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100000014

第14章 舌尖上的禅 (1)

一、禅悦为食

吃饭与学禅,在我看来,是沾不上边的两件事。怎么现在,就变成一回事了?

净慧老和尚说:“能否从吃饭体验到禅,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能够觉照自己当下的一举一动。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索’,不去分别取舍,那么吃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用心修行之处。”

明海法师说:“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反过来想,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成佛,看来是因为我不会吃饭。可问题是,我一直在吃饭啊。吃饭是人人都会的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事,它与成佛有什么关系,跟深奥的禅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坐在柏林禅寺的斋堂用餐,我心里充满敬畏。

斋堂里,一排排枣红色的条桌上,摆着一对对的大白瓷碗,一只碗里盛着白白的米饭,另一只碗里盛着一些菜。筷子枕在一张餐巾纸上,横放在靠近条凳的这一侧,筷子尾在右手边。桌凳很普通,但整齐、干净。

斋堂,是寺内僧众用餐之地,在柏林禅寺客堂所在的会贤楼的背后,又称“香积楼”。

香积一词,出自《维摩经》的“香积佛品”,本是众香世界的佛名。该经中讲,众香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香积佛。那个佛国,楼阁建筑、土地、花园等,都散发着香气。饭食时,香积佛用香钵盛满香饭,供养大众。

柏林禅寺的斋堂、厨房,以香积楼命名,大概取喻香积世界里供养众生的香饭吧。

柏林禅寺的斋堂,能容纳近千人一同进餐。

斋堂有三个门,中间的门,僧众排队进出,两侧的门为来寺院修禅的在家男众、女众进出。早课结束之后,云板响起,我跟随上早课的僧众,来斋堂吃饭。在禅门中,吃饭称为“过堂”。进得门来,人们鱼贯而行,依序走到座位前,向前方问讯后,入座。由于起得早,此时的我,有些饿了。在条凳上坐稳之后,就伸出手拿筷子想吃。然而,左右的人都在安静静地坐着,我便把伸出的手收了回来。

僧众就座后不久,有僧人敲打引磬,领众诵经。

此时,所有准备进餐的人,都合掌于胸前。我左右的人都会念,我不会念,只能跟着大家合起掌来静听。隐约听出,僧众们念诵的是“供养诸佛和诸尊菩萨”。原来,在吃饭前,僧人们在提醒自己,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不能忘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齐诵一声“阿弥陀佛”之后,大家开始进餐。我看到,身边的人先将菜碗移近自己,拿起筷子,再端起粥碗。我也依葫芦画瓢,学着做。

进餐期间,不停地有僧人端着菜盆、饭盆,或提着粥桶,沿着桌子间的夹道巡视着。这些在进餐期间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禅门称为“行堂”。如果你想加菜,不用说话,也无须举手,只要把菜碗推到桌边,行堂者看到,就走过来,给你盛菜。如果想再添些粥,就将粥碗推至桌边,等行堂者来添粥。

在寺院里吃饭,不能剩。添饭添菜时,如果吃不了一整碗,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用筷子在碗中比划一下自己的需要量是多大。

在饭店酒席前,人们已经习惯了推杯换盏,吆三喝四,言谈嬉笑。在寺院斋堂进餐时,要保持安静,学会静默地进食,同时注意,进餐时,要挺直腰板,不能趴在餐桌上。

整个用餐过程,没有人说话。我吃好了,不知道这碗与筷子应该怎样处理,也不知道是否可以起身到外面去。又没办法向其他人询问,正自焦急间,朝前后左右瞄了一眼,坐在后桌的人有些已经吃好了,但他们都坐着不动。看来,我也只能静静地坐着。

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时,可以慢下来,观察身边的人怎么做。

坐在我右边的人吃饭慢些,现在,他也吃好了。我看到他将两个用过的空碗摞在一起,推至条桌的边缘处,筷子顺在碗的右边。原来,用过餐的碗要这样放。我赶紧学着做,把眼前散乱的碗筷如法处置。

整个斋堂,像个大教室,中间靠后的地方高出地面,像个讲坛。方丈明海法师在那里巍然端坐,两侧的僧人和在家信众都面向他对坐。

我看到,明海法师用餐已毕,他静静地稳坐法坛。后来,他环顾左右,可能是看到大家几乎都吃完了,他将斜倚在钵上的筷子平放到桌面上。

领诵经文的法师,看到明海法师把筷子放平,马上敲击引磬,领众诵经。

饭后诵经时,即便没有吃完,也要停下碗筷,双手合掌,与大众一起诵经。

此后,众人起立,依僧人先、信众后的次序,合掌离开斋堂。

说实话,这顿饭,吃得有些胆战心惊,然而,事后想来,又觉意趣盎然。

翻阅佛经,我发现,吃饭这件事,在禅门不是件小事,而且是禅修用功处。《华严经》“净行品”中说:“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中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则说,学法与修禅,都是人的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

禅者的食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喜食,一种是禅悦食。法喜食,指人闻法欢喜,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禅悦食,指人修习禅定,得寂静之乐,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禅无处不在。一颗觉照的心,能够借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禅境相契合。学会吃饭,学会以禅悦为食,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有禅而充满欢喜。

这份禅悦,就在我们的舌尖上。

二、食存五观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当然也不必怀疑其教育效果。在斋堂中,我亲眼见到,一位僧人将他人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放进嘴里……

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我从内心里惊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吃饭时,僧人们念诵的是什么经文呢?”我向寺中僧人询问,才知道,早餐、午餐时,僧众们饭前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

“为什么要念这些经文呢?”我又问。他耐心地告诉我,一是供养十方常住三宝,二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有饭吃。他顺便告诉我:“如果你想详细地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记载得很详细。”

我请购了一本《佛教念诵集》,找到了《二时临斋仪》。原来,早餐时,僧众们念的是“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餐时,僧众们念的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既是一件庄严的佛事,又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进餐时,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

反观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会相应减少,甚至没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这样持续几天,身体的反应就显现出来了,人会感觉无力、疲乏、虚弱。这是因为,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作用于消化腺,减弱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同时造成胃肠蠕动失调,导致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强烈收缩。

我们是否以感恩之心面对饮食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

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匆忙用餐。

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粒米、每片绿叶,都蕴涵着阳光、大地的生命力。通过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一片金黄的面包片,看到一片金黄的阳光;从一片小小的绿叶,感受到阳光、温暖与生机。

用餐时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三、由食饭而起

吃饭,是进入禅境的道路。

医学家认为,带着愤怒吃饭,满胃都是愤怒,会胀气;带着烦恼吃饭,满胃都是烦恼,会积食;如果带着欢喜吃饭,满胃都是欢喜,则有助于消化。

对于吃饭,有“吃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吃”的问题。

禅宗有一则与“赵州茶”齐名的公案--云门饼。

不管你问什么问题,唐代的云门禅师都会供养你一块饼,让你自己尝尝。这是一块甜饼。当然,你只有把它吃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甜蜜。所以,你问“如何是佛”也好,问“如何是禅”也好,只从表面上做文章,是无法透彻到内里的。

禅是什么?在赵州禅师是一杯茶,在云门禅师眼里是一块饼。当然,如果不去咀嚼它,你又怎么能够有证悟的甜蜜!

禅门还有一位吃过“点心”的德山禅师。

德山禅师写了一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在挑着书卷、四处讲经的路上,他饿了,见到一位卖点心的老婆婆。他想,肚子饿了,吃点点心吧。于是,他把书担子一放,“老婆婆,能否跟您化个缘,我想吃点点心。”

老婆婆一看是个和尚,便问道:“法师,您从哪里来?”

“我从四川来。”

“你挑的好像都是书啊。”

德山禅师自豪地告诉她,“是书,是我写的书。”

“什么内容呀?”

“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读过《金刚经》的人,应该对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有个印象。在经中,释迦佛告诉须菩提尊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的抓不住;未来心不可得,没有来的捉不着;现在心不可得,如果起心找现在,现在又过去了。三心不可得,最真实的,是活在当下。

一听说这位僧人能注解《金刚经》,老婆婆说:“法师,我读《金刚经》遇到一个问题,正好请教您。您如果能回答我,我拿点心供养您;如果回答不了,那就对不起了。”

德山禅师一听老婆婆这样说,微微一笑,他蛮有把握地说:“请问吧。”

“你要吃点心。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的是哪个心?”

德山禅师一听愣住了。

他只好饿着肚子继续往前走。

你看,在禅门,能不能吃饭,哪是一件小事?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法医娇妻

    法医娇妻

    【包月免费文】因为法医这特殊职业,她成为大龄女青年,天天被逼相亲,被奚落。他,集团总裁,最具价值王老五,娶她报恩,但签下三年后离婚协议。他说:你身上有尸臭味。她说:你身上有铜臭味。旁人说:你们臭味相投,正好一对!【先婚后爱文,温馨宠溺到底,因女主特殊职业,还会涉及一些悬疑凶杀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古鼎

    古鼎

    重器古鼎在河南安阳悄然出土,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各路人马蜂拥而至,可出土的古鼎却踪影难觅。正当各方势力绞尽脑汁之际,巨鼎又不费吹灰之力地呈现在众人眼前。是谁在背后玩障眼术?巨宝又将花落谁家?
  •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排级护士李莉太漂亮了,她的光芒遮蔽了医生刘东爱慕的视线。如果不是二十年前的那宗强奸案,李莉也许永远也不会属于他。可是,当李莉终于成为刘东的新娘,他的内心真会如表面一样笑得灿烂吗?这段看似平静的婚姻,其实埋伏着汹涌的波涛。
  • 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

    她说,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伸出手,就能握住我,她说,不要怕,我会带你冲出所有的黑暗,她说,就算上帝也不能拆散我们……然而最后,她说,我从未爱过你。她叫安心,一生只求心安,可颠沛流离多年,才发现她的心安处,原来一直在那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葬礼之后的葬礼

    葬礼之后的葬礼

    在女演员白丽莎的追悼会上,其弟弟白至中离奇中毒身亡,他的死好像跟姐姐的生日派对有关。原来,韶华已逝、喜怒无常的白丽莎曾在她的生日派对上大发雷霆,声称要揭露派对中某客人的丑恶行径,当天夜里,她就用一颗氰化钾药丸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白丽莎的儿媳、女编辑齐海波被害于自己的公寓,令一切变得更为蹊跷……白丽莎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凶手难道就藏在出席生日派对的客人中?新来的公安局副局长郑恒松,会是那个最不可能的人么?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历史当然有用,以古鉴今,读史明智。我为什么反复说没用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现在的功利性太强了。功能说得太多,难免庸俗化……