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100000037

第37章 区域与历史 (6)

所谓竹木牙雕工艺,是指采用竹、木、牙、角等材料,通过雕、刻、镂、镶、嵌、拼等手段制作出来的用以陈设、赏玩的小型工艺品。竹木牙雕工艺的起源很早,宋代时随着文人士大夫的清玩之风而再次兴起,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专门的艺术门类。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指导和加入,使得各种质地不同、造型各异的小型雕刻工艺品层出不穷。又因为地方民俗、物产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在不同的品类中产生出以著名雕刻艺人为代表的各种雕刻派别。

明清两代的竹刻工艺既为文人士大夫所青睐,又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直接承继了汉代以来的工艺技术传统,主要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产竹的地区流传,有竹刻、留青、贴黄等品类。竹刻是利用竹干、竹根及其节、疤、须的天然形状,稍加雕琢制作而成;留青是在竹材外表的青色皮层上雕刻花纹;贴黄是将竹材内壁约2毫米的黄色表层,经加工后粘贴在器物上再进行雕刻的工艺。明代的竹刻多取成年竹子的根和茎为原材料,采用圆雕、透雕、浮雕、毛雕、深刻、浅刻、留青等工艺方法进行制作,所制器物的样式主要有笔筒、笔管、臂搁、镇纸、印章、扇骨、杯、盘、碗、洗以及如意、发簪、仕女、寿星等圆雕题材。竹刻浮雕的装饰纹样非常丰富,有花鸟虫鱼、亭台楼阁、人物故事等,组合随意,无有重复,显现出工匠的高超工艺技巧。

明代中期以后,竹刻工艺尤为发达,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雕刻流派,以"金陵派"和"嘉定派"的影响最大。两派的竹刻工艺传承自成体系,此后又衍生出若干支系,或子承父业,或师徒相传,两派的传世作品对此后的竹刻艺术影响极大。金陵派竹刻的创始人李耀李耀(1522-1566),江苏常熟人。工写照,并善刻花卉植物于竹制扇骨上。和濮澄濮澄,字仲谦,金陵人。其刻竹刀法很浅,所制器皿尤佳。又善于选材,相度体形而因材施艺,刻画数刀便成名作,被人视为至宝。嘉定派竹刻的创始人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一作松龄。原世居新安(今安徽歙县),自宋建炎徙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后又徙嘉定(今属上海市)。工韵语、书法、篆刻,兼雕镂图绘之事。亦擅竹刻,其竹刻作品自明代至清代流传不废,为嘉定派竹刻之领袖,与子朱缨、孙朱稚征合称"嘉定三朱"。惜今未有其作品传世。

及承其技艺的子朱缨朱缨,字清父,号小松,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工小篆、行草,擅长卷小幅,各有异趣,间仿王维诸家,云树行曲盘折,气韵生动。所刻竹、木古仙佛像,论者谓"胜于吴道子所画"。兼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圆盒、香盒、扇坠、簪纽之类,奇巧夺人。又能以画意剪裁小树、供盒、盎之玩,人争购之。著有《小松山人集》等。传世作品有"竹雕蟾蜍"和"竹雕刘阮入天台香薰"等。、孙朱稚征朱稚征,号三松,缨仲子,稚美弟。祖、父、兄三代刻竹,至稚征则技臻极妙。稚征性简远,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长画驴。其竹刻技艺得家法真传,以手法精妙著称。平时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所刻笔筒、人物及蟹、蟾蜍之类,皆名重于世,时人谓其竹刻花鸟不次于徐熙,而写意人物、山水则在马远、夏圭间,都是名噪一时的竹刻艺人。清代的竹雕工艺主要用在文房用品、生活用具和家具等方面。清代文房竹刻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许多竹雕匠师还兼作牙雕、木雕,是雕刻艺术的多面手。

金陵派的竹刻工艺主要流行于南京及周边地区,以简笔浅刻的风格和浓郁的文人气息著称于世。明代中期以李耀为代表的竹刻工匠,以刀代笔在竹材上刻绘山水、花鸟,虽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所刻不多却意境深远,制作时仅在表面略加刮磨,作品的风格简洁明快。明代末年,"南京濮仲谦......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清代的金陵派竹刻继续发展,名工众多,最为有名的是潘西凤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清代乾隆年间侨寓扬州。为画家王虚舟弟子。识见卓越,曾为年羹尧幕僚,多所匡助,后有献不纳,即拂衣归。后精于刻竹,以浅刻见长,于竹上浅刻菊花极精,尝选佳竹摹刻十七帖,精妙无匹。

郑板桥称其技艺为濮仲谦之后,金陵派竹刻第一人。作品在嘉庆时曾被收入内府。今有传世之作藏于上海博物馆等处。和方絜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浙江黄岩人。自幼聪慧,喜诗善画,后习郭河阳、赵千里笔法,擅长画石,精刻竹简。因家境贫寒,离母别妻,四处流落,途遇山水胜境,吟诗泼墨,技艺日精。曾客居金陵、嘉兴,与苏杭名士交往,名声渐振,以卖画刻竹为生,有"方竹"之称。其竹刻人像,线条简练,典雅古朴,须眉毕肖,人称"无上逸品"。著有《石交集》、《石我师斋稿》等。潘西凤酷爱刻竹,其竹雕风格与濮澄一脉相承,并擅长利用竹材天然畸形,以简练刀法略加雕琢即可成器,作品格调文雅,时人有"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诗云:"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之句。方絜的竹刻作品皆以自己的画作为蓝本,所刻内容有山水、花卉、人物和肖像等,以在臂搁上用陷地浅刻法雕刻人物肖像最为精妙。

嘉定派的竹刻以精雕细镂、刻意求工为特色,"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普通所用,以刻字者为单尖,辟厚约分许,而削其一面,其口平,以角尖入竹,名曰行刀。而复以圆刀还之,则为圆柱形。削其一端为斜面状,而圆其锋,故所入处,其底不深而平,此其为用,能恰到好处,而字体之结构及转折之姿态,均能与书者相吻合,无牵强之弊"。其创始者朱鹤将书画艺术引入竹刻,开创了透雕、深雕等竹刻技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所作笔筒、香筒、杯、罂以及簪钗等物均为世人所看重。朱鹤之子朱缨的刀法更为丰富,所刻作品以仙佛为多,还能以犀角、象牙、香料、紫檀为材料雕琢图匣、香盒、扇坠、簪纽之类,风格古朴,结构奇巧。

朱鹤之孙朱稚征"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所刻笔筒及人物秘阁或螃蟹、蟾蜍等小品的风格简洁精雅,古朴淳厚,与其祖、父竹刻的风格一脉相承,人称"三朱"。之后的"嘉定四先生"指明末居住在嘉定的程嘉燧(1565-1643)、唐时升(1551-1636)、李流芳(1575-1629)、娄坚(1567-1631)四位文士,他们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人称"嘉定四先生"。"嘉定四先生"诗文成就突出,现代学者施蛰存称其为"晚明最后一个诗派"。于作诗谈文之余亦以朱氏"深刻法"刻竹消遣。清初,嘉定竹刻被当作贡品送入宫廷,为统治者所珍爱。康熙年间,吴之创薄地阳文刻法,其竹刻作品秀媚遒劲,时人以为是"三朱"之后第一名手。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锡爵封锡爵,字晋侯,清初嘉定人。竹雕名家,与其弟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齐名,时人号称"三鼎足"。

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两弟入京供奉清官而家居杜门,禅榻萧然,远离尘世。所刻作品刀法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作品《竹雕晚菘形笔筒》等。之弟封锡禄封锡禄,字义侯,晚年号廉痴。清初嘉定人。竹雕名家,擅长圆雕。师承朱氏雕刻技法,凡竹根雕仙翁、梵僧佛像、仕女人物以及鸟兽等,无不以新奇见胜。又善雕刻象牙、犀角、紫檀木等。曾作《东坡游赤壁》核桃舟微刻。康熙四十二年(1703)入值清宫养心殿,不久即病癜归原籍。上海博物馆藏有其作品《竹雕罗汉像》等。、封锡璋封锡璋,字汉侯,清初嘉定人。竹雕名家,善竹根雕人物。康熙四十二年(1703)与兄义侯一同入值清宫养心殿。等人应召入内廷供奉。封氏三兄弟精于圆雕,又以人物见长,作品生动传神。此后,又有封锡禄弟子施天章(1702-1774)于雍正年间受命供奉如意馆,其刻竹巧若神工。乾隆年间,嘉定城内竹刻流派纷呈,作坊林立,店铺繁多。此后,竹刻行业开始陷入停滞并渐次衰落。

随着精细木作工艺的形成与发展,木雕的制作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并涌现出众多的木雕匠师和优秀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以杂木、硬木及软木为主,产地多分布在东部和西南地区。各地的木雕作品多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装饰构件以及家具、案头陈设显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特征。广东潮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木雕精巧雅致,其建筑、家具和神器的装饰多以杉木制成,精雕细琢后再贴上纯金箔并施以彩料,显得金碧辉煌;案头陈设等木雕则取韧性较好的樟木为材,多层通镂而造型复杂。浙江东阳、温州等地的黄杨木雕以雕刻动物和人物见长,采用浮雕、圆雕、透雕、阴雕等十多种手法制成的摆件作品小巧玲珑,精美别致,以同样的技法雕刻的樟木箱、挂屏、屏风和宗教用品等也在当地广为流传。明代的家具多以硬木或杂木制成,有的还以髹漆装饰,其样式基本上与宋代家具一脉相承,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传统建筑结构等方面的成果,形成了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特殊风格,此种样式一直延续下来。

清代乾隆年间,各地家具的制作及其风格特征发生了不少变化。苏式家具利用多种手法逐渐向着繁复装饰的方向发展;用料粗大、体量厚重、雕刻繁缛的广式家具开始流传并进入宫廷;扬州的百宝嵌百宝嵌工艺始于明代,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其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相传为明代嘉靖年间的扬州漆器工匠周翥所创,"其法以金、银、宝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到了清代,百宝嵌已成为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多用作硬木家具和漆器的髹饰。家具以名贵著称;北京家具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其风格以庄重大方为多。这些家具共同构成了清代家具所特有的典雅华贵、繁华富丽的总体格调。

有着悠久历史的象牙雕刻工艺一向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设有为皇室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参见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象牙镂雕香筒"和"象牙镂雕花篮"。随着明代海禁的解除,包括象牙在内的各种海外珍稀材料进入中国,为象牙雕刻的从业者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明代的象牙雕刻与竹、木雕一样,是书房几案的必备陈设。在当时,宫廷的象牙雕刻制作精细,明代早期的牙雕制品题材有人物、花鸟等,其风格多追绘画笔意;明代中期以后,其内容以梅、兰、竹、菊以及松石、人物居多,风格古朴典雅。

而民间作坊的作品则多有欠缺,如"闽中牙刻,工致纤巧,夸无置放处,不入清尚"。清代的象牙雕刻工艺主要有广东和江南两大流派。广东工匠制作的多层透雕象牙球、楼阁、龙凤船和象牙席、牙丝团扇等牙雕作品工艺精美,有的还加以茜色以显古朴,多作为贡品进奉皇室。江南地区的象牙雕刻以扇骨、香熏、花插、笔筒等小件作品为多,题材丰富,风格清新。两地的许多著名匠师还被召入内廷服务清宫造办处牙作从苏州、广州招募的牙雕名工有施天章、叶鼎新、陈祖章、李裔唐、萧振汉、黄振效、杨维占、顾彭年、陈观泉等。清代晚期,北京民间出现了象牙作坊,作品多以古装仕女、山水、花鸟为题材,有笔筒、小插屏、臂搁等传统样式。

明清时期的犀牛角雕其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工匠利用犀角扁底、尖顶、中空的形状,将棕褐色的犀角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尊、壶、爵、炉以及带饰、笔架、串珠、帽饰、宝盒等器具,造型多简古朴拙,适应了不同的趣味。由于犀角材料数量不多,明代的犀角雕刻多是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仅吴县人"鲍天成之治犀"是专门的。清代的犀角雕刻主要分布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以及广州等地,其造型除了传统的品种以外,尚有许多摹仿古铜器造型的作品,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康熙年间,无锡人尤通尤通,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雕刻名匠,尤擅雕刻犀牛角杯,人称"尤犀杯"。曾应召入宫,除精于犀角制作外,在竹、木、牙、玉石雕刻等方面也颇负盛名。雕刻的"犀角带流仙人乘槎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曾应召入宫,以雕刻犀角杯而闻名,人称"尤犀杯"。宫廷监制的犀角雕刻工整细致,不加染烫而保留本色。而民间的犀角雕刻多染色烫蜡,更显出作品的古朴之美。

同类推荐
  • 古代玻璃器

    古代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玻璃器》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热门推荐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至尊战甲

    至尊战甲

    我本世俗人,盖因痴甲胄,奇遇落异乡,偶得古龙晶,波连武盟乱,幸得龙龟助,窥得甲玄奥,缘定负弓女,岂非了无情,无心入甲脉,奈何天穹生变,赤武域上游,巧入练甲礼,眼见佳人离,身入救伊途,驰骋上仙云,终定七界乱。
  •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邻班有帅哥:繁星似海

    邻班有帅哥:繁星似海

    曾经是“繁星的骄傲”的师情因为爱上同样是“繁星”里熠熠夺目的介海聪而开始隐藏自己的光芒,继而先后换上自虐症和自闭症。为了不让家人和朋友担心,她离开家并和以前“繁星”里的朋友断绝来往,一个人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偶然遇见了为了她来到这个学校的高中时邻班的帅哥——樊京,心怀愧疚的她不忍直接拒绝便偶尔与其来往,不久痴情于“繁星的骄傲”的韦盛便找上了门,为她离家出走多年的介海聪也有了下落......介天威变态的教子计划,情敌们的迫害,周毅的复仇,龙影的默默付出使她开始一点点地苏醒......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本书从科技、交通、地理、生物、天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不知的科学小常识,使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工作、安排生活,避免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以提高生活质量。
  •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是一本介绍尼玛先生生平事迹 的力作之一。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 的著作主要有三 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 玛办学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学者供秋仁 青根据先生《自 传》,按藏族传记体写法,用藏文写成的史料性专著 《尼玛传》;第三本是1993年阿来同志写的这本《草原上的太阳》,这 是一本以一个藏 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运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 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玛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迹的书。这三本书的 共同点是,完 全忠实于尼玛先生其人其事。
  • 九界修神II

    九界修神II

    傲天的宗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天诛地灭!是龙,你就给我缠着;是虎,你就给我趴着。创始神骗来做老婆。
  • 凤斗凰(大结局)

    凤斗凰(大结局)

    一个现世的女孩机缘巧合的来到了翼王朝,王朝图腾是百鸟之王的凤凰,王是凤的化身,王后是凰的化身,万年之前的上古传说里凤与凰的连理之接只是存在于上古的神话而已。她来到了他的世界里是上帝的惩罚他的杀戮太重而让他经历的她对他的磨难,还是,他本就是上帝的宠儿,上帝心疼于他的孤苦无依灵魂的空虚,而为了他特地的送来她呢?群号码:224759862狼狼自己的文文:《黑天使的御守》http://m.pgsk.com/a/305782/《凤斗凰:千年乱世劫》http://m.pgsk.com/a/381210/《魅惑君心:双龙囚凰》http://m.pgsk.com/a/441217/
  •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前苏联红军不但把东北交给了国民党军队,而且还向中共发出了最后通牒。抢地盘蒋介石空降十几万大军,摆脱逆境毛泽东转攻东北中小城市。三年磨砺解放军终于强大起来,林彪最终打败了杜聿明……
  • 刘墉家庭励志书:少爷小姐要争气

    刘墉家庭励志书:少爷小姐要争气

    这本书不单是作家刘墉写给儿子、女儿的信,也是写给每一位师长和孩子的“家书”。表面上看,这本书只是给女儿的一封封信,实际谈的却是处世、是交际、是说话、是美、是爱、是公义、是责任、是关怀、是开阔……这本书写得非常平实而生活,没什么专有名词,所以即使不加注音,也能让十岁的孩子看懂。它不但能点亮十岁到二十岁年轻人的心,也能传达给父母师长一些重要的观念。就是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地上学、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