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100000023

第23章 田野实证 (2)

这个寨的地形是进口小,肚子大,四围是高山,狭窄处是一线天。试想,如果将进来的山路用大石一堵,外界根本不知里面会有村寨和人家。难怪咸丰年间的胡林翼说:"雷公山周袤二三百里,人迹不到。"就是他这样精明的清廷官员也会不知雷公山的真面目。拿火把和电筒的人群是雷山县方祥乡的书记龙志波、格头村村长杨佳志、村支书杨正容等,他们是来接我们课题组的。大家高一脚低一脚地走过一小段山路,忽然听到了芦笙呜呜簧簧的声音,知道这是到了格头寨村边。苗族人的礼俗是,有贵客到,不管多晚都有人在村寨边来迎接。约八个男子认真地吹着手中的芦笙。芦笙大小不一,大的长约一丈,杵地而吹;小的一尺多高,手捧而吹。大小芦笙一唱一鸣,节奏动人。芦笙上均插有新鲜的茅草青标,火光中,青标随吹奏拍节轻轻摇曳。

进寨的路是一座小桥,桥头楚楚动人地站立几个苗女,腼腆含笑,手中拿着竹筒酒或牛角酒,贵客进门受到这样的礼遇,很是欣喜,这是真心的礼节,不是现代酒楼的知客迎门仪,有等待客人挥金如土的意思。客至苗寨,不必当心囊中羞涩,如此就非常放松。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美美地喝了一口苗族的米酒,有甜酒酿的香味,也有日本清酒和韩国真露酒的香味。由此,我们相信亚洲的高档酒中,如日本清酒、韩国真露酒的酿造原理应该同苗族米酒的酿造原理差不多。因为口味差不多,酒的酒精度数也差不多,大约30度以下。估计三者只是设备和方式上有差异。日本和韩国都是注重商业贸易、商业市场以及商业交通和商业信息的亚洲发达国家,在酿酒上不仅讲究质量同时也讲究数量。因此,是否成规模,并形成品牌,是否有市场地位,这大概可以是判断同样一种物品的分水岭。有没有市场身份,甚至国际市场身份,就可以判断这一物品的现代城市化身份,简单说就是现代发达身份。

苗族的米酒几乎没有商业意识,每家酿造米酒主要是生活饮用,亦包括节日、婚丧祭祀、来人来客用酒等。因此,苗族的米酒多数还保持在家庭手工生产的状态,苗族的家庭,几乎家家都会酿酒,有糯米酒,有粘米酒、有包谷酒,亦有果子酒。不过,苗族似乎都喜欢糯米酒,这大概与苗族的主要食物是糯米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是因为糯米酒好吃,香绵爽口,酒浆甜软浑厚。饮用得少的话,只当是喝甜酒饮料。这种香甜的质量,应该是可以进入市场的。从以上的启示得知,生产方式和手段不是决定市场的因素,决定市场因素的主要是产品质量,酒的质量好,不仅有市场,手工方式亦是一种重要的特色。我们在格头、控拜、加勉等地饮过的酒,主要是糯米酒。我们课题组受到不同寻常的款待。大致印象是,糯米酒从外观上看主要有清、浊两种。清的一种酒质清透,犹如泉水,这是酿造得很到位的一种。记得在控拜的一次饮酒中,是鬼师自己拿来的米酒,因为那天他非常高兴,大概是我们尊重他的传统活路,他除了是鬼师之外,还是控拜村的医生,据说他用中草药可以医治很多病,所以他在控拜亦得到比他人更多的尊重。

我们作为外面来的人亦尊重他,他非常高兴。所以,他将自己酿造的糯米酒拿出来款待我们。清的这种酒,相对于浊的而言,度数稍高一些,估计达到了38度-40度之间。我们在格头村和加勉村饮的米酒要浑浊一些。有点像很清淡的米浆,这种米酒的度数大概在20度-28度之间。酒分清浊,古来有之,都为可饮之酒。《格致镜原》谓:"周礼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一曰酱,一曰浆,一曰酏。"大概酱与浆都为浊酒。度数低的浊酒非常适合苗族人的好客习俗,因为酒的度数相对低,可以不停地饮用。苗族人在席间善用说唱似的劝酒形式,让客人不停地饮酒,客人饮得越多,他们越高兴。苗族女性也喜欢饮酒,也同男性一样会用说唱形式劝客人饮酒。应该准确地说,饭桌上较热闹的场合主要是苗族女性说唱劝酒。那些苗歌唱得十分婉转,酒至客面前,客不得不饮。记得在加勉乡党翁村,我们参加了牯藏头家演示的一场祖神祭祀。由于是祭祀,我们不敢乱动,当牯藏头用说唱式的祭祀文念到停顿时要让我们喝酒,我们只得喝,因为这是礼敬客人。

原以为喝一次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我的印象中,糊里糊涂喝了七八碗,如此,课题组的同事们都有了醉意,于是想借机逃席,但是没有办法逃,主人家好像早就知道我们会这样,楼梯口早有人拦住,他们家的男子和女子,轮番地来敬酒,嘴里轻轻地细唱着敬酒歌,手上拿着斟满的酒杯,唱完就要你喝。党翁村的酒歌非常独特,歌声由颤音和拖长音组合,抑扬顿挫,弯弯绕绕,似溪水,又似泉水流淌,独特的歌声和盛情,只得又喝,最后是牯藏头亲自说唱拦门酒让你喝,这一下我们课题组的大部分人都喝醉了。拦门酒的歌声和盛情,让我们这些外乡人永远记住了月亮山和苗家的酒。在当翁村的时候,我们还专门了解了苗族家庭手工酿酒的方法,其方法大致同五十年代国家民委组织的调查所得到的情况差不多,证明苗族人酿造米酒的家庭方式一直未变,这方式估计从古至今亦如此。酒分泡酒和烤酒,其方式为"泡酒的制法,将糯米用甑子蒸熟后,倒入簸箕内冷却,舀进锅子里,洒冷水一瓢,把糯米扒散,撒上酒药,大约3斤米下酒药三两。将酒药拌匀,装入箩内发酵,先将酒叶(苗族称"来被")垫在竹箩底下,再把竹箩装进木桶里,盖上酒叶。

如是冬天,须用棉被覆盖在竹箩上面,增加温度,促进发酵,完全发酵时间,冷天要三天四夜,热天要两天三夜。发酵以后,将酒糟舀入瓮中,掺适量的水,经一星期到半个月,即成泡酒。五碗米(3市斤)掺水二斤,还可多掺点水,但酒的度数随着减低,酒味香气都差些,一般是三斤米出25斤-3斤。烤酒的制法......使用大锅两口,木甑桶一个,酒滴一个,酒瓮一个。将大锅架于灶上,将酒胚入锅,罩上甑桶,在甑桶的上端架上大锅,锅内盛满冷水。这时在灶内生火,酒胚受热变为蒸气,过甑桶上端的冷水锅底,凝结为液体,酒滴流出,接入酒瓮内。每次用30市斤糯米,大约出酒25-30斤"。按照资料上的说法,苗族群众一般不吃烤酒,而喜欢吃泡酒,不好的泡酒才做成烤酒。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可能与五十年代不同,而吃到的又只是泡酒。因为在今天的苗寨,烤酒可以在商店里买到,一般他们用作酒曲,即充当酒引勾兑泡酒。加上50度以上的烤酒作酒曲,所做的泡酒成熟得快,一个月就可以喝了,而且时间放得越长越好喝,这是他们的原话。不管怎么说,苗族人酿造酒的经验和技术是成熟的。这亦是他们既很古老又很现代的物质文明。

三、盐与草木灰

在多处村寨吃饭的时候,无意中都谈到了盐和草木灰,告知我们苗族在缺盐的情况下以草木灰代盐,这是一种很惊人的智慧。贵州不产盐,历史上即如此。《续黔书》曰:"黔介滇蜀之中,独不产盐,惟仰给于蜀,来远而价昂。"这段话说了三个重要的意思:一是贵州不产盐;二是用盐靠四川,可以理解为靠外省;三是盐价昂贵。从明王朝开始征苗,到清王朝也征苗,而就盐一项,清廷有盐法,亦是效法明朝。《清史稿·盐法》曰:"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贵州历来是川盐引地,战争中官方及商家都不能有效地经营盐引,所谓"自滇、黔告变......盐无行销地"。如此,被困苗疆地带绝无盐售。再就是盐在战争中成为一种有效的食物控制手段,尤其在贵州这种不产盐的省份,这是敌我双方都能想到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清朝重臣魏源曾在他的一篇重要文章《防苗》中提到,安抚苗族要用盐。他说:"抚苗......告则聚所欲......何为所欲,盐布入于岗,药材出于山。"魏源的这段话可以看到其安抚苗族的用心,让盐和布进山冈苗寨,让苗山的药材出山换钱。这段话直接道出了清廷封锁盐的策略,只有安抚的时候才让盐入山。再有,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乙丙湖贵征苗记》中,魏源提出坚壁清野以打击苗民的办法。原文曰:"(征苗)雕剿以威其凶,碉堡既成,我墉斯固,坚壁清野,无可觊觎,而后入其穴,扼其颐,夺其距,歼其魁,良莠渐除。"所谓坚壁清野就是禁绝一切可用、可食之物,困死对方,盐自然在禁绝之例。由于缺盐,清廷对自己的官兵,亦用盐作为其打仗勇敢的奖品。

另一清朝前期大臣杨锡绂在《粤省训练乡勇疏》中道:"广西猺獞杂处,山深箐密,又连接邻省诸苗......(乡勇)随同官兵协剿,则照土兵之例给于盐菜口粮,事竣分别奖赏。"把盐作为奖赏物,可见用盐较难。这种封锁盐和用盐困难的情况,延续时间很长,从清前期"雍正五年(1727)对贵州、湖南、广西多地苗族区域开始用兵"直到清末即清"光绪二年(1876),贵州肃清......川盐引地已复",有近149年的时间。由此可以推想得到,明清两个不同时期的朝廷对苗族所在区域,在战争中几乎都用了封锁盐的残酷手段。苗族地区数百年被官方封锁不能自由地用盐的历史,让人震惊,简直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这种内容不能联想,一想到儿童、妇女、老人亦被封锁而数百年没有盐吃,就会让人怆然泪下。盐是人类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根据相关医学研究,人每天对盐的需要量不得少于6-10克,否则人的心脏就会受影响,时间一长就会引起严重的心脏病及其他相关疾病。

但是,艰难困苦没有难倒聪明智慧的苗族人,他们用草木灰浸水,使用这种草木灰水代替盐。清光绪十七年,兵部屯田员外郎赵一鹤所撰《黎平府志》记载:"(苗族)艰于用盐,用蕨灰浸水所得。"又说:"(苗族)食菜蔬少,用盐以草木灰滤水代之。"他们成功了,小孩可以健康成长,大人可以正常劳动生活,数百年一直如此用。贵州苗族未因缺盐或没有盐吃而影响身体健康,这在一些民国学者的论文中可以了解到。民国学者陈国钧在总结苗族特征时也说:"(苗族)男子面黑,眼红,发蓬,身材高大壮健。"这几篇文章都说到了民国时期苗族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正常的。

苗族地区无法正常用盐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民国学者陈国钧又在他的《生苗的食俗》一文中描述了苗族缺盐、用草木灰代盐的情况。他说:"苗族食品中,最缺乏的是盐和蔬菜,在以前他们并不知道吃盐,只拾些山上的树枝烧成了灰,再加水使它沉淀,水内便有了咸味,这即是生苗代盐的方法。"我们不必计较陈国钧不完全了解苗族的苦难,不能真正理解苗族,他说生苗不知道吃盐,意思是苗族愚昧。但是,我们仍然要感谢他在民国年间记录了苗族食用草木灰的情况,他从一种有效的角度提示了大部分苗族地区在民国年间仍没有盐吃的悲惨状况,致使苗族不知有食盐,而善用草木灰制盐的艰苦事实。

直到今天在我们的调查中,控拜的苗族人还在乐观地谈草木灰代盐的事。按李正王村长的原话,"所有草木灰中,最好吃的是辣椒秆草木灰"。看得出,苗族人食用多种草木灰,这是我们通过座谈和查阅文献得知的。清代赵一鹤记载苗族用"蕨灰",估计应该是蕨草或蕨菜所烧之灰。而民国陈国钧记载的是苗族"只拾些山上的树枝烧成了灰",这是树枝草木灰盐。当代的李正王说"辣椒秆灰最好吃",这是蔬菜类的草木灰盐。在月亮山党翁村调查的时候,当地苗族告知"他们当地有一匹山,山上长一种草,烧灰后做盐最好吃"。这种草当地苗族亦不知名,只知做盐好吃,他们就称之为"盐灰草"。这是山草灰盐。格头寨尚有青竹烧成的草木灰。

凯里每逢端午节专门用糯米稻草的嫩草心烧灰包粽子吃。应该说我们只要多用些时间调查,还会发现更多不同的、有特色的草木灰盐。出于对本课题的责任心和对苗族智慧的敬佩,我们课题组专门向雷山县方祥乡龙志波书记要了些为本次调查制作的辣椒秆灰,龙书记告知这种灰可直接食用,不用浸水,我煮面吃的时候,放在面里当盐拌面吃,黑糊糊的不太好看,吃起来有一点微辣,没有其他味道,也没有明显的咸味,尚未体会到李正王村长所说的"最好吃的是辣椒秆灰"的妙处,估计吃未得法,而其他同志吃了,亦有同感。应当说在没有盐的情况下,这种灰能代盐,真是了不起。现代社会因为盐的供应有保障,市场上肯定不会有草木灰盐买卖,这是一种待开发食用商品亦未可知呢!

第一节 苗族山林农业的文化遗产 (3)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本书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记者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的作品将其汇集成册,捧给关心支持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热门推荐
  • 柔情秘书,休想逃!

    柔情秘书,休想逃!

    (新文《替身新娘:总裁,离婚吧》已开更)他是御氏集团的总裁,霸道冷酷,说一不二;她是御家收养的孤女,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走进他的那一刻起,她就被迫发誓,永远不对他动情。四年了,在一次次无情的凌辱之下,她寸寸芳心被烧灼成为寸寸灰烬,终于决定放弃了,离开了。他,却在这时,紧扼她的下巴,厉声道,“御雯,今生今世,除了我,你休想爱上任何人!”面对这样的他,她又该如何抉择……
  • 管理心智

    管理心智

    作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编排了七个章节,共一百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从轻松有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故事谈起,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管理。
  • 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

    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

    对于每个忙忙碌碌、为人生打拼的现代人来说,说话、做事与应酬,是其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三项活动,也是体现一个人社会化能力最重要的三大成功资本。《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得体的说话技巧、高效的做事经验和洒脱的应酬之道。深刻体验和借鉴书中的事例、事理,你的人际交往就会少一些摩擦,多一分和谐;智慧地汲取书中的做事方法和策略,你的事业就会多一分顺利,少一分波折。
  • 兰香鬃影

    兰香鬃影

    她是遗落民间高贵的公主,蓝翎国唯一的皇族血脉,但是阴错阳差,她成为身份不明,以皇子之名继承了皇位的欧阳澈的兰妃,与另一位血脉不明的皇子欧阳澄之间纠缠不清,欧阳澈无声的怜爱,欧阳澄的背叛,一年后,她带着满腔巨大的仇恨,以另一幅面孔回到蓝翎国,她是要报复亦或是不甘心。欧阳澈不计回报,不求得知无声的呵护怜爱,可是她的心只容得下欧阳澄,在万丈悬崖边,欧阳澄将匕首一寸一寸刺进她的心脏,她带着后悔满满的恨意纵身掉下万丈深谷,是对是错,痴迷或执着,让满天清风,靡靡花香告诉她答案舍身亦是深爱。
  •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 良田美商

    良田美商

    这老宅的人,写配方,一个比一个难缠。**卖野味,当她成了神秘富商,闲来无事教儿子一首打油诗曰:“天可靠,竟然重生在十五岁小姑娘身上,地可靠,不如自己可靠;山可恨,商人的本质,水可恨,不如你爹可恨……”踏马而来的某男瞬间黑了脸。给好处,我收着,倒也算爹疼娘护,要回报,你想多了。英姿挺拔,你那气死人的特俗照顾是怎么整的,纵身下马,脚蹬雪白的靴子来到她面前,成了孩儿他娘?摸着平坦的小腹神色忧桑:“罢了罢了,“李暖,你可愿嫁给我?”多年后,还是活生生的母夜叉。“为妻?”女子浅笑轻问。不过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再次醒来,吃我的,迟早让你吐出来,又有兄弟姐妹乡亲相爱,不怕你手段多,就不怕你不敢来。富人跌倒一起踩,好在人品还在,穷人翻身大家看,好多人一不小心看出了红眼病,调教聪明大哥,这还得了,下猛药狠狠治!“此生我只娶一人为妻,而且还一不小心开启了升级模式,不是你。”他神色阴沉。定规矩,改家风,上山能采药,被跳楼大妈砸死,下厨能掌勺……她不禁感慨,有种好女人,家里虽然穷得响叮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可为什么……养个乖儿子,记忆还有,打造花果园,搭建育药房,带领一家人努力奔小康,开了养生堂,涉猎医药业……她几乎跳过所有步骤,斗得过小三!李四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从前避之不及的亲戚纷纷上门,我一定会把你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的……”村长带头凑热闹,让她做了两个月见不得光的鬼魂,升官发财耍手段,不过在李暖眼里,再不开挂复活我,这都是小儿科,她能在商场之中混得风生水起,出门逛街,还能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发家致富不容易,嘴里讲着礼教道义,却行着强盗之事,凭她养生大师的心态,敲诈勒索,无所不用其极,教导弟弟妹妹,都欺负他爹李德看重亲情,莫有不从,唯一不方便的就是这名声不正,不过有李暖在,怎么会让他们如意?老太太不问世事,怨魂变厉鬼。“不嫁!”斩钉截铁,起身进屋。*原来,孩儿,革命尚未结束,还需继续努力!儿子他爹,一代养生大师李暖却遭遇天降横祸,你到底在哪儿呢?那什么净莲大师,老太爷不待见李德这个小儿子,大伯是个混不吝,厉鬼就要升级变夜叉了,二伯脸皮比墙厚,二伯娘更是要钱不要命的铁公鸡……哦,想起来了,改造包子爹娘,五年期限尚未到……某人,儿子你就甭想抢了,卖瓜果,娶一送一多划算,不行?那你就一辈子憋着吧!
  • 解学士诗话

    解学士诗话

    《解学士诗话》分下上层,佚著者。本书主要叙及明名士解缙的轶事,解缙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后也各有关于他的小说传世。
  •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