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400000005

第5章 浣花文化与锦城文明 (1)

浣花文化与锦城文明

张志烈

内容提要:锦江与浣花溪在成都历史文化发展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成都物质文明的贡献。锦江的"濯锦"功能给成都带来了"锦里"、"锦城"的美名,加上便利的航运功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长期繁荣。其次是对成都精神文明的贡献。锦江、浣花溪美好的自然景观,为历史上许多墨客骚人提供了抒发情感和表现才华的良好条件,从而造就了"锦江春色"的诗意美景。而锦江、浣花溪两岸众多的人文景观,则彰显出成都高度繁荣的经济与文化。总之,锦江、浣花溪两岸历史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丰富而复杂的,这是成都文化史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锦江;浣花溪;锦城;历史文化;城市文明

提起成都,人们自然会想到它响亮的别称--锦城。说到锦城,则又必然会想到与之密切关联的锦江。假如把锦江比作一位雅艳的姑娘,那么,浣花溪、百花潭便是她的明眸笑靥,最集中地展现出那美丽的灵魂。研究成都的城市发展史,离不开研究锦江,特别是研究浣花溪一带的文物古迹。"浣花文化"几乎可以说是"锦城文明"的同义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不是人们想当然的主观比附,也不是历史行程的碰巧偶合,而在于文明发展的内在结构:物质文化的强固关联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任何一种文化的基础。从农业、手工业(如织锦、造纸)、航运交通等方面看,锦江都给历史上的成都提供了物质文明发展的条件。

四川水量最大的河是岷江,盘绕千山万壑,从岷山奔腾而下,到达川西平原。经过都江堰的疏导分流,道道清渠如扇面展开,似叶脉匀布,浸润着成都周围的农田。《华阳国志·蜀志》称李冰"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这"捡江"在成都城附近的一段就是锦江。由于二江"溉灌三郡",才使得"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宋人范成大描绘他由成都西到永康军(今都江堰市)所见景象时说:"一路江水分流,入诸渠皆雷轰雪卷,美田弥望。""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这说的是锦江上游的情况。而杜甫诗中"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则又可以看到浣花溪一带的情况。总而言之,有了包围着锦城的肥田沃土,才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成都坝子发达的农业生产。

如果说,川西平原的灌溉之利是由锦江与其他兄弟河道协同造就的话,那么,"濯锦"的功能,就得让锦江特别是浣花溪一段江流专擅其美了。前些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铜壶上,有生动的采桑图案,成都曾家包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石刻织机图,而甲骨文上的"蜀"字就是绘的蚕的形状。这一切说明,川西地区植桑养蚕以织锦的历史可以推到很古很古,经由战国到汉代,则逐渐进入鼎盛时期,故蜀汉有"锦官"之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这就是锦江、锦城、锦里的由来。左思《蜀都赋》写道:"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这说明文学家已开始对锦江边上兴盛而有特色的手工业予以歌赞了。历唐到宋,发展规模更大,见诸文学作品者更多。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在同类作品中,这要算最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张何的《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则铺写了织、濯、晒的全过程。其中写"濯锦"一层:"言濯春流,鸣环乃出,于是近深沉,傍清泚。朱颜始映,珍箧方启。其始入也,疑芳树影落涧中;少将安焉,若晴霞色照潭底。夺五云长风未散;泫百花微雨新洗。"作家以这样婉转的情思,优美的言词,瑰丽的想象来写濯锦,正说明这独具特色的手工业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锦江、锦里之名,在成都史册上显得更加鲜明耀眼了。

织锦的主要原料是蚕丝。织锦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原料的生产。于是,桑苗、蚕种、蚕箔等等的系列交易,便在锦江两岸繁荣起来了。这种以"蚕市"命名的季节性交易大会自唐代开始发展,五代寝盛。先由蚕桑、农具的买卖,扩展及药品、花卉、百货、酒食,进一步更增加了许多歌舞游乐的内容。五代时韦庄的《怨王孙》词,就写到当时蚕市的盛况:

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花裳。

日斜归去人难见,青楼远,队队行云散。不知今夜,何处深锁兰房,隔仙乡。

这一类锦里风光的镜头,活画出了浣花溪两岸游乐的热闹景象。入宋以后,蚕市还有变化,一是时间拉长,自正月到三月不断;二是地区扩展,各寺庙更番进行,循环多处;三是贸易范围更广,游乐性更强。宋人题咏蚕市之作更多,兹举苏东坡诗友仲殊和尚《望江南》词,以见一斑: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资锦水为条件的手工业,除了织锦之外,就要算造纸了。从隋代起,四川造纸业迅速发展,到唐朝,已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成都出土了许多当年造纸作坊的大石臼,其地址恰好在浣花溪畔,这绝非偶然。造纸要用大量的水,建房就得依傍锦江。上等麻纸的原材料,出产在川西平原。以锦江为航道,既便利原料的供应,又方便产品的输出。唐代中央政府的高级用纸,主要靠这里供应。在这样发达的造纸手工业基础上,女诗人薛涛才创造了有名的"薛涛笺"。此笺一出,风行全国,留香千载。历代诗人题咏不绝,成为文苑佳话。浣花笺纸、百花潭水遂与浣花溪、锦江一样,名播人口了。造纸业的兴盛,又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国内现存最早的刻板印刷品《增胜佛母陀罗尼经咒》就是在锦江岸边(今望江楼附近)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由唐到宋,四川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中心。出版业的发展,又直接促进地方文化的高涨,两宋时期四川文人辈出,著述特多。这一切又与浣花溪水相关联着。

锦江,作为航运干道而起的作用,在今天是见不到了,然而在历史上,这确是赫然在目的事实。当初李冰"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这种利用天然水道作传送带把岷山的木材运来成都的办法,后人一直沿用,直到今天仍可以说是较为科学、较为经济的办法。至于由锦江东下,沿岷江入长江以出峡,则是近代化交通工具出现以前成都与中原、江南联系的重要通道。早期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就与这条航道有关。战国时,"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万斛,浮江伐楚",走的就是这条道。后来刘邦、项羽争天下时,"萧何发蜀、汉米万船,南,给助军粮"靠的也是这条江路。三国以后,西晋灭吴时"王濬楼船下益州",还是走这条道。所以,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行至南门锦江大桥畔,费祎指着桥说:"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万里桥(今成都老南门大桥)得名的由来,也简扼地说明了锦江在成都对外联络上的巨大作用。

同类推荐
  • 西口在望

    西口在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池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夭独厚的三晋人文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热门推荐
  • 老干部工作实录

    老干部工作实录

    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挖掘利用好这一群体的丰富资源,是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老干部工作实录》全书主要积累了服务老干部的一些工作方法。
  •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 实用个人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个人文书写作大全

    普通书信第一节概述书信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最早的信件是3000多年前周公旦写给召公夷(shi)的信。信是人人必写的,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也不可能不写信,因为书信是感情联络的纽带、信息传递的桥梁。打开本书,让您的个人文书更加完美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植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植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植物是地球生态圈中的一个庞大群体,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本书根据植物本身的特点及人类认识植物的规律,囊括了植物的生活、植物的种类、植物的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详尽的资料、简洁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植物世界。读者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脚印,而且可以获得对各类植物的崭新认识。
  • 宝宝龙的极品奶爸

    宝宝龙的极品奶爸

    这是一部专业奶爸带着一帮子捣蛋鬼的生活记录。 但是…… “别以为老子好欺负,小心老子让你悔恨终生!”
  • 森罗万象

    森罗万象

    是必然?还是偶然?原本是奴隶的人类青年踏上了成为贤者之路,命运的车轮无休止的转动,最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