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100000004

第4章 专论 (4)

局内人。在拉尔夫对局内人分析和归类之前,这一群体很难被纳入传统的遗产研究领域中,在国家宣传的遗产中也没有他们的位置。局内人包括很多种,有一些人早就对某遗址或某遗产非常熟悉,以至于熟视无睹。打一个直白的比方,一个人在陈列馆里看到一组照片,突然认出其中一张上面有自己的亲戚;他们不仅不会关心有关照片的美学价值和技术含量的争论,而且会对这些争论感到厌恶。大多数生活在遗址周边的当地人,对遗址的态度完全不同,而且更加实际。我太太曾访问过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露天博物馆,那里重建了成排的矿工房子,结果发现其中一间是她祖母的房子,她立刻对其构造和装修变得非常挑剔,因为她知道房子"本该"是什么样。这种知情的结果就是思维方式大大的改变。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有人居住的遗产保护区。比如对香港永利街的居民,或是对一座受保护的英国村庄的居民,遗产的意义不尽相同。一些地方变得重要不是因为建筑,而是因为它所承载的关于事件、关于人物的记忆。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遗产的定性标准,对遗产意义的考虑超过了美学的评判,"局内人"这一群体更为重要;然而很难将其归入既定研讨事项。

专家。专业学者喜欢把自己看作公正无私的中立者,没有关乎自身利益的事项,仅仅是在掌握资讯的基础下作出关于遗产问题的决定。政府也希望学者们如此定位,并经常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然而,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出发,专家显然也有相关的利益。考古学家希望能够保存考古学的遗迹,哪怕是为将来学生的利益着想。其他和遗产领域相关的专业也会有类似情况。专家们难免会制造晦涩的术语来描述他们的利益,不管这对学术讨论是多么必要,专业术语总会将其他人排除在讨论之外,尤其是会排除当地人。其中的"原真性"这一概念,尽管属于难以界定的概念之一,专家们却特别喜欢它,而一般参观的公众对此则没有强烈的兴趣。阿什沃斯和霍华德指出,"原真性"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因此这一概念需要有更确切的定义。具体而言,西方建筑史学家所说的原真性,指的是使用原有的材料,所以即使某建筑物被明显移动过,它仍然是"原真的",例如过去的教堂可以成为现在的民居。除了材料、地点和功能的原真性,还可以再增加一条风格的原真性。19世纪很多修复工程坚持要有适当的风格,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原有建筑采用了这种风格。

媒体。媒体曾经一度对遗产的关注仅仅是报道,不过这已成为历史。跟遗产相关的电视节目,如英国广播公司的《复修》和《考古小队》,这类节目不可避免地会追求视觉效果和壮观画面。有一种观点认为,遗产最好是留在地下,出土暴露难免会造成损坏,然而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不会接受这种观点,甚至有专门人员寻找录制电视节目和拍摄电影的地点。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英国保护名胜古迹的私人组织)借出他们的历史建筑作为制作古装剧的场地,借此增加收入;之后游客又会来参观电影如《傲慢与偏见》的拍摄地,由此带来第二笔收入。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年香港的永利街是一条准备拆迁的破败街道,却因为在此拍了一部著名影片《岁月神偷》,便很快逃脱了拆迁的命运。可见,媒体能够凸显那些之前被忽略的价值。

三、身份认同的层次

通向遗产会议室的第三扇门是身份认同。遗产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身份认同,还有一些身份认同与地理位置无关。这些层次就像俄罗斯套娃,我们可以同时胜任不同层次的操作。我在本村、本郡的身份认同不会与我在整个国家或在整个欧洲的身份认同相冲突。

国族。这一层次通常假定为民族国家,不过在同一国家内不同的民族往往会出现纠纷,比如英国国内的苏格兰和威尔士族群;此外,在其他层次上也会有冲突。虽然如此,民族国家能够成功获取他们认为有助于确认其政权合法性和尊贵地位的遗产。只有民族国家才有权将其遗产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者因此被国家的政治考量所主导。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美国不仅利用其自然风景,而且以国家公园和纪念碑为载体,从"国家"的层面建构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许多过去曾是殖民地的亚非国家也努力把殖民地遗产融入到国家历史中,其中既体现时代的变迁,也包含"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艰辛历程。经过多年努力,爱尔兰把都柏林18世纪的传统排房或盎格鲁-爱尔兰地主宏伟的乡村大宅列入他们的遗产名录中,尽管其中很多房舍今天仍然是废墟。可见,爱尔兰的民族认同感牢牢植根于居住在偏远西部讲爱尔兰语的贫民中。

地区。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相当多的行政层次,包括省、州、区等,它们都竭力在国家的范围之内强调本土的身份认同,甚至有时与国家的认同相冲突。但是,据以确立地区之间差异的并不是法律条文,而是社会的界限。在某一地区内,你认识别人,别人也认识你。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迅速进入"局内人"范围。在村里,在街上,人们想保存的东西可能并非实物,而是地点、事件、活动和非物质的元素。在澳大利亚的比彻沃斯,澳大利亚国家信托从事挖掘、保存的遗产是18世纪的猪场,这令当地居民感到困惑,因为他们认为重要的建筑应该是该城镇过去的管理者住过的房屋。精美的建筑对他们来说远远比不上"人"对他们的意义。当地的活动常可展示地区的遗产,比如乡村音乐,或充满竞争性的园圃产品比赛;即便如此,人们关心的仍是人,而不是物。

家庭。家庭中也有某些具有遗产意义的物品,大多由母亲保护。尽管家庭中的传家宝可能极具金钱价值,围绕这些物品的故事可能比鉴赏家的言辞更具私人意义。家庭照片是家庭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照片是一家人站在某个著名风景名胜前。这经常受到嘲讽,因为这家人完全可以到当地任何一家明信片商店买到一张比这好得多的风景照。但这种说法往往忽略了一个重点,就是这类照片是将世界遗产收进了家庭相册中,由此说明"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威尼斯不仅仅是世界遗产,而且是我的个人遗产,因为我曾经到过那儿并有照片为证。家庭照片可以说明和"个人化"(personalized)我们的婚姻,家庭的遗产也有同样的作用。

庆祝家庭的大事也有助于巩固家族团结。一年中众多的节日已经成为惯例。圣诞节显然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家庭传统节日;中国的春节和其他地方例如巴西的嘉年华也有类似意义。在大多数文化中,出生、死亡和结婚都有传统的仪式,尤其是婚礼--此时新组成的家庭会将来自男女双方的传统仪式加以融合、创新,使之"个性化"。这些家族仪式通常并不外传,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因为总有些事情是我们不希望传出家族之外的。社区的成功通常也有赖于将信息限制在群体内部。秘密是社会的黏合剂。那些精明的学者和遗产专家,他们搜集所有隐秘的材料,不仅使自己名声大噪,而且通过利用原本只有局内人才知道的仪式和信息,制造出新的旅游景点。由于政府和专家不断寻求失去的"传统知识"来作为科学发现的补充,这已经成为很多社区面临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遗产研究迫切需要人类学家的参与,他们在这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四、遗产的过程

最后一扇通向遗产研究的门是将遗产作为一个"过程"(process) 进行分析。这提醒我们不能随意假定遗产如何构成。遗产只是某些事物的古老表象,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制造出很多遗产。这种需要可能来自旅游业,但更有可能是来自那些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自我身份认同的群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份受到了威胁。所以,遗产总是首先被发现,接着历经不同阶段,最后逐渐消失。

发现。在《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说过:"有的人出生便伟大,有的人后天成就伟大,还有一些人因为造化而伟大。"对遗产也可做类似分类。"有的东西生来就是遗产"显然适用于艺术,艺术品天生就是需要珍惜和保存的。"后天成就伟大"的东西呢,指的是那些在其所属种类中硕果仅存的物品。目前世上还有很多打字机,所以它们不至于被当做遗产看待;然而再过一百年,它们可能会变得极具吸引力,赶得上蒸汽机车目前作为遗产的地位。接着是"因为造化而成为遗产的东西",比如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小镇上莎士比亚出生的农舍,换成另一个人这所农舍就显得平庸无奇了。最近有一个泰坦尼克号残骸中打捞物的展览,这些物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除非作为纪念物,因为它们一度属于泰坦尼克号上的遇难者。通常,负责寻找遗产的人往往都是学者或学生,他们有科研项目和博士论文的任务。英国的公开大学要求学生完成有关现代建筑的毕业设计,这就催生了遍布全英国的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其中许多建筑后来成为了遗产。遗产研究人员不断赋予名不见经传的事物以特别意义。

编目和确定。一旦有人认为某件物品或某种现象具有某种价值,该物品或现象就会进入遗产的"过程",可能就会制作目录。这类目录最初可能是非正式的,就像机车号码搜集指南或古董收藏目录一样。记录和藏品分类似乎是收藏行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如果能够引起官方机构的兴趣,藏品就可能被确定为遗产。在遗产确定的最初阶段未必会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在香港就有建筑被指定为遗产但并没有相关的保护规则。在英国有时候对开发商的要求仅仅是"注意"该地有遗产遗迹的存在。

保护。无论如何,遗产的"过程"最终会发展为某种方式的保护,例如复修历史建筑,或者重述或重演一个历史事件。由此引发一系列有关遗产保存、保护方案的讨论,其中往往充满了艰深但用处有限的术语。在英国,"保存(preservation)"意味着未来也不会改动,例如博物馆里的物品;而"保育(conservation)"既意味着保护,也意味着根据未来的需要进行改动,对很多风景地和大多数历史建筑物都采用保育的方法。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功能,例如供电,常常需要对历史建筑进行改动。美国人"保存"其历史建筑物,而"保育"其自然。专家们激烈地争论"维修"(repair)、"复修"(restoration)和"翻新"(renovation)这些词之间的差别。一座建筑物应该被复修到建造以来的哪一段时期?修复时是否允许使用现代的建筑方法,但采用该建筑原来的材料?在重演历史的时候,该如何遵从现代有关健康与安全的法规和现代人的情感?最近在一次重演19世纪著名海军上将尼尔森的生活时,尼尔森的扮演者,为了符合现代安全规则,竟被要求穿着救生衣表演!

同类推荐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的18本国学经典是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者的双重推荐之作,它们在国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书目。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热门推荐
  • 知识结晶

    知识结晶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大唐王朝4

    大唐王朝4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银面骑士守护夜

    银面骑士守护夜

    用最唯美的文字,曲折揪心的故事打造既有少女漫画的细腻情感,又有少年漫画的热血战斗奇迹!魔法世家第十三代传人+最易操作的扑克牌魔法=名副其实的JOKER魔法师,淡淡的月光下,少女的短发轻轻飘舞,白皙美丽的脸孔上铺满蓝色的忧伤,当手中的魔法扑克牌变成莹黄色的透明水晶链,一场属于魔怪的封印仪式,即将开始。她,就是魔法师上官未希。
  • 霸道总裁野蛮妻

    霸道总裁野蛮妻

    一个是组织老大,性情冷傲不驯,但心有芥蒂,儿时的事始终都是他心里的梗。爱好算计利益,素来喜欢各种刺激,理性。一个是E团头目,自营一家酒吧,仗义却暗含冰霜,长着一张高贵的脸,内心柔软,偶尔会同情心泛滥,但理性多于感性。两人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最美不过爱上你

    最美不过爱上你

    在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事便是,你爱着的人正好也爱你,可惜这个世间大多数人没那么幸运。程羽菲打开门,却看到敲门是个小朋友,“小朋友,你找谁?”“我找爸爸。”“你爸爸不在这里,你是不是敲错门了?”安明嘉小朋友不停的摇着头,“没敲错。”程羽菲笑,“小朋友你几岁了?”“六岁。”回答的不是安明嘉,而是电梯里走出来的安亦城。
  •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天光之下,鸢飞鱼跃,青山妩媚,粉蝶翩跹,是何等美好的景色,但这总要打开窗子才能看得见,而清凉新鲜的空气也总要打开窗子才能流泻而入,把熏人的碳酸气赶走。打开窗子让封闭的空间开放,就是心地开朗,与人为善,汲取新知,创造希望,使自己的精神常新,生命力源源不竭。正如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说:“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人亦如此。”本书契合开放的时代,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人生价值观讨论,倡导开放式人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要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须善于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我们应紧跟时代节拍,顺应时势,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寻找出路,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 穿越之三岁花魁戏郎君

    穿越之三岁花魁戏郎君

    一个三岁宝宝只不过脑子智商太高,突发奇想的要去跟姐姐学游泳,可谁知,不小心脚打滑,掉了进去,姐姐想要去救她,可怎么也走不动……三岁宝宝就这样嗝屁喽,哈哈!竟然穿越到炎耀国,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宝宝的灵魂居然……居然附在一个青楼花魁的身上!oh!no!让一个三岁的宝宝去做花魁?还不如让本作者我去呢!且看我们的宝宝是怎么样玩转青楼,玩转帅男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