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高人”、“强人”和“贵人”,
也都有柔性的、虚荣的一面,
这就给那些小人物、普通人提供了机会。
在酒桌上,在大家都精神放松之际,
你的细心与周到、开朗与幽默,
都可以为你赢得人气,获得额外的关照。
说好刚一碰面时的寒暄话
越是在社会上吃得开、混得好的“饭局动物”,越是常常需要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最为关键。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相处一辈子形同路人,而有的人却一见如故。两个萍水相逢的人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说好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说好第一句话的关键是给人以亲热、友善、贴心的感觉,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比如,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一直在跟美国的三任总统打交道,但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知道,其实它只跟一所学校打交道。”这就恰到好处地对耶鲁大学这个“总统的制造者”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也就拉近了与耶鲁学子们的距离。
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事前做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关系。而当你在见面时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一下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对方产生亲切感。
1984年5月,美国里根总统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在一间大教室内,里根总统面对一百多位初次见面的复旦学生,他的开场白就紧紧抓住彼此之间还算“亲近”的关系:“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的谢希德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还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鼓掌。短短的两句话就使一百多位黑发黄肤的中国大学生把这位碧眼高鼻的洋总统当做十分亲近的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极为融洽。你看,里根总统这段开场白的设计是多么巧妙!
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能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和友”的关系。例如:“你是南开大学的毕业生?我曾在南开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您来自苏州,我出生在无锡,两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乡,真是高兴啊!”
面对陌生人,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存有戒备和疏远的心理。此时,你要善于察言观色,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小桐是一个湖北的女孩,只身一人在北京打拼,她现在的工作是在一家文化用品公司做销售。一次,经理宴请一位重要客户时,小桐也去做陪。点酒水的时候,那位女客户说:“我感冒了,这几天身体不太舒服,酒就免了,请给我一碗热汤面就好。”她说的是普通话,但是那个“我”字带出了一种湖北口音,而且,小桐听得出,她的家乡一定和自己家相距不远。于是,小桐用家乡话和她攀谈起来:“您是湖北人?离家那么远,在这里遇到老乡真不容易!”两个人相视一笑,在生意关系之外,又多了一份亲近。这顿饭吃下来,小桐给那位女客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后有什么活动,她都会指名让小桐参加。
当我们对他人感兴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那么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是我们与他交谈的切入点。比如,对于饭局中的陌生人,你可以从他的口音推测他的家乡,聊聊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通过侧面了解他的专业、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信息,提出针对性的话题。假如对方愿意说的话,局面就这样打开了,就可以继续同他谈下去。但你要做的准备是,避免谈论自己的欲望,鼓励他人多谈论一下他自己。这样,在交谈中你会得到很多关于他的信息,这就是进一步交往的时机了。只有善于了解对方的情感,在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情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选择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使对方与你产生共鸣,使说话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有时适当地暴露一些自身的缺陷或一些秘密更能赢得对方的关注。如果一个人能坦率地暴露缺点,反而使人对你正直、诚实的作风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诚实、正直往往转变成别人对你的信赖,自然你也就大受其益了。
一个陌生人在你面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与他交谈。你只要主动热情地通过话语同他们聊天,努力探寻与他们交谈的共同点,赢得对方的好感,就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即使是对自己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这都能在短时间内使对方喜欢上你,并乐意与你谈话。一旦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双方就很容易推心置腹了。
把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称呼挂在嘴上
在饭局中我们要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个比较关键的细节就是该如何称呼对方。称呼得好,就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很快建立友好关系;称呼得不到位,双方还是会形同陌路,关系难以发展。
有位大学生应邀到老师家吃饭,老师的爱人开门迎接,这位学生当时不知怎样称呼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的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学生大l0岁左右。
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但这是旧称,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自谦的意思。
如何称呼别人,的确是个问题。你要做到合乎礼仪,不出岔子。比如说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可以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这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如果有人身兼数职,或者是在不同时期担任过不同职位,这当然要以他目前的职位为称呼的首选,但是如果你是他的老部下,偶尔称呼一下他的旧职位也无不可,这可以唤起对方的亲切感。
如何称呼别人,归根结底还是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不是只自己叫着省事和顺口。对于领导尊长,称呼要表达足够的敬意,而对于同等身份、年龄也差不多的人,则以称呼名字为佳。
对于同龄人,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称呼就不必使用了,这会使对方感觉你和别人完全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你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般而已。所以你应该使用一些比较特别的,让别人感觉亲近的称呼来迅速改变你们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两个人心理上的距离愈来愈靠近时,他们的称呼也会从姓加头衔,然后到名,再到昵称。
这种通过改变称呼来拉近彼此间心理距离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
有一位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一次宴请一位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房地产公司有位前台小姐叫岳珊珊,也随老总一起赴宴。交换名片的时候,业务员很认真地把她的名字读了一遍,席间敬酒布菜时也都称呼她的名字。
几天后这位业务员又去拜访老总。在前台,有人先到了,正以一副公事公办的口气跟岳珊珊讲话:“小姐,能不能给我通报一下你们老总,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他谈。”
“对不起,今天李总吩咐不见客。”岳珊珊一点都不给他面子。
那人失望地离开了,于是这位业务员迎上去说:“呀,改变发型了,很符合你的风格嘛,以后就叫你‘珊珊’好了。珊珊,我今天有重要的事情得跟李总谈,请转告一声。”他说完后热切地看着岳珊珊。岳珊珊这次变得非常爽快,立刻带他去见李总。
一般而言,先生、小姐等称呼是比较正式的,如果总是运用这样的称呼,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始终和他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自然就要和你也保持距离了。但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才用的,要做到自然地改变称呼,才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
当然,就一般的社交场合而言,如何改变称呼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越早改变称呼就越好,也不是一上来就直接称呼对方名字就好,你应该根据双方关系的进展情况来随机应变。有时你必须留出一段时间让对方慢慢习惯,不要太过急躁,否则会显得轻浮。在改变称呼时要不留痕迹,尽显自然。
最后要注意,对于自己拿不准的称呼,先不要贸然开口。假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你可以先打听一下对方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做到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一张会说话的嘴,就是“入局”的名片
饭局的意义之一,在于将圈子内不同背景的人们聚拢在一起,其中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在主客双方相对陌生的情况下,主人为了怕冷场,常常会邀请一些陪客入席。一些本身并没有多大能量的陪同者,是以其幽默开朗的好人缘获得高层次酒席的准入证的。他们精于酒宴之道,是酒桌上冷场的救星,有了这样的人,不管多么不咸不淡的酒宴,都有“爆棚”的效果。为客人提升兴致,为主人解开难题是他们的独门功夫。
刘晓是个生意人,他起步晚,资本也不是很雄厚,但是他长于外交,和三教九流的人处得都很不错,这样一盘棋就走活了。
有一次他应一个老同学之邀,参加一个私人饭局。老同学的客人是一对没上没下的宝贝父子。
“朋友交情,喝酒越喝越厚,赌钱越赌越薄。”张老板骂儿子,“你就是喜欢赌,我到赌场里去,十次倒有九次遇见你。”
“你也不要说人家。”小张反唇相讥,“你去十次,九次遇见我,总还比你少一次!”
“你看看,你看看!”张老板气得拍桌子,“这么大了还没个规矩,强词夺理。”
刘晓看他们乱成一团,实在好笑,“他们这一代的孩子,从小被宠惯了!”
“都是他妈惯的,让刘老板见笑了。”
“说哪里话!我倒看这位小老弟,实在、能干、漂亮,是经得了大场面的外交人才。”
一句话说到张老板得意的地方。他正正经经答道:“刘兄,‘玉不琢,不成器’,我这个孩子,鬼聪明是有的,不过要好好跟人去磨炼。回头我们细谈,先喝酒,喝酒。”
通过这次饭局,刘晓和张老板交上了朋友,生意上的事,从他那里得到了不少帮助。
交际场合,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乃至插科打诨的功夫也是功夫,有这种水准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人们欢迎的对象。而他自己,也可凭这种交际水准获得无限的便利和无数的机会。
古典白话小说《转运汉遇巧洞庭红》里,有个叫文若虚的苏州人,因为会说笑,朋友们都喜欢他,不但有酒宴、游乐之事愿意招呼他,就是一伙朋友出海做生意时,大家也凑些本钱算文若虚一股,只因为有了他,可以消解旅途寂寞。于是文若虚就趁这个机会扬帆海外,大大地淘了一桶金。
在聚会中可以调剂气氛的高手,既要能洞察人情人性,又要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修炼出来的。有意于靠口才取得“饭局通行证”的朋友,可以先从酒场上最普通的应酬功夫入手。
有人说“请客就怕不来,来了就怕不喝,喝了就怕不透”,在酒桌上,如果你劝酒有度,推酒有方,就算是入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