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完成最重要事情的最好方法是马上开始,最好从早晨就开始。如果在一天稍晚些的时候做重要的事情,总是会容易分心和被打扰。在一天开始的时候就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可以确保当下午到来,被繁忙的工作缠身时,你依然能够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感觉自己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
◆思考更长远。另外一个非常好的衡量你正在干的事情的重要程度的方法,是考虑它将会有多长远的作用。清理收件箱将比写一篇人们可以读很多年的文章的作用时间要短,去健身房和吃一顿健康的早餐比急急忙忙地喝一顿格兰德大豆拿铁更有用。问问你自己:“它会让未来的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不同吗?五年呢?”
◆专注于创造价值。一个衡量自己的工作是重要还是紧急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将为自己或者别人创造多少价值。想想自己归档文件、整理资料与绘制图纸之间哪个价值更大?哪个会有一个更长远的影响力?
5.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只来得及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回答中,只有贝尔纳——法国著名作家,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成功的最佳目标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2008年,登山界传来两个消息:一个是莫里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300米处坠崖身亡;一个是马克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登上海拔8172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
马克和莫里都是登山爱好者,也是好朋友。他们曾成功攀登了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欧洲山峰。后来,莫里认为没有征服珠峰就不能算是一个最好的登山运动员;马克则认为,自己登上珠峰的难度较大,暂时不宜采取措施。由于他俩在未来目标上的分歧较大,所以没能继续合作,2000年他们分道扬镳了。
8年间,莫里一直在办理登珠峰的签证和批文,在此期间,他先后3次登珠峰,第一次登上了7600米,第二次登上了8500米,第三次挑战珠峰时,他遇难了。而马克先后征服了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和海拔6895米的盐泉峰,成为第一个征服这些山峰的捷克人,并被国际登山者协会吸收为常务理事。
莫里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最好的登山运动员,他始终把征服珠峰作为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目标,不考虑各种可变和未知因素,虽然他也登上了珠峰的海拔8500米,但结果却是遇难身亡,真是有些令人遗憾。而马克则知道自己登上珠峰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他把目标选定在海拔8172米的道拉吉里峰,从征服5895米到征服6895米,再到征服海拔8172米的道拉吉里峰,经过8年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马克和莫里登山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最美好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马克在他的登山生涯中就是制定了合适的目标,虽然看起来没有莫里那么耀眼,但是可实现性却是最强的。他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把具体的目标分成了几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地完成,一步一步地为达成总目标努力。这样,他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体验一次成就感,同时也向总目标迈进了一步。这样,尽管马克每次攀登的高度都不如莫里,但他却达到了不同山峰的顶峰。
莫里在他登山的生涯中提出了具体而高远的目标,并为直接实现这个目标做着准备和尝试。尽管莫里每次攀登的高度都比马克要高得多,但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他所设定的目标。他的生活状态总是处在“我一定行——我行吗——我一定行——我也许行——我不行”的冲突和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提到目标,总认为把目标定得越高越好,越有价值越好。他们总是把前景描绘得那么灿烂、那么美好。至于今后有什么未知情况,有什么可变因素,可行性如何,最终能否达到,则是另一回事了。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为自己定过很多目标,但所定的目标真正都实现的并不多,有的人甚至连一个也没有实现。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刘翔,为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刘翔在他的自传《我叫刘翔》中说:刚入国家队时,我的目标是超过同队的师兄沈真声,几个月后,我超过了他。下一个目标是超过称霸全国乃至亚洲近6年的陈雁浩,一年以后,我又超过了他。然后的目标就是世界顶尖高手阿兰 约翰逊,三年以后,我终于第一次战胜他。
刘翔的目标论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在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是完成目标时这个人的体验是什么,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果把目标定得很高,一方面有可能达不到所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即使达到了也不会去享受,反而会为自己设定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因此这种人是体验不到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但目标不应该定得太大。我们应该从小处做起,为自己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等这个目标实现了以后,我们再定下一个目标。一个一个小的目标的不断实现,会增强我们的自信,也会使我们离大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想做一点工作,或者想干一番事业,有所建树,甚至是想创一番伟业,流芳百世。那就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把目标定得过高、把未来想得过于美好。未来的可变因素太多,所以,一定要从最能实现的目标入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登顶的豪气和“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6.积极心态的力量
积极的心态是成功者所必需的,没有积极心态的人就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种看不见的法宝,它的一面写着“积极心态”,另一面写着“消极心态”。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并不否认消极因素的存在,他只是学会了不让自己沉溺其中。他们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积极心态能使一个懦夫成为英雄,从心志柔弱变为意志坚强。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
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好运,只是,以消极心态对待生活的人往往使好运远离了自己。只有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才会抓住机会,甚至从厄运中获得利益。
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财富、健康、幸福、成功完全依赖你如何应用你看不见的法宝——积极心态。不要由于没有成功就责备他人、埋怨他人,把你的心放在你想要的东西上,使你的心远离你不想要的东西。对于那些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每一种逆境都含有等量或更大利益的种子。有时,那些似乎是逆境的东西,往往隐藏着成功的良机。
亚伯拉罕 林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人与人之间原来只有微小的差异,但这种微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正是你的心态。
美国联合保险公司有一位名叫亚兰的推销员。寒冬的一天,亚兰在威斯康辛州一个城市的街区中推销保险单,却没有做成一笔生意。此时,他想到了运用积极心态的力量。第二天,从办事处出发时,他对同事们讲述了自己前一天所遭遇的失败,接着他又说:“等着瞧吧!今天我将再次访问那些顾客,我将售出比你们售出的总和还要多的保险单。”
亚兰回到了那个街区,又访问了前一天同他谈过话的每一个人,而且这次他真的售出了66张新的事故保险单。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这个成就是由厄运造成的。那时亚兰在风雪中穿街过巷,忙碌了8个小时,却没有卖出一张保险单。可是亚兰能够把头一天我们大多数人在失败的情况下所感觉到的消极和不满情绪,在第二天就转化成励志性的语言,并取得了成功。亚兰成了这个公司的最佳销售员,还被提升为销售经理。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指出,要使一个人真正努力确实很困难。他以“疲乏的第一层面”的说法来对此进行解释。通常人们经过短暂的努力之后会感到很疲倦,然后会想到半途而废。我们很少推动自己穿透疲乏的层面,去发掘下面隐藏的潜力。只有真正去推动自己,才会得到惊人的效果。
亨利 福特在取得成功之后,便成了众人羡慕备至的人物。人们觉得由于运气,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秘诀”福特成功了。毫无疑问,这些因素是起了作用的,但肯定还有些别的什么东西在起作用。也许只有1/100000的人懂得福特成功的真正原因,但这些人通常不屑于谈到这一点,因为它太简单了。只要一瞥福特的行动,就可完全了解他成功的“秘诀”。
多年前,亨利 福特决定改进现在著名的V-8式发动机的汽缸,便指示工程人员去设计。可是,这些工程人员全都认为要制造这样的引擎是不可能的。
福特说:“不管怎么说也要生产这种引擎。”
“但是,”他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
“去工作吧!”福特命令道,“必须要坚持完成,无论花多少时间,直到你们完成了这件工作为止。”
就这样工程人员开始工作了。如果他们还想当福特汽车公司的职员,就不能去做别的事。六个月过去了,他们没有成功。又过了六个月,他们仍然没有成功。工程人员越是努力,这件工作就越是朝着“不可能”的方向发展。
福特在这一年的年底咨询这些工程人员时,他们再一次报告无法实现这一命令。“继续工作,”福特说,“我需要它,我一定要得到它。”
后来,福特V-8式发动机终于装到了最好的汽车上,这就把他们最有力的竞争者远远地抛到了后面,使他们好多年后才赶上来。
福特的积极心态的推动力对你也是适用的。如果你也像亨利 福特那样,把你的法宝翻转到正确的那一面,你也可以把“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并取得成功。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其实,我们任何人的境况都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 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7.不给成功设限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人为什么失败?俗话说得好: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的方法注定了成功,失败的原因注定了失败。失败的人之所以会失败,不是他们不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大脑进行了自我设限。
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跳蚤可以立即轻易地跳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跳蚤还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因为跳蚤所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玻璃盖。跳蚤高高跃起时,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就这样,跳蚤经过一次次被撞,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过一会儿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来回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那个玻璃盖拿掉,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依然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其实,跳蚤并非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跳蚤的最可悲之处就在于,虽然后来玻璃盖已经不存在了,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因为,玻璃盖已经存在于跳蚤的潜意识里,行动的欲望和潜能都被它自己扼杀了!
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人也像这只跳蚤一样呢?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或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他们并没有想方设法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他们也很难达到原来预想的高度。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遭遇失败,而甘愿忍受原先不屑一顾的失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