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将领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希望可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但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到北方。当走到镇江时,文天祥冒险逃脱,一路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公元1276年的5月,文天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不久,由于文天祥对张世杰等人专制朝政的行为极为不满,于是离开福州,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集义兵来抗击元军。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并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之士都纷纷响应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文天祥也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不料元军在江西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家人也全部失散。收容残部之后,文天祥又四处转战。第二年的夏天,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广东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文天祥便要求率军前往。由于张世杰的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天,文天祥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军大将张弘范的伏击,再次被俘。
被俘后,文天祥曾经服毒自杀,不料竟然未死。他被张弘范押往崖山,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自己的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文天祥就将自己刚刚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当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时,也不禁泪流满面。于是,他不再强逼文天祥。20多天后,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大败,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从此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并将他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此后,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朝皇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知道只要投降,自己不仅可以做高官,家人也可以团聚。然而尽管心如刀割,文天祥却不愿意因此而丧失民族气节。
公元1282年8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与北方的宰相,谁最能干?”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令,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12月8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并亲自劝降。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愿久生。”元世祖十分气恼,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刑场。他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可以问心无愧了!”说完,文天祥从容就义。
文天祥死后,有人在他的衣带中发现这样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以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与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来面对死亡,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
古往今来的人们,都难免一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将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既是文天祥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铁的精神。
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但是又忘了道义的人,虽然也可以高官厚禄,腰缠万贯,但他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敬。能坚守道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才能永垂不朽。
9.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人生有巅峰也有低谷,有顺境也有逆境,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呢?前人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发达了,就要救济别人,不发达时,就过自己的小日子。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最初出自《孟子》一书,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的品德,得志时就要让天下的人都要修养个人的品德。
而后人就把孟子的一句话给改了,把“兼善”改为“兼济”,并将“达则兼济天下”放在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前面。而这一改动,使这句话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儒道互补”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如果得志,我就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的势力同流合污。
把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合适的。因为从古到今,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如果最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也不能忘记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东晋末年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陶渊明从小就有成就事业的大志,公元393年,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陶渊明首次去当官。因为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却又出身庶族,受到了别人的轻视,于是陶渊明就辞职回家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官。后来他发现,桓玄在窥伺着东晋政权。陶渊明当然不肯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第二年的冬天,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又借机辞职回家。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东晋的大将刘裕等人联合起兵打败了桓玄,陶渊明也离家到了刘裕幕下做事。刘裕到京城建康之后,作风上也确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长期以来的腐化现象,经过他以身作则的整顿,有了很大的转变。陶渊明也曾一度对他产生过好感。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陶渊明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竟然杀害一些无辜的人,并且凭着私情,把一些该杀的人,任命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让陶渊明感到失望,他再一次辞职隐居。
公元405年,叔父陶逵介绍陶渊明去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上面来人检查,手下的人跟他说:“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他再一次辞职。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也就到此结束了。这十三年之中,他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尝试却又不断失望。最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与统治阶级决裂,不肯同流合污的决心。
既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又不肯低声下气、同流合污,那就“归去来兮”!陶渊明是很有气节的人,辞职隐居后,他亲自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还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而他的这种气节与行为,也受到了后人无限的爱戴和尊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兼济天下的大志、积极进取的态度;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进取还是退守,我们都要“善其身”,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与道德操守。
10.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古人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意思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他做事情时只考虑事情本身的是与非,不考虑事情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只考虑是否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看重成功和失败的结果;看重的是好名声能否流传后世,而不只是生命存在的一生。
这句铮铮的铁骨之言,相传出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
黄宗羲学问渊博,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更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他父亲黄尊素为万历年间的进士,因为弹劾奸臣魏忠贤而被削职,不久又被下狱,最后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进京为父亲鸣冤,并在刑部大堂之上,当众用铁锥击伤魏忠贤的死党许显纯等人。明思宗赞叹“真忠臣孤子也”,黄宗羲也因此轰动海内外。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家乡的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战争失败后,黄宗羲返乡闭门读书著述。因为他名声很大,清朝多次诏他入朝做官,他都没有接受。
黄宗羲一生著述不断,而且愈到老年愈加勤奋,年过八十之后,仍然著书不倦。黄宗羲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他所开创的“浙东史学”一直影响到近现代。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他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人,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人。黄宗羲在经济领域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他的“积累莫返之害”的论说被现代学者秦晖,概括为“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发现中国历史上赋税改革,虽然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国家财政,而且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短时间内确实有所下降,但是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而国家财政最后也得不到改善。简单地说就是不管怎么减,最后的结果都是在增加。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还提到过这一定律,并经国务院研究,于2006年彻底废除农业税,打破了这个二千多年的怪圈。黄宗羲虽然没有做过高官,也没有很多的钱,但他清贫的一生却是很有价值的。他留给后人的是大量的著作,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数学、地理、天文、历法、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
另外,相传“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这句话,出自宋元之交谢枋得的《与李养吾书》。谢枋得是南宋信州弋阳人(今上饶的弋阳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方面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另一方面他又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壮丽诗篇,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公元1256年,三十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并名列前茅。由于他在殿试的对策中,攻击了当朝的丞相与重臣,被贬为第二甲进士。他愤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
公元1258年,元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命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当时的丞相兼枢密使是奸臣贾似道,他奉行投降的政策。此时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忽必烈为了率军北撤去争夺王位,就答应了贾似道投降的条件。而元军刚撤,贾似道就诬陷各地抗元将领贪污军费,逼着他们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他在建康城(今南京)当任考官时,便以贾似道的政事为题,说“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的本质。因此,他又被贬官,并在公元1267年回到家乡。此后的八年,他隐居在弋阳的家中,闭门讲学,向弟子们宣传爱国思想,并鄙视不做好事的权贵们,双足从不踏入豪门。
公元1275年,元将伯颜率领元兵大举攻宋。在此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公元1276年的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然而孤军无援,最终失败了。不久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等人俘获。谢枋得拒绝降元,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是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此后,由于元军的追捕,谢枋得被迫隐姓埋名,弃家逃往福建。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坚贞不屈,与女儿和两个婢女一同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而南宋朝廷也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
谢枋得逃到福建后,长期流亡在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以给人算命、卖草鞋或教书为生,生活也极其贫困。他经常穿着麻衣草鞋,面向东方痛哭,借以悼念已经灭亡的故国。在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表达了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元朝统一中国后,开始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经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谢枋得,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公元1288年冬天,谢枋得被强迫北上元朝的大都。他一到大都,便开始绝食,五天之后,终于完成了为国尽节的心愿。至今,北京还保存着为纪念谢枋得而建的“谢叠山祠”。
总之,无论这句话是出自黄宗羲还是谢枋得,他们都是伟大的,他们都不愧是堂堂的男子汉、大丈夫!虽然他们生活在乱世之中,无官也无钱,但他们用行动和精神,证实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人生在世,能富贵双全,当然是很好的事情。然而富贵不是人生最终的目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是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