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去发现,便会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并真诚地给予赞美,给他人带来愉悦,也使自己收获更多。
点睛妙语
在与领导相处时,不仅要懂得赞扬的重要性,还要善于运用赞扬的艺术,这样才能与领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恰当的玩笑拉近距离
在职场中,适当和领导、客户、同事开开玩笑,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融洽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尺度,一定要因人、因时、因环境、因内容而定,不能不分时间和场合的随便去开玩笑,以免引火烧身。
小王是初涉职场的新人,初生牛犊不畏虎,似乎什么都懂,什么话都敢插上一句半句,给本来死气沉沉的办公室带来了生气。尤其是在吃午饭的时间里,整个办公室只听他嘻嘻哈哈,高谈阔论。那时,康震教授正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苏轼》,小李很喜欢看这类节目,就与另一个同事说起了此事。小王见状,走过来插话了:“苏轼!我知道,他又叫苏东坡。”一旁的小张来劲了,冲着小王讥笑道:“又来了,你肚子里的东西倒蛮多嘛。那我考考你,‘三苏’是说哪三个人?”“只听小王马上脱口而出:“爸爸叫苏联,儿子叫苏东坡,女儿叫苏格兰。”小李与同事顿时面面相觑……这时经理进来了,问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小李就把事情和经理学了一遍,不待他们缓过神,只听小张笑着骂道:“低能啊!苏家都跑到英国去了。”小王并不示弱,说道:“经理,你看他连这也不知道,苏格兰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小妹嘛,那天您告诉我的嘛。”经理看到了小王的脸上充满了认真和严肃,于是,经理笑着说,对,对,是我告诉他的,这时大家再也忍不住了,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经理和同事们对浑身都是幽默细胞的小王留了心。半年后,小王他们那批新人羽翼渐丰,有的跳槽了,有的调走了,有的被辞退了,只有小王被领导和同事留了下来,并升迁做了主管,因为大家都从内心里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的玩笑,喜欢他的幽默。
如果说适度的玩笑可以拉近距离,那么过分的玩笑就会引火烧身。
一天,小张所在的公司来了个客户,要找他的领导签字。领导签完字以后,对方连连称赞领导的字写得好,说:“您的签名可真漂亮!”小张正好走进办公室,听到称赞领导的话后,一阵坏笑:“能不漂亮吗?我们领导暗地里练了三个月呢!”此话一出,领导和客户的表情立马都变得很尴尬,三个人矗立在那里,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领导就开始找他的茬。有时候,由于加班造成身体疲惫而出点小差错,领导就会指责小张对工作不负责任,任凭小张怎么解释都不行,其实这些领导心里面不清楚吗,用得着他解释吗,小张觉得很委屈,以前自己或同事也会出现点小漏洞什么的,领导也没说过这样的狠话啊。他后来明白了,现在领导对自己这样,很可能是那次的玩笑让领导感到他的尊严遭到了侵犯。由此可见,玩笑万一开得不好,对方听了心里就会不舒服,在领导面前尤其如此。事实上,在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人面前开黑色玩笑是很不受欢迎的,尤其是自己的领导就更得当心,因为过火的玩笑里包含了太多的领导认为是不尊敬和戏弄的成分。
小王是某机关单位后勤部的文职人员,她开朗乐观,工作积极主动,就是开玩笑不注意把握分寸,时不时地便得罪人。上班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部门的李主任文质彬彬的,对下属也总是和蔼可亲,总是笑眯眯的样子,就开起了李主任的玩笑。这天,李主任穿着一身新衣服来上班了,灰西装、灰裤子、灰衬衫、灰领带,正好在走廊上被小王碰上。小王夸张地说道:“李主任,您今天穿新衣服了!”李主任听了咧嘴一笑,还没来得及品味喜悦的感觉呢,小王又加了一句:“整个人活像一只灰老鼠!”李主任听后哭笑不得。
由于接连开过火的玩笑,李主任根本不愿意接触小王。如果接触,自己似乎总成为她的笑柄;如果不接触吧,其他人又会说领导的肚量不大,和小王一般见识了。这使李主任左右为难,最后,李主任还是尽量不和小王接触,以至于小王无法与领导经常沟通交流,工作开展得也很不顺利。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的玩笑开得过火了,看到主任穿新衣进行一下赞美倒也无可厚非,但把穿一身灰色衣服的主任说成是形象猥琐的灰老鼠就显得太过分,太不礼貌了。要知道,作为领导,肯定渴望得到领导应有的尊重,而小王的玩笑却带有贬损之意,李主任听了怎么会高兴呢?如果小王不及时反省并改正跟领导开过火玩笑的毛病,她的职场之路肯定会越走越窄。如果小王见了李主任后这样说:“呀,李主任,您今天穿新衣服啦!这身衣服显得您特有精气神儿!”李主任听后肯定会面上乐呵呵心里美滋滋的,又怎么会对小王印象不好呢?
在工作过程中与领导开玩笑,的确可以拉近和领导之间的距离,融洽和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关系,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太过分,否则玩笑不当,就会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以至影响前程。
点睛妙语
玩笑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法宝,是交流会谈中的调味品。它不仅能调节气氛、化解尴尬,还能使你受到欢迎、提升魅力。
良言能捧人,恶语会伤人
在职场中,把握说话的分寸、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至关重要。其不仅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还能博得别人的喜欢,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职场人士要做到说好话又不显得溜须拍马,拒绝别人又不会变成恶语而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和感情,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恶语,它会损伤他人的自尊心,伤害他人的感情,想用恶语来教训人,想用恶语使别人的意志顺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接受自己的想法,这是缺乏理智之人的所为,这样十分的不明智。言语的伤害就像木头上钉钉子,钉子可以拔掉,洞却留在那里了,在职场中永远要谨慎我们自己的言语,尤其是批评责怪别人的话语。
在说话时,如果职场人士能够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够提高说话的水平和把握住说话的分寸。
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相应的身份
无论什么人或者是在什么场合说话,都会有特定的环境和自己特定的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说话时所承担的一个角色,比如,在自己的家庭中,对于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者是母亲,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你又是儿子或者女儿。如果要用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去对老人说话就很不合适,因为这样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同样,在职场中也是如此,如果对领导说话像对同事一样随便,心直口快,那也是万万不可的。
二、说话要有善意
这里的善意是指,在说话时要与人为善。《增广贤文》上说的好,“好话一句暖人心,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说话的目的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说话时,善意地去与人交流,不仅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还是和对方建立友谊的基础。相反,同样一句话,如果不带善意的去对别人说话,有时不但达不到说话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恶化自己与其的关系。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也就能掌握说话的主动权。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让我们的职场贵人就此远离我们而去。
小王在一家台湾公司效力,他是手持开发二部的主管,他管理的部门和手持开发三部同属于那家公司的掌上娱乐处。
一次小王和朋友小李聊天,他对小李讲,他们那个手持开发三部早晚要取消编制?
小李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
小王说,那个部门的人员流动性是公司中最大的,部门一共8个人,半年时间来了4个人走了3个人,而且部门很多老员工和主管不和,最后有个老员工单独分出去,成立了开发五部。
小王说,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那个主管嘴太臭。
小李就请教小王,什么叫嘴太臭?此话怎讲?
小王说,就是说话太伤人。
有一次听到那个主管在100多人开放工作区对他的下属说:
“你有没有脑子呀,这个事情你搞了一个星期都没搞好,要是我,半个小时就搞定了。”
还有一次,客户到公司来,他给展示产品,因为产品演示没准备好,他就对手下说:
“你耳朵没问题吧,昨天下班前就跟你说过的,怎么现在还没弄好?”
所以,现在大家对他交给的工作就更不上心,经常说,这个我做不了,水平不行,那个和现在的工作冲突。
因此,现在,他一个人忙得要死,还是完不成整个部门的任务。
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不过,这确实给我们不少警示。
现在社会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大家团结协作,一个人的能量再大,毕竟精力是有限的。
有的时候,可能是像这个主管一样,说话过于苛刻,进而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和自尊。
而这种过分的表达方式,的确使得他的职场账户过分透支。
因此,往往自己的前途就是葬送在自己的这些也许并不以为然的恶语上。
其实,无论是对领导还是自己的同事,出口伤人的话对我们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人和人之间是依靠情感来维系的,如果说,良言是感情的存贮,那么恶语就是感情的透支。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呢?在职场中如果领导或同事犯了错,这时他们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恶语相向,恶语相向此时无异于落井下石。
我们在职场在社会,都是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别人的支撑的,有了这支撑我们才能继续走下去,而且有了这支撑我们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点睛妙语
良言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溶化剂,而恶语是爆发战争的导火索。我们何必用恶语去伤人呢?尤其当我们身处职场时。
背后多对领导进行赞美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赞美的好处,但职场中大多数的赞美都往往流于表面,有的甚至被冠以溜须拍马之名,因为这些都是当着别人的面来进行赞美的,很少有人意识到,赞美并不一定要说在当面,有时候背后赞美的力量更加强大。
通常,赞美往往是当面指出别人的长处,但也不一定完全如此。有时候,如果我们能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背后赞美”,在别人的背后说其好话,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背后赞美别人,是各种赞扬的方法中最能让人心花怒放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会使我们感到虚假,不受用,不舒服等等。或者怀疑他的动机,而背后赞美,却能突显真诚。
从前,有个非常古怪的知府,他每发布一道命令,都要求下属称赞这道令下得好。开始的时候,知府听到赞赏非常高兴。过了不久,知府就觉得很没意思,因为下属们每次称赞都是那几句话,他知道大家在敷衍他,哄他高兴。
有个聪明的师爷看出了县令的心事,于是想了个新办法,让知府好好高兴高兴。
这天,知府又发布了新的命令。这一次,这个聪明的师爷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当面称赞知府大人,而是故意在一旁悄悄地对其他人说:“凡是身居高位的人,大多喜欢别人的奉承和夸赞,只有我们老爷不是这样,他一向对别人的称赞都不放在心里。此等胸怀,几人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