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军事化方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巴基斯坦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撤退自己的正规军,印度撤退超出维持停火线自己一边治安所需的正规军;裁减和解散地方武装,即克什米尔土邦的军队和民兵,以及“自由军”的武装。
(2)“北部地区”的武装也应包括在上述去军事化过程中,而其行政权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仍归现存地方当局行使。United Nations Representatives, Reports on Kashmir, Karachi: Government of Pakistan Press, 1958, p11
细读麦克诺顿建议的条文可以看出,联合国印巴委员会以前对印度政府所作的全部保证都一笔勾销了。第一,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政府对停火线以外地区的主权实质上已被否认了;第二,“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即“现存地方当局”)在这些地区的行政权却得到确认。第三,由于克什米尔土邦的军队和民兵也要解除武装和解散,建议中的解除和解散“自由军”武装的作用被抵消了。第四,印度对取得北部地区防务和行政权的要求已被永久撤销了Kumar, Vijay, Anglo-American Plot against Kashmir, Bomba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54, p119。因此,麦克诺顿的方案在巴基斯坦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但遭到印度的拒绝。理由是,它在实际上暗示着“自由克什米尔”概念合法化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171。
1950年1月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批评印度不明白迅速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重要性。尼赫鲁认为,美国试图威胁印度,对艾奇逊说出那样的话感到非常不满。联合国调解的失败以及印美两国在朝鲜战争上的分歧使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强硬起来。印度则反对联合国军在朝鲜的北纬38度线以北地区进行战争,给中国参战以道义上的支持,拒绝联合国宣布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在此前的4月3日,美国国务院在一份有关南亚的文件中建议,鉴于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支持,美国应该采取更加亲巴的态度,对于印度在克什米尔上的“不灵活态度”,“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印度就有可能成为亚洲继日本之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而“组织一个在巴基斯坦领导下的对美国友好而强大的穆斯林集团则有可能为南亚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均势”转引自王琛,“美国与克什米尔问题(1947-1953)”,《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第33页。美国邀请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在1950年5月访美,此举既是为了防止巴基斯坦倒向苏联,也是对印度态度的一个表现王琛,《美国与克什米尔问题(1947-1953)》,《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第33页。
1950年4月12日,安理会任命着名法学家澳大利亚前驻华盛顿特命全权公使欧文?迪克松为第二个克什米尔问题调停人,他在5月27日抵达次大陆。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之后,迪克松在9月15日向联合国提交了自己的建议报告。他认为在全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范围内进行公民投票已经不可能,于是提出了分治、地区公民投票和联合国管理克什米尔谷的办法。兰姆说:“克什米尔被划分为四个主要地区:查谟、拉达克、整个克什米尔谷(包括自由克什米尔的穆扎法拉巴德地区),最后是吉尔吉特专区及其所依附的巴尔蒂斯坦。
对于目前旧蓬奇贾吉尔和查谟位于停火线自由克什米尔一侧的许多县似乎依然保留给巴基斯坦,没有成为建议的一部分。……其他地区容易归并,克什米尔谷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将成立一个印巴边界委员会来划定新的国界。”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172迪克松坚信这是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唯一方案。尼赫鲁对这个计划感兴趣,自信有谢赫·阿卜杜拉的支持,克什米尔谷将加入印度;利雅格特也愿意接受分区公民投票的方案,但双方在克什米尔谷归属这一核心问题上都不愿意作出让步。
虽然印巴两国愿意接受分区公民投票的计划,但谢赫·阿卜杜拉对此予以坚决反对,他认为任何分裂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计划将导致那里出现前所未有的教派紧张。1950年10月末,国民会议党在斯利那加召开大会。会议强烈反对分裂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宣称克什米尔人民的统一和有机完整绝对不能遭到破坏。会议宣布,美国所操纵的联合国并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而只是使它久悬不决,致使损害了克什米尔人民的幸福及其国家的前途。因此会议在10月27日通过决议要求:根据成人投票权,召开最高权力的制宪议会来决定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将来的政体和归属,以及取消地主土地所有权的赔偿问题。这是对美国和英国的直接挑战,反对它们要把克什米尔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军事战略要点Kumar, Vijay, Anglo-American Plot against Kashmir, Bomba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54, p142。
继麦克诺顿之后,迪克松的调解也失败了。1951年1月,巴基斯坦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给英联邦总理会议斡旋。这个时候,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巩固。美国对这次会议施加强大的压力,要求花更多钱加强备战并建立反华统一战线。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让英联邦会议达成一致的计划,以印度为主要基地缔结《太平洋公约》,直接反对新中国以及东南亚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Ibid, pp136-137.。印度反对在英联邦总理会议上正式讨论克什米尔问题。因此,英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四国总理在1月16日进行了非正式会谈。
澳大利亚总理孟希斯认为有限公民投票或许是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最好的办法,他建议英联邦派军队到克什米尔去维持安全,并表示澳大利亚愿意出兵。尼赫鲁表示,印度反对巴基斯坦把“两个民族理论”强加于克什米尔;艾德礼批评了尼赫鲁的观点,建议根据宗教基础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利雅格特表示,尽管巴基斯坦愿意接受地区公民投票,他还是坚持要进行全土邦公民投票。这次会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2月12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讲话中正式拒绝接受英联邦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因为印度不能接受外国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上Lakhanpal, PL, Essential Documents and Notes on Kashmir Dispute, Delhi: International Bokks, 1965, p229。
英国和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很不满意。1951年2月21日,它们在安理会正式联合提出一项议案,要求派遣外国军队进驻克什米尔,以维护那里的去军事化和公民投票进程,印巴若有分歧则由联合国代表仲裁。这项计划遭到苏联驻安理会大使马利克的批评:“英美两国加塞的要求派遣联合国成员国的军队去保护克什米尔的去军事化和公民投票的提案,剥夺了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企图用它们制定的解决方案代替之。所谓的联合国赞助下举行的公民投票,不过是英美代表监督下的公民投票,而且还是在英美武装的控制下进行。
”Jain, Rajendra Kumar, Soviet South Asian relations, 1947-1978(Vol1),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1979, p6印度更是激烈地反对这项提案,坚决不允许派遣外国军队到克什米尔去。印度认为,英国和美国对待克什米尔,很少从克什米尔人民的观点去考虑,而过多从把它作为在另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可能的反苏战略基地去考虑。在美国的指导下,一个地方性的克什米尔争执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国际问题,倒霉的是克什米尔人民,造成这种情势的责任主要在于美国[印]纳塔拉詹着,《美国阴影笼罩印度》,姚华译,世界出版社,1954年,第197页。
由于印度的强烈反对,英美代表便在3月21日提出一项修正案,把驻扎外国军队和在不同地区实行差别监督的内容删除了。修正案要求联合国代表在联合国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决议案的基础上,在克什米尔实现非军事化。1951年3月30日,安理会通过了这项修正案,删除了由外国控制克什米尔政府的内容。这并不是简单地删掉几句话,而是表示英美策略的转变。新策略旨在尽早把公民投票行政官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安置到克什米尔去;把联合国观察员的人数增加到几千人,并且配备适宜的武器Kumar, Vijay, Anglo-American Plot against Kashmir, Bomba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54, p145。
4月30日,联合国任命第三位调停者、美国劳工部的前任国防人力顾问弗兰克?葛拉罕为新的联合国驻印度和巴基斯坦代表。从1951年6月到1953年2月,葛拉罕与印巴代表先后举行了五轮会谈,对在克什米尔去军事化、停火线两边保留驻军、公民投票行政官就职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建议,竭力协调印巴两国的分歧。1953年3月,葛拉罕得出了与其前任迪克松相同的结论:除非印巴两国同意解决争端,任何外来的调解都不会成功,联合国印巴委员会的所有报告只不过是记录下争执双方的分歧。同年12月,美国对克什米尔争端解决的可能性彻底失望,美国国务院对印度否定联合国几乎所有建议感到非常沮丧,然而,南亚地区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又排除了美国对印度采取高压政策的可能,除了对尼赫鲁的立场提出批评外,它就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美国决策者感到改变中立政策将会导致印度怨恨,有可能把它推向苏联一边,因而是不明智的转引自王琛,《美国与克什米尔问题(1947-1953)》,《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第34页。
二、克什米尔独立的国际阴谋
社会主义势力在亚洲的壮大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感到恐惧,它们担心社会的主义力量进一步在亚洲和全球发展,而急于寻找应对之策。自从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政策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全方位遏制苏联。1948年,美国制订了“兴都库什行动计划”,企图在南亚一带围堵苏联。它以技术和经济援助的方式企图拉拢并控制阿富汗,这反而更加把它推向苏联的怀抱[俄]A 利亚霍夫斯基着,《阿富汗战争的悲剧》,刘宪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页。此外,克什米尔问题在联合国长期得不到解决,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亚洲中部战线就洞开着,迟迟不能合龙。
为了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围墙完全砌起来,进而威胁苏联和中国,美国和英国决心铤而走险,支持克什米尔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藉此实现此前所策划方案的未竟目标。但纵使美英有心支持克什米尔独立,作为远离大海的亚洲腹地内陆区,若无内部的响应,这样的计划也难有施行的可能。美英这一阴谋的内部接应者就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谢赫·阿卜杜拉及其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