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而易举地收回了果阿,这非但未能纾缓尼赫鲁在中印领土争端上所承受的压力,反使他处于更大的困境之中,国内右翼势力要求他在中印领土争端中也采取同样的强硬态度。由时任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提出的与中国交换领土的提议,遭到内政部长柯班德·波拉巴·潘特的否决。作为国大党的资深党员,潘特威胁说,如果有任何一块印度领土被用做交易的话,他将让尼赫鲁政府下台[美]斯蒂芬·科亨着,《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68页。强大的民族主义压力使尼赫鲁未能践行克里希纳?梅农的建议——也是他自己早期的主张,否则中印战争的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中印领土争端共有三部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多平方公里,中段02万平方公里,西段阿克赛钦33万平方公里。东段和西段的领土都在传统边界线的中国范围内。到60年代初,只有西段在中国的控制之下,而东段在印度的控制之下,中段双方各控制一些。印度强行把西段的阿克赛钦说成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
阿克赛钦主要属于新疆地区,它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中国的白石滩”。这个地区是连结新疆和西藏西部的唯一交通命脉,因此从18世纪中叶起,清朝政府就设立卡伦(边卡)对这里行使管辖,进行巡逻。从1956年3月开工到1957年10月,中国政府沿着惯道,修筑了一条从新疆叶城到西藏噶大克的公路,全长1200公里,其中有180公里通过这一地区,参加筑路的民工达三千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给印度驻华大使馆的照会(1959年12月26日)》,《中印边界问题》,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8页。印度曲解一些似是而非的文件,宣称三段所有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都属于印度。印度的观点极为荒谬,中国总理周恩来对此进行了义正词严的驳斥:
印度已经占领了中印边界东段的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现在还要占领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这就是说,在印度看来,已经被它占领的中国领土是它的,还未被它占领的中国领土也是它的。这是耀武扬威的英帝国主义都没有敢于向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提出过的要求。新独立的印度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是完全出乎中国的意料之外的。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印度向中国提出了全面的领土要求,而且还在于印度接着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来实现它的领土要求。印度武装部队在东段越过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占了线北的塔马顿、朗久和兼则马尼,并且在1959年8月在侵占朗久的过程中挑起了第一次边境流血冲突。1959年10月,印度武装部队又在西段越过传统习惯边界,在空喀山口挑起了更严重的边境流血冲突。这两次边境冲突是印度要使中印边境局势进一步恶化的预兆。《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62年11月15日)》,《中印边界问题》,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页。
由于阿克赛钦问题,印巴两国的克什米尔争端就无情地与中印边界争端联系起来。该地区的整个形势因为中苏关系紧张而进一步复杂化了Ahmad, Bashir, Ph.D., The Politics of the Major Powers Toward the Kashmir Dispute: 1947-1965, Nebraska University, 1972, pp258-259。尼赫鲁并不是一个黩武的人。鉴于他对苏联以及中印争端所持的复杂态度,如果当时莫斯科对他施加影响,规劝他妥协或放弃“前进政策”,这本来是可以起作用的。然而,苏联道貌岸然的中立态度鼓励了印度坚持自己对边境问题的立场,苏联的飞机更使它得以推行前进政策。印度的朋友恰好帮助它走上了灾难的道路[澳]内维尔?马克斯维尔着,《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三联书店,1971年,第461页。
中印关系紧张之后,从1960年10月到1962年5月,苏联向印度交付及印度向苏联订购飞机94架,喷气引擎6台。其中安-12运输机32架、米格直升机26架、米格-21战斗机12架、伊尔-14运输机24架转引自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即便在1962年夏季,当中印边境局势再度趋向紧张之时,苏联不仅向印度提供大型运输机,而且还在尼赫鲁公开说明向苏联购买战斗机的用途是对付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情况下,不顾中国方面的反对,于8月接待访苏的印度专家代表团,向印度出售米格-21战斗机同上,第326页。赫鲁晓夫此时的政策,使人联想起约十年前的一幕:1950年6月25日,安理会投票表决是否出兵朝鲜半岛,在这个改变世界局势的节骨眼前夕,斯大林玄机莫测地让其驻联合国大使回国缺席投票,把美国网罗的联合国军顺利地送上了朝鲜半岛,从而抽身闲观一场残酷血腥的代理人战争。
印度由于对中国作了一系列错误的估计,拒绝了中国的和平建议。印度政府以为中国的经济困难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窜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企图牵制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中国西南地区的防务空虚,因而认为这是它在中印边界全线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的良好时机《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62年11月15日)》,《中印边界问题》,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5页。10月5日,印度国防部宣布在“东方军区”之下成立一个专门对付中国的新军团;10月20日清晨,印度军队按照尼赫鲁的命令,对中国边防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印度在南亚政治中总是一个支配性的因素。无论是从历史、地缘政治环境,还是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这个国家总是在南亚占据中心位置Kapur, Harish, Indias Foreign Policy, 1947-1972: Shadows and Substance,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4, p88。中印战争爆发之后,美国认为这是把印度纳入西方的大好时机。当危机处于高潮时,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沃尔特·麦克康诺希求见巴基斯坦外长穆罕默德?阿里?博格拉,竭力向他强调对尼赫鲁表示某种承诺的紧迫性,以便印度能够将部队从巴基斯坦边境调去对付中国军队。麦克康诺希大使说,这种姿态将软化印度对克什米尔争端的态度,并获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高度赞扬。
博格拉对麦克康诺希大使说,巴基斯坦不得不应付两个相互敌对的邻国:印度和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来说,犯不着招来中国的敌视。假如美国人能确保印度承诺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的话,美国的要求可以考虑。麦克康诺希大使对博格拉说,尼赫鲁会坚决反对这种建议。美国大使继续强调形势紧张,并指出,巴基斯坦按照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提议而对印度作出的任何表示,将会绝对保密。博格拉说,他理解美国人的想法:即从长远看允许中国涉足印度平原,将危害巴基斯坦的利益。然而他强调,人民的感情不容许巴基斯坦政府对印度作出单方面的友好姿态。博格拉将麦克康诺带来的肯尼迪的信转交阿尤布·汗总统,并附上自己的意见:“要是印度陷入更深,真主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克什米尔的契机。我们不应坐失良机。”[巴]阿尔塔夫·高哈着,《阿尤布·汗——巴基斯坦的首位军人统治者》,邓俊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38-139页。
阿尔塔夫·高哈说:“美国极力主张印中战争应向纵深发展,以迫使印度与它建立军事同盟。1962年11月20日,美国驻印度大使高尔布雷斯甚至自己在新德里设立了战事办公室,实际上如果说他不是负责这场战争的话,那就是在主持印度政府了。”[巴]阿尔塔夫·高哈着,《阿尤布·汗——巴基斯坦的首位军人统治者》,邓俊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362页。战争的进展大大出乎世人,尤其是印度人的意料,印军很快就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10月26日,尼赫鲁秘密地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寻求帮助,请求美国提供武器给印度自卫,并要求美国派遣空军轰炸中国的基地和机场。美国政府对尼赫鲁的要求稍有犹豫,部分原因是希望说服印度在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上作出更大的让步,而更重要的是出于担心向印度输送军事装备势必将使巴基斯坦感到不快,从而危及美国情报人员认为非常重要的美国在白沙瓦的军事基地[美]切斯特?鲍尔斯着,《鲍尔斯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04页。中印边界战争与克什米尔争端有着相似的地方,从侧面证明它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巴基斯坦是由于实力弱小才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惩罚印度政府的目标实现,中国政府在11月21日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宣告本国部队将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以前中印实际控制线自己一方,这一决定令世人震惊。阿尤布·汗总统对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说,中国过早地宣布停火,增加了巴基斯坦在军事上的问题,“如果你们继续同印度再打上一周左右,我肯定尼赫鲁必定下台,我们的问题将得到圆满的解决”[巴]阿尔塔夫·高哈着,《阿尤布·汗——巴基斯坦的首位军人统治者》,邓俊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
中印之间这场短暂的战争改变了人们关于克什米尔的整个看法Mushtaqur Rahman, Divided Kashmir: Old Problem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dia /Pakistan/ and the Kashmiri people,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6, p101。英美两国再次积极介入南亚事务,斡旋克什米尔问题。尼赫鲁无法抵制,宣布印巴两国外长无条件讨论双方关系。英美对印度的“不惜任何代价把中国人赶出去”的心情产生了错觉。印度各阶层人士都在说,同巴基斯坦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时机到了,但他们的含意是按照克什米尔的现状来解决。对巴基斯坦来说,这并不是解决争端,倒是拒绝解决争端。在尼赫鲁的脑海里,同阿尤布·汗会见,很清楚不是“谈判”,而是“会谈”。印度为解决问题所准备作出的最大让步是同意调整停火线,这远远没有达到巴基斯坦的最低要求[澳]内维尔?马克斯维尔着,《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三联书店,1971年,第729-730页。
在1963年2月的卡拉奇会议期间,印度代表发现,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上的立场依然未变。约赫尔说:“随着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本国的发展,阿里?布托要求把整个克什米尔转交给巴基斯坦。尽管印度建议接受在克什米尔的停火线,把它转变成国际边界,巴基斯坦唯一的出价是印度可以拥有查谟省的卡苏亚县。巴基斯坦没有认识到,尼赫鲁在被中国挫败之后,在国内国外都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困难,这使得他对巴基斯坦单方面让步更加不可能。印度的交涉能力或许已经很弱,但它不可能被迫接受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顽固要求。”Johal, Sarbjit,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in Indo-Pakistan Rela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89, p117两国立场之间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
阿里?布托建议克什米尔在限定的时间内实行国际化,随后进行公民投票,但是尼赫鲁好像仍然不愿意根据巴基斯坦的立场达成一项解决方案,认为巴基斯坦只是希望利用中印关系中印度的不利地位Gopal, Sarvepalli, Jawaharlal Nehru: A Biography (Vol3,1956-1964), London: Jonathan Cope, 1984, p259。戈帕尔说:“尼赫鲁相信,在这时进行公民投票将成问题,因为它将重新激活原教旨主义情绪;并且印度不能考虑任何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它直接妨害了印度应付中国的入侵。这意味着印度不能在克什米尔谷作任何让步,因为通向拉达克的路线经过这里。因此,印度既不能考虑把克什米尔谷转交给巴基斯坦,也不能同意让克什米尔谷在大国的保障下独立或以任何形式让联合国监管克什米尔谷。”Ibid, p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