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讨鸳鸯做妾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凤姐之口,竟也都通情达理,句句顺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理,急转直下又不着痕迹的本领,我们在《红楼梦》里,只有在凤姐身上可以看得到,凤姐的这种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在现今这个社会里,这类“会说话”的人也很多。他们身处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但他们在说话办事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人们高兴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他们会左右逢源。说你好,能挠到痒处,能让你内心欢喜;说你错,能触及软肋,让你频频颔首。
具有“变色龙”的本领对于一个人的人际交往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应情应景地调整自己。要学会对谁都露笑脸,客客气气,热情洋溢。与人交往要有如簧之舌,会说恭维话,会说体面话。但一定要“会说话”,说话时要显得落落大方,言辞恳切,既不显得谦卑,又不露阿谀奉承之态。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注意观察他人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要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确定自己说话的方向。如果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那对他说话就应该大方、自由一点;如果对方是一个内秀的人,说话就应该文明、含蓄,这样人家才会喜欢你。
第二,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
说话还要看周边的情况,说话要能够恰当地和当时的情景融合到一起,避免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风格,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抓住对方的喜好,说别人愿意听、喜欢听的话,自然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你备受别人喜欢。
4.求神看佛,说话看人
有句俗话讲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多了,都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所以,言辞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要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讲究“求神看佛,说话看人”。
性格内向的人一般多“沉默寡言”,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易“喜形于色”。与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随兴而谈;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就要注意小心谨慎,循循善诱。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那当然,去干吧!”公西华听了,对于孔子的回答感到有些疑惑,就问孔子说:“这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为,仲由争强好胜,胆大敢为,所以要劝阻他凡事三思后而行;冉求平时做事容易容易灰心、退缩,所以给他前进的勇气,给他信心。
可见,孔子教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给学生有益的指导。
讲究说话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红楼梦》里林黛玉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的几段客气、夸奖、关心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本事。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就是已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些夸赞的话,既让老祖宗心里舒坦,又叫黛玉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又自责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应有的悲喜爱怜的情绪,表演得情真意切,淋漓尽致。
同时还要注意,听话对象的不同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民族、地域、修养、阅历、性格等诸多方面。你说同样一句话,有的人一听就懂,也有人却不知所以然。有的人不仅听明白了本意,还能听出弦外之音;你表达的同样一个意思,有人领会为褒,也有人可能领会为贬。只有会听话的人才能检验说话者的表达效果。因此,对说话者来说,要想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就要区分接受对象来表达。
如果你和一个5岁以下的孩子说话,要和他讨论糖果;
如果你和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说话,要和他讨论游戏;
如果你和一个18岁左右的学生说话,要和他讨论高考;
如果你和一个18岁左右的社会青年说话,要和他讨论时下什么是最流行的;
如果你和一个20岁以上的男青年说话,要和他探讨恋爱的技巧;
如果你和一个20岁左右的漂亮女青年说话,去和她讨论哪部电影最经典,哪里的小吃最出名;
如果你和一个24岁以上的独身女青年说话,现在有了男朋友的,担心男朋友是不可以托付终身的那种人;而没有男朋友的,为了找一个好的男朋友绞尽脑汁,所以要巧妙地避开“男人”这个敏感话题,谈谈她的事业或化妆品;
如果你和一个孩子的母亲谈话,就和她谈谈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如果你和一个儿孙满堂的老人说话,就和她谈谈她的幸福晚年。
这就是说话的技巧——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做人的艺术。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呢?
第一,要想赢得一个人认同,必须先了解一个人,只有了解了他,才能够说出他爱听的话。
第二,绝对不说讨嫌的话。先弄清人和人的关系,弄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弄清他们喜欢听什么、厌恶什么。
第三,开拓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和各种人都有话可说,才能够说出对方爱听的话。
与人交流时,要多从他人的言行举止等方面观察他的性格喜好。而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必须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只有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说出他们爱听的话,才能够真正地惹人喜爱。
5.婉言批评如春风拂面
批评人的时候,尽管动机和出发点都是为对方好,但若是方式不恰当,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效果。在批评别人时要心平气和,态度要诚恳,冷静而有耐心。而且,在批评时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对年轻人,要注意语重心长,寄予希望;对中年人,最好是旁敲侧击,点到即止;对长辈和上级,则要巧妙一些、委婉一些。下面介绍几种批评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选用:
第一,蜜糖批评法
在教育界,流传着陶行知用糖果批评学生的故事:
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看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王友更惊疑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是应该奖励你的!”王友一听校长这么说,感动得哭了:“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陶行知在批评学生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奖励,寓奖励于批评之中,这种批评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委婉批评法
在批评别人时,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有些人之所以做错事,常常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标准是什么,所以做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批评这种人时必须直接指出错误所在,别人才会明白,才会改正。当然,提出错处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尽量使用委婉的方式。
美国总统林肯发现,工作人员每天送到白宫办公室的报告都冗长复杂,而且抓不住重点。他想批评一下工作人员,让他们改进,可是他并没有直接指责他们不会写东西、能力不行,而是在谈对报告的看法时对工作人员说道:“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工作人员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下次再写报告时,就改正过来了。
第三,幽默批评法
幽默是最好的“糖果”,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批评能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既能实现批评的目的,又不至于伤了彼此的和气。
布瓦洛是法国著名诗人、美学家、文艺批评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是位名倾一时的大才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很器重才子,也虚心求学。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诗拿给布瓦洛看,想听取布瓦洛的意见。布瓦洛一看国王的诗就皱起了眉头,可是如果直接批评,国王肯定下不来台,如果说好话,又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于是他就对路易十四说道:“陛下,没有什么事是您办不到的,陛下打算写一些拙劣的诗,写出来的果然句句都是如此。”
在批评别人时,19世纪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同样幽默而又睿智。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新编了一首曲子,请罗西尼前去欣赏。罗西尼一边听一边站起来脱帽,接连做了很多次这样的动作。演奏完毕后,作曲家关切地问他:“我看阁下经常站起来脱帽,是不是我们这里太热了呀?”罗西尼一听,说道:“不是的,我这个人有个习惯,一见到熟人就站起来脱帽,刚才我从你的乐曲里遇到了好多熟人,所以就频频站起来脱帽了。”
显然,罗西尼从作曲家的曲子里听出了很多抄袭之处,但是他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用这种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发现了,作曲家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第四,以情动人批评法
请看这样两个关于批评的事例:
有一家公司,办公区内写着“禁止喧哗”。有一天,大家因为前一晚都看了一部电视剧,所以高兴地聊起了剧情。老板听见后,走到他们面前,大声地骂道:“你们不识字吗?没见这里写着‘禁止喧哗’吗?”工作人员立刻没了声音,等老板走后,有人说道:“我看他也不识字,刚才他的声音可比我们说话的声音高得多!”大家一听,都捂嘴偷笑。
有一位企业家,经过厂房时,看几个休息的工人在厂房里吸烟,而在他们旁边的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写着“禁止吸烟”。这个企业家没有批评工人,而是从包里拿出一盒烟,发给每人一支,然后说道:“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吸这支烟,我真是感激不尽。”几个工人一听,赶紧掐灭了手中的烟,还说道:“下次一定注意,再也不会在厂房内吸烟了。”
有些时候,板起脸来训人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以情动人反而会更有效。如果长辈、上级或领导,发现下属或晚辈在做事时有失误的地方,若是以情来打动他们,会让做错事的人因为心存感激而主动地改正错误。
当我们批评一个人时,我们的目的和动机是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进行改正,而不是打击对方,也不是发泄自己的怨气。批评就有如做手术的手术刀一样,要针对病症之处开刀。若是不顾被批评者的面子和尊严,大骂一顿,而且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误,就骂其“没救了”“这辈子也出息不了”等话,这是在发泄自己的怨气或是在打击对方,这时“刀子”就不是手术刀了,而是害人的凶器。
林则徐小时候性子很急,做事毛手毛脚,经常出错。小孩子这样下去形成习惯,将来办事要出大错的。他的父亲很为他担心,但是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把他叫到跟前,给他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