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他徘徊不定、十分苦恼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天津宜兴埠曹克忠与袁世凯原系世交,于是备了一份厚礼,从小站跑到天津,登门求见曹克忠。拜见曹克忠时,曹锟口若悬河,与曹克忠认宗攀亲。曹克忠在曹锟花言巧语的蛊惑下,认他为族孙,并且答应由他的姨太太出面向袁世凯说情。有了姨太太这个内援,加上曹锟的阿谀逢迎,他很快受到重用,几年间由一个小帮带爬上了总兵职衔。
民间常有“沾亲带故”的说法,实际上,“沾亲”就是攀附的意思,就是像曹锟这样千方百计地“踏破铁鞋”去觅亲戚。一个“沾”字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它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隐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可用之线,然后顺藤摸瓜,也许就会找出一大串“得道飞升”的亲戚,而他们所起的作用,往往也会回报之前所付出的辛劳。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亲戚间的走动也相对减少,不过若逢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和重大节日等,亲戚朋友还是有相聚的机会的。如果你想在亲戚这条线中发现可以利用的“生产力”,那么一是要积极参加这些相聚的场合,加强联系,比如说借喝酒吃饭的机会,你可以多关心一下年老者的身体,也可以多和同辈亲戚们聊聊工作学业,掌握彼此的近况;二是自己家有什么大事小情,也不要忘了邀请亲朋们小聚一下,要知道,亲近不走动,也会慢慢疏远;远亲多沟通,也会培养出热乎乎的感情。
与亲戚相处,重要的是把握好其中的度,既不能把亲戚之间的交往看成“老土”而疏于往来,也不能完全把亲戚当成家人,不润滑感情而直接求人办事。好亲戚是“走”出来的,如何“走”亲戚也是一门学问。
酒桌上现攀的同乡也好使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脉资源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愈发强烈。“亲不亲,故乡人”,这种同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在“对外”上要保持一致性,“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
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条“跑关系”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就完全可以用。
晚清时,落魄的世家子弟王有龄进京捐官儿,因正值漕运旺季,客店紧张,只好暂住在已经预定出去的客房里,当时答应客栈老板,定房的人来了,马上就给倒地方。
只住了一两天的工夫,定房的钦差跟班杨承福就到了,王有龄出去招呼一下,就要另觅住处。听对方开口是云南乡音,王有龄便有了攀交情的引子,他随即含笑问道:“你家哪里,昆明?”
王有龄虽然久居江南,这一句却是老家的云南话,字虽咬得不太准,韵味却足。杨承福顿时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王老爷,你家也是云南人?”
“我生在云南,也攀得上是乡亲。”
“那好得很。”杨承福大声说道,“王老爷,您老不要麻烦了,你还住在这里好了。”
“这怎么好意思。来,来,请进来坐!”
“是!”杨承福很诚恳地答道,“自己人说老实话,我还有点儿事要去办,顺便再找间屋子住。事情办完了我再来,叙叙乡情。很快,要不了一个时辰。”
“好,好!我等你。”
两人连连拱手,互道“回见”。
晚上,王有龄特意让店里做了汽锅鸡等几样云南小菜,虽然器具不太对头,但是杨承福却很高兴,客居无聊,两人吃到深夜才各自歇息去了。
就是这次不起眼的偶遇,竟然给王有龄的事业带来新的转机。杨承福是钦差的跟班,对京里情形自然很熟,此番到吏部打点,哪里轻哪里重,全靠杨承福指点,捐官事宜自然是一路顺风,水到渠成。
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就是“他乡遇故知”,退一步说,客居异地的时候,就算碰不到旧日相知,听听熟悉的乡音,心里也算是得到一种安慰了。如果能帮上同乡什么忙,既加深了感情,又引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算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乐事。
有些人会困惑于自己的同乡资源少,用来经营关系显然有点儿不够,其实如果你把心思放在“乡情”二字上,可以发掘出来的感情就源源不断了。
高悦本是学中文的,但进了公司以后一直搞销售,业绩一向不错。同事们都说她有天生的亲和力。她用不长时间,就和新客户处成了老朋友。
高悦有个小秘密,那就是她总是可以和客户套上“同乡”关系。高悦的父亲是江西人,母亲是上海人,她本人也是在上海出生的,这两个地方出来的人,自然是她名正言顺的同乡。北京嘛,那是高悦上大学的地方,当年她又爱四处逛,胡同的照片都拍了不少,侃起来自然也头头是道。如今,高悦的工作有调整,被上海本部派驻武汉,那里也就成了她的大本营,自己从此也以半个湖北人自居。
在交际场合中,人们“套同乡”,找的就是一种“认同感”,如果你可以很自然地谈起他所熟悉的风土人物,你们就有了一种自己人的感觉。以后再谈及什么正事、实事,这就是良好的润滑剂。
人们对于同乡的情感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同乡的关系大都具有人文情感和地域情感的双重特点。一个村子的人,到了镇里就成了同乡;一个县里的人到了省里,也成了同乡;一个省的人到了首都,便成为了同乡;而一个国家的人到了国外,就更是同乡了。同乡与同乡的联系,在地域,更在于感情,如果你对一个地方的熟悉和喜爱溢于言表,就等于是对那个地方出来的人的尊重与肯定,这时候,他就不会计较你说是父母的家乡还是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了,他会把你当成实实在在的“老乡”去相处。
同乡资源的亲切感是其他任何资源无法替代的,所以好好把握这份难得的资源吧,这必定会让你的人脉网络获益匪浅。
非工作场合,更要掌握好与领导的距离
许多职场中人,在与高高在上、严肃认真的上司打交道时,无不希望与他们的关系近一些,再近一些。这个愿望无疑是良好的,在上司面前拘谨畏缩,耗子避猫一般的人,很难落入领导者的法眼,有什么好事儿自然也轮不上了。但与领导拉近关系,并不是说就与他们称兄道弟、亲密无间,领导毕竟是领导,每个当领导的人,对自己的权威都是非常看重的,对于下属,他们在潜意识里都希望保留一段“陌生”的距离,以便充分维护自己严正的形象。
如果你的老板非常器重你,经常带你出席各种社交场合,那么,你千万不要得寸进尺,保持适度的距离对你是有好处的。任何一位领导在对待下级问题上,都希望和下级保持良好关系,希望下级对他尊重、服从、喜欢。所以,当他愿意和部下建立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的同时,在愿意进行情感沟通的同时,总是不希望用朋友关系超越或取代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说,他必须保持自己一定的尊严和威信。
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的不同或者立场的差异,往往都会有设防心理。因为对于你,对方并没有完全的把握,所以他们会小心谨慎,此时你不能为了套关系而涉及一些比较私人的“项目”,也最好不要涉及家庭、个人情感等私人话题。说话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考虑这个话该不该说。言多必失,言多必轻。过多地涉及个人私事会让对方觉得你很轻浮,不值得倚重。
每个公司所缺少的都是能独当一面,为公司带来效益的优秀员工。那些没有能力、没有个性,只能扮演“帮闲”角色的人,如果要以攀附作为自己升迁的积累,无异于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唐朝武则天有个姘夫叫薛怀义,他原名冯小宝,是洛阳街头的一个卖药小贩,被武则天宠幸异常,让他扮作和尚,随便出入后宫。他小人得势,骄纵不法,在朝廷大臣面前居然也趾高气扬。
有一次,他从朝堂经过,依然是大模大样,昂首阔步,对迎面相遇的左丞相苏良嗣视而不见。苏良嗣大怒,命令左右随从将薛怀义紧紧拽住。他挥起手臂,照着薛怀义的面颊,来了个左右开弓,连抽了数十个耳光。
薛怀义连忙哭哭啼啼去找武则天诉苦,对待大臣一向严苛的武则天这一次竟然没有发怒,只是对薛怀义说:“你以后从北门出入就是了,南门是宰相上朝所经之地,你就别冒犯了!”
男宠们狗仗人势,不免作威作福,大臣们地位尊贵,自然不买账,真让武则天左右为难;偏袒情夫吧,必然遭到大臣的非议;支持大臣吧,又会委屈了情夫。但是她最终的选择,却是以朝廷大计为重。
武则天作为一国之尊尚且有各种顾忌,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让上司因为某种私交而偏袒你,只可能是一种靠不住的愿望而已。
如果老板发现他的工作越来越难做,而最终他发现是你破坏了他的威严时,那么,等待你的将是被老板疏远。
处理好与老板的距离是必要的处世学问,而距离就在淡与浓之间,就看你如何去掌握了。
把结识社会名流当成一种任务
在旧时代,那些“走江湖”的人讲究每到一地,首先要“拜山头”,备好礼物,再加上一番谦恭礼让的话,把当地黑白两道说话有分量的人都打点到了,然后不管是要打把式卖艺还是做生意,都有人能够庇护一二。
“江湖”上是这样,官场也是如此。
东晋被封为长沙郡公的陶侃,父亲早死,他是靠母亲拉扯大的。家境十分贫穷,为了生活,他小小的年纪便不得不到县里谋了个小吏的差使。
魏晋以来最重门阀,以门第出身,将人分为上、中、下三品,陶氏家族在当时只能算是下品。出身这种人家,要想进入上层统治集团是十分困难的。但是陶侃剑走偏锋,靠结交当时的名流,为自己争得了出头之日。
一次,地方上一位名门大户的子弟范逵路过他家时,他居然穷得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东西。他的母亲看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便当机立断,剪下自己的头发,换来了酒菜款待客人,还将床上的草席剁碎给客人喂马。他们的诚意,使范逵及其仆人都十分感动。范逵离去后,陶侃又追上去送行,直到百里之外。范逵明白了他的心意,问:“足下愿意到郡里任职吗?”陶侃说:“当然愿意,可是没有门路呀!”于是,范逵向庐江太守张夔推荐了他。此后,他对张夔忠心耿耿。一次,张夔的妻子病了,要到数百里之外去请医生,大家都感到为难。陶侃说:“长官夫人如同我们的母亲一样,父母亲有病,我们怎么能不尽心呢?”他主动揽下了这件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于是,张夔将他推荐到京师洛阳任职。
那些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领域里的名流,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轻轻一句话,就可能给你或是你手中的产品打开一扇意外之门,这远比你磕磕绊绊地自己探路有效得多。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几位商界大亨在一次聚会上想评出谁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推销员,没想到评选结果是大家竟一致认为政府首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推销员。
的确,政府首脑一旦介入商业活动,其威力真可谓是无坚不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一次与沙特王子会晤,谈笑之间就为波音航空公司争得一份金额颇大的飞机订购合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从自己的锅里飞到别人的餐桌上。
如果说政府首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推销员的话,那么,能让政府首脑们为其推销商品的,恐怕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老板了吧!即使你不经商,但是人在社会上打拼,依然要处理好和那些“名流”与“贵人”的关系,这样无论做什么,都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结交有分量的大人物,首先要从你自己狭小的一亩三分地里走出去。
社交聚会,比如聚餐或商业酒会等,是展现你的社交才能的好时机,在这种半正式的场合,你若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娱乐与工作联系起来,那么你的人脉网将又往外拓宽了一层,这就是另外一番境界了。
那些成功的“社交动物”总是穿梭在会场中和各色人等安排会面,邀约晚餐,把握机会去认识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人。
想从社交聚会中满载而归,也是有迹可循的,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打入主办人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