说很好,就这样办。李国孝先生将其堂姐李李著的《走出川康》(黄河出版社,山东济南,2009年出版)给我们看。李李是作家,现居澳大利亚。她在书中详细记述了其父亲李光普和叔父李育滋及安仁镇李氏家族的历史。因此书现不易见到,我们征得了李国孝先生同意拍摄了部分资料,择要整理如下。
们李家的祖辈是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到四川的。最初住在洪雅县,后全家迁到大邑县安仁镇定居,在此世代务农。先辈的遗风是:为人处世,敦崇仁义,安守纯良,恢宏光绪,尊重伦常,树立修身、齐家、爱国之观念。
大邑县安仁镇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二十世纪初,它仍旧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平衡。虽然它和成都之间仅靠一条泥巴路联系着交通,但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的信息,仍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这里。不少立志上进的年青人陆续走出大邑,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求发展。父亲的堂叔李先春(我叫他幺爷爷),是我们李家第一个到成都求学的人。他毕业于成都甲等工业学堂化工科,先后在大邑、乐山、仁寿等地担任盐场场长和知县、知事等职。李先春的发展,让李氏家族看到一条新出路,一条追求上进、摆脱贫穷之路。
1910年代末,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乡间小路上走着一个身着自制粗布衣服的青年,穿草鞋的赤脚又红又肿。他就是我的父亲李光普,李家又一个外出谋求发展的青年。此时,他已是四川省高级工业专科学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寒假快完,正去成都上学。从安仁镇到成都,起早贪黑要走一整天,他无心欣赏周围优美的田园风光,只顾埋头赶路。
我的爷爷是安仁镇的普通农民,因为会些中医,在这穷乡僻壤被大家尊称为李太医,他的名字倒还被人忘了。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穷,他省吃简用、精打细算,让三个儿子从小上私塾。即使孩子们长大一点,必须参加田间劳作和打草喂猪,祖父仍要求他们劳作之余,致力于学习。所以兄弟三人练得一手好字,虽不能说满腹经纶,也可谓熟读诗书,懂得中国的传统道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受族弟李先春的影响,爷爷深知外面的世界才精彩,所以当父亲刚刚长大,即以他绵薄的财力,把父亲送到成都求学。读书期间,父亲过着清苦的生活,爷爷给他的生活费,仅够勉强糊口。
一年夏天,父亲染上疟疾,无钱医治只好回家。一路上,寒热不断折磨他,一会儿冷得全身发抖,滚倒在路边;一会儿又热得大汗淋漓、衣衫湿透。中午,在一阵寒热发作之后,他口渴难忍,几乎昏倒在路上。当他靠着路边的树干喘息时,发现钥匙串上还有一个小钱,赶快取下来换了一碗稀饭,还要了些水喝,才又勉强拖着沉重的步伐上路。半夜,他终于精疲力竭、昏昏沉沉地走回安仁镇,敲响了自己的家门。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父亲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历任大邑县实业局技士、局长。
父亲十八岁到成都读书前夕,按照旧俗由爷爷包办娶了个比他大的农村小脚姑娘,并育有二子一女:大姐李洁芳、大哥李国康、三哥李国宁。
二爸李育滋从二十四军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曾任排长、盐务查验局局长等职。1940年,因祖母的坟墓被崇州市(原崇庆县)恶霸黄鳌抄掉,父亲恳请二爸辞官回家,支撑门户。于是二爸便回到大邑县安仁镇,为李家谨守后方,并致力于为家乡的发展出力。他不爱夸夸其谈,态度严肃,善思而不苟言笑,常让人有望而生畏的感觉;他思维敏捷,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冷静而机智;他还是个非常善良的人,远近亲戚和乡邻只要有困难,他都乐於救济。安仁不少乡亲得益于他的帮助,他也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因为二爸不爱讲话,一脸严肃,我们晚辈都怕他,记得有一次我正一边跳一边唱着:"二爸,二爸,猪二爸。"抬头一看,二爸正站在我面前,吓得我目瞪口呆,满以为大祸就要临头,二爸却笑着摸摸我的头,一点也不生气。
从西康建省开始,李氏家族就分居于三地,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彼此关心、相互支持,虽然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却又同心同德,为川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家乡大邑县安仁镇。
离安仁镇七、八里地,有一所这里唯一的、办在寺院里的官学(区别于私塾的现代学校)"光相寺小学",它培养了不少学生,李家的孩子大多在这里读过书。但因为没有正规教室,孩子们都在庙宇的大殿上课,那里仍保存着一些奇形怪状的佛像,孩子们总有些害怕;而且仅仅一所小学,已经无力为安仁镇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三十年代末,李先春离家远去康定时,仍挂念着安仁孩子读书的问题,建议李家再建一所小学。果然,不久之后,就由李光普出资,李育滋主持,创建了安仁镇"春花小学"。学校由父亲的族弟李万树取名,他采用李先春的"春"和李万华的"华"(古文"华"与"花"相通)作为校名。学校建在李育滋的公馆后面,共有四间教室、两间文体用品房、一间礼堂和两间办公室,还有操场。这是安仁镇的第二所官学,也是安仁镇第一所有正规校舍的现代学校。最初只有一、二年级,后又增设三、四年级,共有学生一百多人。每天早上,学生们须在总理(孙中山)遗像前由老师教读总理遗嘱,曾在这里学习过的学生,有人至今尚能背诵些许。
虽然自己家办了小学,李育滋对"光相寺小学"仍十分关心,这所学校资金困难,没有设备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他特地从成都购回一台很好的风琴送过去,从此光相寺里就经常飘荡着孩子们欢快的歌声。
民国初年,川西平原连年干旱,很多地方常年严重缺水,河沟经常干涸,种庄稼全靠老天爷给的一点点雨水。安仁镇周围地区平时仅靠桤木河作灌溉之用,但该河水源不足,流程又长,经常缺水,故这一带有"干江坝"之称。急需灌溉时,农民们顶着炎炎烈日,或两人脚踏水车日夜不休,或一人用工具戽水昼夜不停,尚不能解决庄稼之需。当时民间常说:"有女不嫁桤木河,脑壳就象抱鸡婆。"(意思是忙得连梳头的时间都没有)。据此,刘文渊提议在崇庆县开一条河渠,引西河水灌溉缺水地区。这一提议得到乡人的热烈响应。
1931年夏,由刘文渊主持,上万乡民人手一锄,人山人海拥到崇庆县西河桃子湃开凿起水,一日即成。后来由五十一个士绅慷慨解囊集资,渠道加宽到一丈二。取名"万成堰",以纪念上万农民付出的努力。西河水被引入渠内,灌溉安仁、唐场直至新津一带十余万亩土地,从此,这里成了水网交织的产粮之乡,名符其实的天府之国。1942年,"万成堰"纪念碑在安仁镇落成,碑上镌刻着为修造堰渠慷慨捐款的五十一名乡绅的名字,李光普列第一,李育滋列第四,李章甫(李先春)列第十四(这五十一人中,只有父亲李光普在安仁镇没有田产)。2008年,纪念碑在安仁镇重新耸立,人民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永远不忘他们的贡献。
1945年,安仁镇还没有电灯,晚上到处一片漆黑,有钱人家也只能靠荧荧油灯照明。那时,刘文彩正筹办文彩中学,李育滋也参与了筹款。万事俱备时,却欠东风,刘文彩为学校没有供电设备发愁。李育滋知道后立即向康定的李先春求援,正好李先春修建的升航水电厂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就把一台乃飞厂(LifeCo)造的立轴轴流式水轮机及3相230伏25千伏安同步交流发电机不远千里运到安仁镇,电机暂放于刘湘家,交由李育滋赠给文彩中学,文彩中学也得以顺利开学。这是安仁镇开办的第一所中学,李育滋因此担任了这所中学的副董事长。这部发电机一直为文彩中学师生输送光明,直至60年代。
1947年6月30日起,成都连续发生大暴雨,暴雨迅速汇成特大洪水,给成都平原造成巨大灾难。暴雨波及川西十四个县,大邑县安仁镇亦在其中,农弯、江林、何林一带均被淹没,房舍和即将收获的谷子都泡了汤。当时一些有名的军阀屯积居奇,哄抬粮价,企图利用水灾牟利。还记得父母曾带着嘲笑的口吻说:"看来大水不赏他们的脸,把他们屯积的米冲了出来。现在不但赚不到钱,还丢了脸。"
二爸李育滋和父亲商量,兄弟俩一致决定打开自己家的粮仓放粮赈灾,无偿发给每户受灾人家两斗粮食(每斗合四十四斤),以解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李育滋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心地却很善良,他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乡亲,在安仁镇大家都尊称他"李二老爷"。
安仁镇有个叫潘德全的人,田地全无,又没有手艺,找不到活干,只有破烂低矮的茅草屋几间,老母眼瞎,其妻又是半痴呆,加上两儿一女,全家六口人,生活无着,只能吃糠咽菜,眼看一家老小一个个奄奄待毙。李育滋知道后去到潘家,说:"老潘啊,你家这么困难,为什么不来找我说一声呢,你来我家当长工,怎么样?"潘德全喜出望外、千恩万谢。李除每年给他四百斤大米和一匹土布外,每月还给他两双草鞋钱和理发费,这还是解决不了他全家的生活问题。李又建议他再租几亩地种,但潘德全既缺少农具和肥料,又没有耕牛,没有租地耕种的能力。李育滋便无偿借给他一条牛喂养和耕地,每天尽量缩短潘德全做工的时间,让他可以再租几亩地耕种,潘家老小才终于能够丰衣足食。潘德全对他感激涕零,他说:"我的运气怎么这样好,遇到李二老爷你这么好的人,要不然我一家人早就饿死了,你救了我们一家的命,我下辈子变牛变马也要来报答你的大恩大德。"说着他掉下了眼泪。
从成都来了一对姓黄的夫妻,在安仁镇开一家西医诊所。那时外地人想在安仁镇站住脚谋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几个流氓经常去他那里滋事骚扰,因为在安仁镇人生地不熟,他们只好忍气吞声。李育滋知道后,叫他哥哥的副官龚凯把流氓抓到诊所。流氓见到李二老爷与医生夫妻坐在一起,知道东窗事发,吓得跪在地上拼命求饶。李严厉地说:"安仁镇好不容易来了西医,你们居然敢来捣乱,大家以后还看不看病了?"他惩治了豪强,也震慑了其他地痞,从此,黄家夫妻俩安心在安仁镇正当行医,平安无事。
(八)李李记述李氏家族故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